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DC漫畫.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DC漫畫. Show all posts

Monday, 20 November 2017

Justice League


There are heroes among us. Not to make us feel smaller, but to remind us of what makes us great.

Zack Snyder是一位極具代表性的視覺系導演。從藝術系設計學院畢業的他,最初以廣告導演的身分入行,接著憑藉《300》在好萊塢迅速地打開了知名度。濃重的色彩飽和度、大量慢鏡頭和強烈的個人風格早已成為Zack Snyder的註冊標誌。他一向來都很懂得運用鏡頭和畫面來說故事的人。他充分地將鏡頭語言表現在每一個細節之中,然後又為鏡頭裡的畫面塗上一層富有冷色調的濃郁色彩,增強視覺衝擊力,使得電影中的每一個停格都是一幅畫意詩情的油畫。除此之外,Zack Snyder也善用慢鏡頭和大特寫來烘托氣氛和渲染情緒,表達出藏在鏡頭背後的情感和內涵。

Zack Snyder最早執導過的DC超級英雄是《Watchman》。Warner Bros後來決定仿效漫威電影宇宙的成功,邀請Zack Snyder重啓超人電影《Man of Steel》,藉此拓展「DC Extended Universe」。電影公司隨後又採取閃電行動,在這兩年內陸續推出四部電影,按時間先後排序為《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Suicide Squad》、《Wonder Woman》及備受期待的《Justice League》。曾遭受影評人和DC漫畫迷抨擊的Zack Snyder再次擔綱導演。就在進入後製階段,導演遭逢女兒自殺的打擊而卸下了執導任務,改由從Marvels跳槽到DC的Joss Whedon上陣。

《Justice League》在前半段仍舊延續了《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的基調;鏡頭中展現了Zack Snyder擅長的暗黑影像風格,以及這位超級漫畫迷最迷戀的漫畫美學。片頭的幾幕特寫鏡頭刻劃出地球在失去超人以後的迷茫、無助和荼蘼。由挪威歌手Sigrid重新演繹的老歌《Everybody Knows》唱出了哀愁而唯美的情緒,使旋律和畫面緊緊結合在一起。作為DCEU的第五部作品,《Justice League》延續了DC的世界觀,故事也跟《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甚至還有許多能夠對應回前幾部作品的鋪梗,具有一定前呼後應的作用。

在加入了Wonder Woman、Flash、Aquaman及Cyborg多名不同個性和超能力的超級英雄角色以後,《Justice League》無疑地增加了更多的新鮮感和吸引力,使得整個故事內容和元素也跟著豐富起來,畫面上的色調顯然比以往的作品鮮豔和光亮,戰鬥場面亦保持了一貫的水準。後期加入製作隊的導演Joss Whedon,在片中加了許多點到為止的喜劇元素,利用幽默感沖淡DCEU原先架設的暗黑感,欲想藉此展現出如同《Avengers》般娛樂性十足的爆米花大片。超級英雄們的合體產生了一定的化學作用;更重要的是,超人以強勢的姿態重現螢幕前。若說超人之死促成「正義聯盟」,那麼超人回歸即是正義的曙光再次降臨。

跟《Man of Steel》及《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比較,《Justice League》的劇本明顯改善得淺顯易懂,並利用更多快速鏡頭加快劇情節奏,調整後的敘事風格更生動有趣。然而,電影公司為了趕上競爭對手的進度,不惜把龐大的信息濃縮在同一個故事架構之中,導致此片失去了平衡。故事的序幕就如趕鴨子上架,觀眾追著Batman和Wonder Woman的腳步去一個個尋找正義盟友。幾條分岔的故事支線產生了一點紊亂的現象,就如漫畫分格一樣斷開,連貫性不強。觀眾甚至還要在短促的時間裡認識各個新角色,奈何每條支線都如蜻蜓點水般琢磨不深,以致觀眾和這些新角色之間始終保持著一大段距離,無法對角色產生更多的好感。

正義聯盟的超級英雄們聯手對抗敵人的戲碼理應是全片的高潮點,可是論戰爭的規模性和浩大性,馬遜族、亞特蘭提斯族和人類聯手抵抗魔怪的那一場戰役戰,更有金鼓連天和戰火紛飛的戰爭場面,猶如史詩片般震撼。《Justice League》不獲國外專業影評家的青睞,已是預料之事。此片被批評得幾乎體無完膚,甚至在爛番茄網站中僅獲得41%的低分,在北美的首週票房成績不如預期。其實就客觀來看,此片在整體上的表現都達到標準,加上多位受歡迎的超級英雄共同組成的強大陣容,便已成功製造了話題性,絕對是娛樂性十足的爆米花大片,因此在全球累積票房的表現上仍然可觀。

在黑暗騎士與光明之子的對決之後,活在黑暗的蝙蝠俠漸漸趨向曙光降臨的地方,就如蝙蝠俠說的那一句話:「Superman was a beacon to the world. He didn’t just save people, he made them see the best parts of themselves」。在這個世界上,黑暗與光明是相互對立而共存的。黑暗的存在其實更能凸顯光明的一面,就像惡魔的出現令我們更相信天使的存在。我們可以選擇遠離壞的一面,擁抱好的那一面。沒有人應該活在黑暗的夢魘之中,繼續承受無數的痛苦和苦難。只要站出來與大家一起向目標奮鬥,正義的光明終究能夠驅散罪惡的黑暗。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並非因為他們的完美,而是他們讓我們發現自己更非凡的一面,更教會了我們如何堅守自己的信念。

The hero shows us what we ought to be, and we make him a hero because we wish to be what he is.
~Richard C. Crepeau



Monday, 5 June 2017

Wonder Woman


I will fight, for those who can not fight for themselves.

《Wonder Woman》是漫畫史上的第一位女性超級英雄,由發明測謊儀的美國心理學家兼作家William Marston於上世紀40年代所創造。《Wonder Woman》故事的起源來自二戰時期的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當時的DC漫畫教育顧問認為漫畫作品應該儘量避免過度的暴力和軍事主義,故決定創作一個顛覆傳統的新超級英雄故事,改由能力十分強大的女性作為英雄人物,改變了戰爭英雄故事一直被男性壟斷的局面。在與妻子的合作下,William Marston把Wonder Woman的女英雄形象刻劃得更細膩、更飽滿。在漫畫面世後,這位以和平、愛和正義而戰的女英雄,成為了女性典範,在漫畫世界或是現實世界都起了巨大的影響力。

作為DC漫畫的首位女性英雄角色,她早已是英雄漫畫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英雄角色,與超人、蝙蝠俠平起平坐,完全擺脫了女性角色必須是「某超級英雄女友」的身分而存在的理由。可惜的是,當蝙蝠俠和超人的改編電影一次又一次地搬上螢幕之時,身為DC漫畫三巨頭的Wonder Woman只在1974年被改編過一部電視電影,接著電視劇在隔年開拍,令Wonder Woman這個角色大受歡迎,她的女英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四十年便一晃而過,為了迎戰Marvel宇宙電影,DC Extended Universe毅然決定將Wonder Woman這個角色搬上大螢幕。綜觀DCEU目前所推出的改編電影——由《Men of Steel》到《The Suicide Squad》,有人認為千呼萬喚始出來的《Wonder Woman》是DC電影最出色的一部。

畢竟距離上一部電視劇的年代已久,首次登上大螢幕的「Wonder Woman」需要考量到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群,因此從新開始介紹這位女性英雄的故事是必然的。在劇本經過幾次轉手後,電影公司最後大膽地把一部投資過億的電影,交給了一位已超過十年沒有獨立執導過一部完整電影的女導演Patty Jenkins。導演的上一部完整電影《Monster》讓Charlize Theron捧走美國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以及柏林影展影后等等,導演自己也被提名柏林金熊獎。憑藉著對於Wonder Woman的崇敬,再結合了自己多年的執導經驗,Patty Jenkins確實交出了一張非常不錯的成績單:首日票房達到3885萬美元,把同期上映的電影完全比了下去。這位女導演憑著女英雄的故事在世界舞台上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Patty Jenkins精準地利用Wonder Woman這個角色,讓故事以女性的視角去探討那個由男性所主宰和壟斷的社會——無論是法庭、議會或是戰場,一戰前的社會普遍存在著婦女受壓迫、剝削的不平等現象。或許這就是劇本刻意將Wonder Woman的時間背景從二戰時期提前至一戰晚期。當國家的男人都被徵兵調上戰場時,女性勞工替代了空缺的勞動力。尤其在英國,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了屋簷,踏入軍事工廠、實驗室、工廠、學校等工作單位,總算嚐到有條件的自由。基於在一戰時期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自1872年就開始爭取投票權的英國婦女,終於在1918年讓年滿30歲的婦女取得投票的權利並參加國會選舉,社會藉此向前邁進了一步。

《Wonder Woman》強調了這個女英雄身上所象徵的女權主義。自小便在母系社會中成長的Diana,因為半人半神的角色設定而擁有比人類高的智商。在與世隔絕的天堂島,她對於世界的認知幾乎是來自書籍、母后以及Amazon族的傳說。這樣的生活背景也培養出Wonder Woman那純真善良、坦率直接、自立自強、勇猛好戰的個性。在離開天堂島後,新來乍到的Diana眺望著煙霾籠罩的倫敦塔橋時,就忍不住吐槽當時的世界大都市很醜陋。Diana一針見血地批判了人類的婚姻關係,又駁斥人類需要依靠手錶去告訴自己需要做什麼,跟著又嘲諷當時愛打扮的名媛淑女實則為名流社會的花瓶。Diana的性格在整個故事發展中發揮了帶領氣氛的作用;片中幽默風趣的對白明顯比以往的DC電影作品多,一改以往沈穩隱諱的一貫風格,讓電影和角色更平易近人。

從天堂島一路走到倫敦,不食人間煙火的Diana宛如是一位對未來充滿抱負和嚮往的少女,在踏入現實世界時看見了人性的複雜,始終無法了解人類世界的兩面性。善良和邪惡、勇敢與懦弱、忠義和奸佞、光明與黑暗、起源與緣滅......這些對立面之間總會存在灰色地帶,人性的矛盾始終無法從中區分開來。就像Steve在戰爭前線時告訴Diana的事實:我們無法在戰爭中拯救每一個生命,總有人需要犧牲自己。Diana的一意孤行也可被視為浩氣長存。在面對自己與身俱來的使命感之時,她無法接受這些複雜的東西,毅然地拋開了繁瑣的程序、超脫世俗的眼光,堅定不移地選擇了自己的信念。當她從殘磚破瓦中爬上階梯,熟悉的背景音樂此時響起,激起了洶湧澎湃的情緒。她毫不畏懼地衝入第一戰線,瞬間勇悍地把所有敵軍擊退。這一刻,戰場周圍的所有平民都看見了一位願意為自己奮戰的英雄。這幕戲為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Diana的見義勇為源自人類母性的本能。身在戰場上,她真正地見識到戰爭的可怕,以及這場人為災害所帶來的危害,加強了她自身的信念。另一方面,她也在這個暫時的勝利後,同時還看見了災民發自內心的微笑、鋼琴的優美旋律、夜晚中的溫暖燈火、人類的優雅舞步、男人的溫熱嘴唇,還有冰淇淋的美味......這一切東西讓她發現了凡人的最美麗的人事物。在《Superman vs Batman》便初露頭角的以色列女星Gal Gadot,在不太備受看好的情況下在自己的獨立電影中繼續扮演Wonder Woman。或許Gal Gadot在電影前半段的氣場被兩位演技派女星Robin Wright和Connie Nelson蓋過,可是隨著故事發展的推進,Gal Gadot的氣場逐漸提昇,最終爆發。這一次少了篇幅的限制,角色塑造得更加飽滿和立體,故事敘述得流暢和完整,畫面色彩也漸漸鮮豔和明亮,再加上Gal Gadot的才華、努力、特質和個人魅力,她活靈活現地演活了觀眾心目中的Wonder Woman,驚艷地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實力,在世人面前證明了自己。

《Wonder Woman》的故事緊接著上一部DC電影《Superman vs Batman》的故事,然後再透過蝙蝠俠送來的一張照片底片,勾起了Diana的回憶,接著再慢慢細說當年。個人很喜歡這個設定,讓兩個看似沒有關聯的故事接軌,細膩地交待了Diana隱姓埋名前後的心路歷程,以及她決定重出江湖的理由。在幾乎完美無缺的女神面前,身為人類的Steve在整個故事中扮演極其重要的關鍵角色,不屈不饒的他無需Diana的任何保護,能力甚至不輸於任何一位男性超級英雄。正是因為他的戰機掉入了雲霧背後的海域,在平靜的海面上泛起漣漪,才讓人發現了Amazon及天堂島的存在。Diana在天堂島裡為Steve解釋Amazon族人的習俗和使命;可是到了凡人世界,兩人的角色便立即對調,Steve成為了Diana的導遊,告訴她在人類世界中存活的法則、讓她看見凡人心中的良知和真善美;像心靈導師般教會她人生道理、引導她從黑暗中走向光明。Steve這個角色隱喻了人性最純潔的心靈,在混亂齷齪的世界中散發著人性光輝,成為Diana的信念。

人類的兩面性是同時存在的,正如Queen Hippolyta語重心長地說:「You have been my greatest love. Today you become my greatest sadness」。片中還有許多其它充滿寓意和哲理的對白及橋段設計,使得劇本具有前呼後應的效果。當Diana認為倫敦長得非常醜陋時,Steve卻覺得每個人的審美觀念都不同。Dianna最先諷刺的那隻錶卻成為了Steve遺留給她的寶貴禮物,不再是提醒Steve該做什麼的儀器,而是Diana用來紀念Steve的遺物,用來見證他們曾在一起的每分每秒。Steve最初駕著戰機掉入Diana的世界,最終又駕著飛機飛出Diana的世界外。Steve的犧牲使得這份遺憾的愛轉化為一股強大的力量,讓Diana釋放出潛在的能力,終於進化成Wonder Woman。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

作為片中反派角色之一的Doctor Poison,在造型上更貼近真實世界,讓DC漫畫的傳統反派角色擺脫了滑稽誇張的形象,甚至還有一雙哀怨和悲情的雙眼。由於同是女性,Doctor Poison難免會被拿來跟Wonder Woman做比較,因此便產生了邪惡和正義的區別。同樣是走入戰場的Doctor Poison也可被稱作一位傑出的女性,在職場上擁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可惜的是她站在完全對立的陣線。就跟許多女性一樣,即使Doctor Poison擁有再高的智商和能力,她依舊在男人主宰的戰場上淪為奴隸任人擺布,輔助男人們達到他們想要的目標,卻放棄了自己的目標和尊嚴。Doctor Poison其實也是一個值得同情的悲情角色,人生中不好的際遇讓她走向了人性滅亡之路。

It's about what you believe. And I believe in love. Only love will truly save the world.

1835年,住在加州外海聖尼格拉斯島上的印地安人,受到獵海獺人的侵略,不得不棄島遷移。當時只有12歲的卡拉娜為了陪伴來不及登船的弟弟而游回荒島。在弟弟被野狗群攻擊慘死後,她便獨自展開一個人的生活。她靠著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在荒島上生存了18年,使用鯨魚骨造房子、用海豹筋做武器、以捕魚和採野菜維生,直到她看見一艘白人的船隻才回到內陸生活。這是一個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藍色的海豚島》裡的卡拉娜有著求生的慾望,在信念的力量下存活了下來。這又讓人想起戴晨志曾寫下的一句話:「人的信念是一件很奇特的事;它是看不見的,但它導引著一個人,走向一生前進的道路」。一件事的結果來自於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和理念。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信念是對的,那麼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應該堅持不懈。若是生命中缺少了目標和信念,即使付出太大的努力,也無法得到任何收穫。人生就是因為有了信念,才得以屢次創造奇蹟。



Sunday, 14 August 2016

Suicide Squad


We're bad guys, it's what we do.
Don't forget: we're the bad guys.

當超人爲了正義而死之後,地球的未來將會如何?
當城市淪落成為罪案之城,誰能替代超人繼續維護世界和平?
當世界上最惡名昭彰的大壞蛋們聚集在一起,這座城市將會變成什麽樣子?
當「超級英雄」美漫在影院大行其道時,絕對的正義使者已追不上時代的潮流,非黑即白的大道理可能會弄巧反拙。顛覆傳統形象的反英雄主義反而成為了英雄,英雄世界裡的大壞蛋也能反客為主,終有一天能「出人頭地」,改變他人對自己的偏見和看法。

「Suicide Squad」又稱「Task Force X」,是DC漫畫公司出品的系列漫畫之一,由Robert Kanigher及Ross Andru創造於1959年。初始版本的「Suicide Squad」於《The Brave and the Bold》第25話首次登場亮相,由政府特工Amanda Waller所組織創立,以利誘或脅迫的手段召集世界級罪犯爲成員,專門爲政府執行一些見不得光的機密任務。最初的成員包括Deadshot、Col. Rick Flag, Jr.、Bronze Tiger、Captain Boomerang、Blockbuster、Penguin、Nemesis、Nightshade、Manhunter等人。

雖然超人爲人類守護地球的和平,可是他的存在也對人類構成了無形的威脅。創立特遣隊的最初目的,是藉由十惡不赦的罪犯來抑制如超人一般的强大力量。同是出自DC漫畫公司之手,Suicide Squad與超人或蝙蝠俠系列電影卻擁有截然不同的路綫,完全走出了自己的風格,甚至在超級英雄電影世界中具有顛覆性的意義。

無論在角色形象、故事情節或是人物角色登場,《Suicide Squad》都充滿著強烈的漫畫風格,在視覺上提供一種能夠讓人融入漫畫電影的代入感,充滿娛樂效果。近期深受美國青少年喜愛的Twenty One Pilots組合,他們的歌曲和音樂則加強了這部電影自成一格的風格,感覺很酷。然而,在整體定位和氛圍的大方向上,此片與Lil Wayne, Wiz Khalifa & Imagine Dragons、Logic、Ty Dolla $ign及X Ambassadors一眾人合唱的《Sucker for Pain》更加一致。儘管電影或歌曲中的角色或歌手眾多,但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段落或情節展現出自己的特色和風格,為這部片或整首歌注入了豐富多變的元素,混搭出無限的想像空間。

想要在短短的130分鐘裡完整地介紹所有的角色是一份艱難的差事。《Suicide Squad》以最老套的方式,即透過Amanda Waller的口述一一亮相,總算把每個角色的特長和背景都快速而簡要地介紹了一遍。那種混亂的故事節奏和脫序的剪輯手法,最初會令人有點不適應,卻異常地符合小丑女的個性。唯角色與角色之間缺少更多的互動,人物和劇情的動機缺乏說服力,從而減弱了故事的邏輯性及順暢度。Joker的出場總是令人覺得亂入,令人摸不著頭腦之餘,對劇情推動沒有實際的作用,最終變成了小丑女的陪襯品。

雖然故事發展裡充斥著許多陳腔老調的情節,電影在龐大的卡司陣容、角色本身的魅力以及DC漫畫迷的追捧下,還是成功吸引了不少電影觀眾。而電影選用的搖滾歌單確實起了一定的作用,彌補了劇情上的一些空洞。Will Smith在僱傭兵Deadshot及父親Floyd兩個角色之間的情感轉換及拿捏都掌控得宜。當他拿起槍械時,他的性情是狂放的;當他面對女人或女兒時,他的感情又是內斂的。然而,他的光芒仍會不時被性格扭曲、瘋癲、豪放又可愛的小丑女Harley Quinns給掩蓋。這個原創自動畫的女性角色,每一次出場都能搶盡風頭,成為整部電影的最大亮點,為整個故事增加十足的趣味性和討論度。Margot Robbie毫無置疑地成功演活了瘋狂而多變的小丑女。

跟其他壞蛋或罪犯比較起來的話,由Viola Davis扮演的Amanda Waller,其實才是最陰險毒辣的恨角色。她行事不擇手段,並剝奪了囚犯的自由和權力,企圖通過以暴制暴的手段去壓制敵人。她的瘋狂絕對不亞於小丑女,但是她總能在危難中逃過一劫的情節設計實在讓人感到詫異。幾乎與Will Smith同起同坐的Joel Kinnaman具有良好的外型和臺型,
無奈卻受限於Rick Flag的角色設計而發揮空間不大:在公事上處處受到Amanda的打壓;在執行任務時需要Katana的保護,被黑臉軍團捉走時需要小丑女解圍搭救;在感情上,他也不敵被Enchantress附身的June Moone。他與Deadshot之間不打不相識的兄弟情誼也透露一點曖昧的「bromance」關係。以造型取勝的Cara Delevinge,表現平平淡淡。她在下詛咒時不停搖曳身子的鏡頭猶如跳草裙舞,滑稽得令人忍不住發笑。

在這個善惡難辨的時代,好人與壞人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好人可能會在一個重要的時刻做了一個錯的決定,而壞人可以在最後關頭做了一件對的事;兩個人的命運完全地顛覆了原來的安排。就像玩火自焚的黑幫份子El Diablo,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能力而殺害了家人,接著在牢裡收到罪惡感的煎熬。直到加入了「Suicide Squad」,他的人性才真正從夢魘中醒悟過來,選擇犧牲自己來拯救世界,從而救贖自己。在發生這一切以後,我們是否還應該以異樣的眼光去對待罪犯,或是以殘酷的法治方式去嚴懲犯人?在世俗的歧視眼光下,一朝是罪犯,終身都會被標籤為罪犯,連一個翻身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行為跟判死刑幾乎沒有太大的分別,但常人往往會忽略社會造成罪犯的事實。

生存在善惡難辨的社會之中,最大的關鍵就在於每個人的信念,需懂得摒棄世俗的偏見和謠言,有智慧地運用自己心中的尺去衡量一個人。Deadshot、Harley Quinn、Captain Boomerang、El Diablo及Killer Croc最初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加入「Suicide Squad」,卻在殲滅敵人軍團的過程中展現出人性本善的一面,自覺地抱著決心奮戰到底。雖然他們到頭來還是住在冷冰冰的監獄裡,但他們為社會所做出的犧牲和貢獻依然會有人看見。無論是好人或是壞人,只要回頭得早,我們都應該有寬容之心,讓每個人都能獲得改過自新的機會。



Sunday, 26 June 2011

Green Lantern


雖然Green Lantern與Superman, Spider-man, Iron man等英雄人物屬於同一門派,
對他/它們的印象卻很模糊。

由於是首集的關係,劇本大部分時間都集中在故事鋪陳,
包括人物介紹、指環來源、以及各種前因後果。
標準的視覺效果與音效,俊男美女配,以及超正義對抗邪惡的戲碼,
縱然反复運用在超級英雄系列的電影中,仍然具備號召力。
《Green Lantern》中最成功的笑點,是女主角一眼即認出英雄的真面目。

原以為劇終前,能夠看到所有綠光宇宙戰警集合起來對付反派角色。
最終上演的卻是一對一打鬥的橋段,導致劇情無法推上高潮。

指環賦予Green Lantern超能力。
被指環遴選選中的英雄,能夠透過無窮無盡的想像力,去發揮或昇華更強大的力量。
而Green Lantern最大的武器源自堅強的意志力——那絢爛閃爍的綠光即代表著“意志力”。
縱使外星生物擁有先進科技技術,人類的力量也不容忽視。
因為,“意志力”是一種抽象而具體的意念。它給予堅強與勇氣,讓我們克服恐懼、繼續奮鬥、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