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9 March 2011

The Visitor


故事娓娓道出一個感性的民族問題,既真誠又富涵義,極具人情味。
平凡的美國教授Walter在人生中偶遇Tarek。
兩人因音樂而相遇接觸,不同國籍的文化在自然中相互交流。
最終Tarek卻因為砥柱了法律而遭驅逐出境。
人情上,我們都會同情與Tarek和Zainab的人生。

被世界稱之為“民族大熔爐”的美國,種族的種類比馬來西亞還要繁多,
許多移民嚮往那自由的國度,遂趨之若鶩地遷移到先進的領域。
諷刺的是在那個國度,種族歧視本來就一直存在:如中國與非洲移民。
911事件的發生讓敏感問題升溫,所謂自由的思想幾乎被瓦解。
伊斯蘭教教徒在美國開始受到杯葛。反對建造回教堂的聲潮此起彼落。
其實,我們都一樣。
即使活在這個土地上查過了半個世紀,手持證件,到頭來卻不過是一個訪客。
永恆佇立的自由女神像成為名副其實的地標,失去了其原來的象徵意義。

Saturday, 26 March 2011

Sucker Punch


和講述男人英雄主義的《300》恰好相反。
5位主角分別是:Baby Doll、Sweet Pea、Rocket、Amber、Blondie。
單看海報/預告片,她們像極真人版的美少女戰士。
人物性格描寫得最立體的,不是主角,反而是Sweet Pea以及Rocker兩姊妹。

儘管沒有前作《300》來得震撼攝人,
強烈的視覺特效及動感十足的音效,依然讓整部片子充滿華麗質感,
而且故事具有原創性及趣味性。
那一段完全沒有對白的開場白,已經引人入勝。

基本上,整個故事遊蕩在現實與虛幻間。富有懸念及想像空間。
舞蹈,既是Baby Doll欲想要逃避現實的空間。(雖然我們完全無法看的舞姿。)
猶如戰場的夢境賜予她們自由與勇敢,與現實中的逃生過程並行不悖。

不管成功與否,劇終的那一句反問句,
已說明唯一能爭取自由的人,是自己。

Friday, 25 March 2011

The Machinist (2004)


Christian Bale在片中的犧牲演出,只能夠用瘦骨如柴來形容。

劇情可能會有點沉悶。
不過,卻充滿懸疑感且帶點恐怖,莫名的讓人心裡產生壓抑感。

偶爾有失眠的傾向,所以會有一些感同身受。
長期失眠者,身心完全疲累,精神無法集中,情緒不能控制。
於是,幻想與現實糾纏一起,不再能辨認。

Tuesday, 22 March 2011

Megamind


藍皮膚+大頭腦的外星人,外型不算討喜,甚至有點古怪,卻是個很可愛的動畫角色。

動畫片鮮少以壞人作主角。
透過Megamind的180度轉變,從而帶出啟發性與教育性。

好人與壞人的決定,與生長環境或條件絕對有關係。
在伊甸園裡,我們必須詮釋這個世界是善有善終的。

Sunday, 20 March 2011

Ghost Town (2008)


片名乍聽之下,像是恐怖片;
而這部片子卻實實在在是一部充滿溫馨的劇情片。

We live alone and then we die alone. And, apparently, we stay alone.

操著重英國腔的牙醫,生活孤僻乏味;
偶然遇上了流浪在人間的風流“鬼”。一人一幽靈的對話幽默而有趣。

雖然是老掉牙的劇情,
卻仍然充滿人情味,令人感動回味。

Saturday, 19 March 2011

Hævnen (In A Better World)


金球獎+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外語片
個人不太偏愛。

暴力是如何產生的?
或許是由仇恨、憤怒、絕望衍生而成。

不管是貧窮的第三世界或者是富文明的科技國家,
暴力依然無處不在。
和平遂受到威脅,最終演變成遙不可及的追求。

我愛香港 開心萬歲


這次依然沿用“明星效應”作為號召力。
雖沒看過《72家租客》,
然而感覺上《我》的演員陣容沒有前作龐大。

除了大拋笑彈之餘,也讓香港人感觸緬懷。
高度商業化與城市化,已經讓那片土地失去了最實在的物質。
唯有透過電影集體回憶,那段美好的時光——一村子的人,鄰里互相協助。
雖然生活中缺乏物質,卻可以活得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