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戰爭片.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戰爭片. Show all posts

Sunday, 30 July 2017

Dunkirk


Hope is weapon. Survival is victory.

敦克爾克戰役又稱敦克爾克大撤退,發生在法國東北部邊境的敦克爾克海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亦是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性撤退行動。在一戰戰敗的德國,自希特勒主政後非但不理會凡爾賽條約,反而積極整軍經武。1939年,德軍在希特勒的帶領下閃電進攻波蘭,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兩大巨頭——英國和法國先後對德國選戰,並以聯軍的姿態歇手對抗德國。1940年5月,銳不可當的德軍繞過法國引以為傲的馬其諾防線,取道比利時再進攻法國北部,將40萬英法聯軍逼退至敦克爾克海灘,準備一舉殲滅。正當英法聯軍遭到圍困的時刻,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擬定「發電機行動」撤退計畫,決定將一批軍隊撤回英國。這個撤退計畫共動員了800多艘各式民用船隻,將英國部隊接駁上船、逃離出敦克爾克。

「發電機行動」最初並不順利。德軍為了阻止英法聯軍撤退,派出了戰鬥機不停轟炸敦克爾克地區。與此同時,負責運載部隊撤離出的英國皇家海軍船艦無法靠近敦克爾克海灘淺灘,只能靠淺談登陸艇來回接駁,首日成功撤離近3萬人,隔日卻只撤出7千人左右。根據英國海軍評估,在天氣惡劣及德軍不斷轟炸的條件下,要將30多萬人安全撤離需要30至49天的時間。因此,英國才緊急向民間徵集遊艇、貨船和漁船等航行到敦克爾克,同時動用了空軍和海軍作戰部隊全力護航,場面十分壯觀。直至6月4日,為期九天的大撤退成功把34萬官兵撤退至英國,為日後的戰略反攻保留了一批軍力。敦克爾克大撤退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戰略,更在撤退的過程中展現出堅強不屈的堅定意志,在英國歷史上極具意義。

電影跟作文一樣,是一件有系統和計劃的組合工程,如同依照藍圖來建造房屋一樣。在審題以前,須要確切地了解題目的含義,並把握住重點及中心主旨。首次指導二戰題材的Christopher Nolan,毫不不拖泥帶水地以一個英國士兵的視角揭開了電影的序幕,乾淨俐落地直奔主題。接著,劇本又以懸疑驚悚的口吻講述了這個戰爭故事,透過理性、安靜和寫實的風格呈現出不一樣的戰爭電影。《Dunkirk》目前為止在Rotten Tomatoes累積了93%的高分,在IMDb及Metacritic分別獲得8.6/10和94%高分。影評人Nick De Semlyen在《Empire》評論道:「A spare, propulsive, ever-intensifying combat thriller, Nolan's history lesson is both a rousing celebration of solidarity and the tensest beach-set film since Jaws」。Christopher Nolan憑著此片又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導演實力。

《Dunkirk》甫開場就直接進入了故事的主題,配樂可謂是幕後最大的功臣,讓此片錦上添花。電影利用一個英國士兵在逃跑的腳步聲,和配樂大師Hans Zimmer的懷錶時鐘滴答聲交織而成第一篇樂章,成功營造了緊張而焦慮的氛圍。將時鐘的滴答聲放進了配樂中,藉此製造出分秒必爭的戰爭之中,生死存亡其實是一種時間倒數的壓迫。Hans Zimmer此次放棄了氣勢磅礴的音樂,改用了相對比較內斂而強烈的節奏,幫助製造出箭在弦上的恐懼心境以及一觸即發的恐怖情境——音樂那份強大的渲染力代替了對白,使觀眾看得精神緊繃且不安。坐在IMax影院裡更能深切地感受到逼真的槍擊聲和屏息聲,音效非常棒!《Dunkirk》的另一個特點是電影的拍攝技術:採用了IMAX攝影機拍攝了75%的片段,呈現出宏偉壯觀的大規模戰爭場面和視覺效果;剩下的25%則是使用70mm或65mm大型膠片拍攝,讓這部史詩片打破了好萊塢電影創作的紀錄。

慣用非線性敘事手法來講故事的Christopher Nolan,在電影中就以關鍵性的字幕提示這個劇本將會分成三條故事線,分別為「The Mole/1 week」、「The Sea/1 Day」及「The Air/1 Hour」。這三條支線以陸地、海洋、空中三個場景和三個主要角色同時進行,卻以畫面影像不斷交錯更迭。「敦克爾克大撤退行動」其實就是此片的主角,圍繞它的這三條支線是塑造主角個性和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The Mole」、「The Sea」及「The Air」最終又在故事尾聲抓住時機,於同一個時間點交接重疊,讓原本平面的故事產生更多的變化和模式,並讓平敘直述的故事在場景不停轉換的時刻,增加更多段落之間的緊湊感和緊密性。除此之外,觀眾也可以從Tommy的視角看見英法聯軍被圍困在海灘時四面楚歌的境地;從Mr Dawson這樣一個英國人民的視角看見海面上多次發生的敵軍突襲和英軍跳海求生的情況;從空軍Farrier的觀點看到蓄勢待發的空中決戰,以及俯視看見驅逐艦被一一擊沈、英法聯軍繼續被圍困在海岸邊被轟炸的慘況。

不用太多對白和言語,一部電影、幾幕畫面讓我們可以從海、陸、空三個場景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爭背後的人性善惡。在沒有太刻意塑造每一個角色的前提下,觀眾或許無法理解這些角色背後的故事和思維,卻真切地表現出在殘酷的戰爭中沒有真正的個人英雄,而是各位掙扎生存的無名氏;就如導演無需放入血肉四濺和子彈橫飛的鏡頭去渲染戰爭的可怖。一直以來,人們印象中的戰爭都是歌頌軍隊的強大和士兵的勇敢。像是Farrier、Mr Dawson和Commander Bolton這些具有愛國情操、不避斧鉞的忠臣烈士雖然大有人在,可是更多是像Tommy、Alex、Gibson、顫抖的無名士兵。在炮火連天之時,有人因為害怕死亡的威脅而四處逃跑、有人因為受到炸彈的攻擊而情緒崩潰、有人因為持續的殺人和被殺而變得麻木不仁。Tommy、Alex和Gibson的舉止行為看似膽小和自私,其實這都是戰爭發生時的人之常情,至少他們內心仍舊存有一絲善念,在危急關頭都會捨身救人。

據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和英國分別有大約五萬人和十萬人做了逃兵。這些逃兵有的返鄉匿藏起來,有的偏離正軌投入黑市,有的長期生存在戰爭的痛苦之中。曾為逃兵發聲的人認為,士兵在戰爭期間終日受到死亡的威脅,基本生活條件極差以及十分缺乏睡眠,在身心上都遭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對明日的命運感到恐慌。站在最前線的軍人,比平常人面對更多的死亡、經歷過更殘酷的現實世界,因此在每一次開戰攻擊時都更加能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另一邊廂,被英國政府徵召而參與「發電機行動」的平民百姓,乘搭著各自的遊艇、貨船和漁船等共800多艘民船,冒著生命危險游到英吉利海峽的對岸,前往戰爭最前線營救受困多時的軍兵。在近代的戰爭歷史中,一般百姓通常很難有機會可以做出貢獻。然而,百姓在這一次的救援行動中成功拯救了無數個生命。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之下,完成了一項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史無前例的救援大行動感動人心之餘,還激勵了所有英國人民,更為日後的戰爭帶來了轉機。

當時剛上任不久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發電機行動」結束之後發表了演說:「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電影中這段著名的演說是以口述的方式將報紙的文字換作一句台詞:「We must be careful not to assign to this deliverance the attributes of a victory. Wars are not won by evacuations (戰爭不是靠撤退取勝的)」。這番話充分地展現出英國並未在歐陸戰場上失利而垂頭喪志,反而讓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在敵愾同仇下共同擁有一顆想要戰勝敵軍的堅決之心。敦克爾克大撤退不僅僅是「miracle of deliverance」,它更展現了人類在逆境下不輕易低頭的堅毅精神。生命的價值在於奮鬥,只要奮鬥到底就能夠克服逆境,最終能夠在逆境中創造出奇蹟。這是一個永恆的道理:人才是奇蹟真正的創造者,只要堅信就會有奇蹟!

Wednesday, 16 September 2015

Max


Nose of a dog, the heart of a marine, sounds like a hero to me!

戰爭,最先讓人聯想起在連天炮火中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的士兵,以自己的身軀保護國家的英雄。然而,作爲人類最好的朋友——軍犬也是英勇無畏、匹馬一麾的勇士。

《動物世界2》一書中説道:自世界上有戰爭以來,犬一直是軍人的得力助手。上溯遠古氏族部落時期,古巴比倫人、埃及人及羅馬人在討伐征戰中,曾率先將犬用於戰爭。古埃及的石碑上至今還殘留著當年埃及人携帶軍犬縱橫馳騁的圖騰。中國古文獻《周禮》也記載到,當時的周朝也設有一種叫做“犬人”的官職,專司訓犬。公元16世紀,西班牙人在對付法國軍騎的戰役中,也使用訓練有素的軍犬對付法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國家如德、意、英、比、法等國都編有軍權勤務分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軍犬數量劇增。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蘇聯軍隊派出了秘密戰隊“軍犬敢死隊”,即是500隻“携彈犬”來對付德軍坦克;美軍以2萬隻軍犬編制一隻“K-9部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軍犬更成爲了美軍的中堅。

1994年6月20日,美國國防部爲一尊短毛獵犬銅像揭幕,以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軍犬,銅像題詞爲“永遠忠誠”。這個銅像也出現在電影《Max》的鏡頭之内,而此片正是通過一隻軍犬“Max”的故事來紀念那些曾爲美國捐軀的軍犬。根據片尾的字幕説明:自2003年以來,約有26隻軍犬和25名訓犬員爲美國而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中的比利時狼犬(Belgian Malinois)“Max”其實是幸運的。Max在戰爭中屢次成功完成任務,同時還在戰爭中存活了下來。縱使Kyle已經殉職而離開人世,它卻替代主人去抚慰默默承受痛苦的家人,并保護深陷在危難的家人。Max的出現將差點破裂的關係重新修補起來。

真實世界中也發生過許多有關人與狗的感人故事,特別是軍犬與訓練它們的軍犬士兵。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的報導,來自英國的26歲士兵Liam Tasker與2歲大的偵爆犬Theo是工作上的好搭檔,人狗之間的感情十分深厚,也培養出深厚的默契。在阿富汗執勤短短的五個月内,破紀錄搜查到14個自製炸彈,幫助無數名士兵逃過厄運。2011年1月1日,英軍與塔利班爆發槍戰。Liam不幸地在槍彈雨林中殉職。他的遺體被運回部隊不久後,Theo也跟隨主人離開了世界。Liam的親友都説Theo是因爲傷心過度而死的。

雖然人類從來就沒有遵從犬的意願,很自私地將它們訓練作戰爭用途;不過,它們卻總是忠心耿耿地保護著主人,屢次完成艱鉅的使命,與士兵們一起作戰到底。狗是人類最忠心的朋友,也是人類的心靈醫生,而是軍犬或是警犬更是了不起的狗。

電影依舊富有典型的大美國主義色彩,老調重提地宣揚美國英雄精神,在好萊塢電影中從來就不缺席,就像片中的父親角色。有趣的是,編劇後來又從父親語重心長的話語中,揭穿了一個掩飾真相的美麗謊言:“A hero always tells the truth no matter what people think about him or no matter what the consequences are”。爲了成爲別人眼中的英雄,他也衹好自己欺騙自己。

《Max》的故事并不如《Hachi: A Dog's Tale》般感動。可是前者本來就不是一個傷感的故事。印象比較深刻的幾幕有:Max在Kyle的尸體前、靈柩前跪坐不肯離去的畫面;Justin在鐵籠里將受驚的Max抱在懷中。說穿了,《Max》其實是以Justin成長的故事為主線,再以Max為輔助線——劇情講述Justin如何在Max的間接幫助下,重新認識哥哥、與父親重修舊好、從躲在家裡打機的叛逆少年,變身成爲救助家人與朋友的小英雄,也終於知道如何承擔責任。

軍犬、溫情、冒險、動作、戰爭...都有了,但劇情仍嫌少許鬆散。這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片中加入了太多的副綫,以致模糊了原來的主題。不過,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Max》確實也是一部具有教育性和勵志性的青少年電影。

小孩不屑一顧大人口中的英雄主義。他們衹會以微不足道的力量去保護或拯救自己的家人。而對一隻忠誠的狗來説,主人在它們眼中永遠都排在第一位。因次,當主人受到傷害的時候,它們都會不惜生命地爲主人挺身而出。
英雄不一定都是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戰士。無論是爲國家戰鬥的哥哥、爲正義與家庭爭鬥的爸爸、以家庭和孩子爲生活重心的媽媽、爲生活奮鬥的孩子、忠誠於主人的狗狗,他們都是生活中的勇士,也可以是各自心目中的英雄!

“There are two kinds of heroes. Heroes who shine in the face of great adversity, who perform an amazing feat in a difficult situation. And heroes who live among us, who do their work unceremoniously, unnoticed by many of us, but who make a difference in the lives of others.Heroes are selfless people who perform extraordinary acts. The mark of heroes is not necessarily the result of their action, but what they are willing to do for others and for their chosen cause.”   ~ Time Magazine


《National Geographic》也爲此撰寫及記錄了許多有關“War Dogs”的故事與影片。
http://ngm.nationalgeographic.com/2014/06/war-dogs/paterniti-text#



來自美國的空軍退役中士David Simpson曾在伊拉克服役4年。與他出生入死的德國牧羊犬Roobie是他這些年來最好的夥伴。4年後,Simpson退役回到美國,而Roobie則繼續在伊拉克服役。有一天,Simpson聽聞Roobie退役後被送回德國,他便特地買了機票飛到德國見Roobie,再把它接回佛羅里達州的家一起生活。他們相逢的場面被記者用攝影機錄下。


其他:

美國CNN報導

Saturday, 14 April 2012

Battleship:The battle for Earth begins at sea.


聽聞一位愛看電影的朋友說《Battleship》很好看,所以便不加思索地買票入場。
説實在,輕鬆搞笑的前奏讓人感覺這是一部愛情輕鬆小品。
直到不明物體飛入地球才開始漸入佳境,劇情急速進入緊張的氣氛。
只是,最後的結尾也來得有點突兀,氣氛又立即變回愛情喜劇。

不論演技,每一個角色基本上都有一定的發揮空間。
特別是電影中的兩位女性角色,在片中佔有其重要性,不至於淪爲一般戰爭片中的花瓶。
雖然香港遭受破壞的幾幕片段看起來“似曾相識”,
《Battleship》中目不暇給的特效與戰鬥鏡頭,使情節緊湊,充滿熱血,毫無冷場。

有些時候,古舊的武器和古老的計謀,
永遠能攻無不克,成爲世間最厲害的武器。

Sunday, 25 September 2011

Incendies


就對我而言,《Incendies》比本屆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更引人入勝。
開場那一段曲子與片段,即已感染人心。

死亡絕不是故事的終結;它總會留下什麼,讓人回味。
換個角度思考,死亡其實也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

改編自黎巴嫩舞台劇的《Incendies》,獨特地以篇章的形式呈現;
再以非線性敘述的手法,將母親與孩子的故事線重疊在一起。
如章回小說般,首個章節以“雙胞胎”為名,並以主角——Nawal Marwan的遺囑拉開序幕。

故事並沒有交待為何Simon遷怒於母親的具體原因,但Nawal身邊的人似乎從來沒有人真正了解過她。
因為Nawal的遺囑,Jeanne展開了一段尋親之旅,踏上母親曾經徒步走過的每一段黃土沙路。
劇本遂透過Jeanne的旅途側寫Nawal的人生故事——背後深藏著家族、民族、國家的辛酸與悲慟,
讓她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母親——一個成長於戰亂年代的強悍、偉大的女人。
與此同時,Jeanne也透過母親的事蹟揭發了身世之謎。而最後的真相,確實是能夠震撼人心的。
(個人認為Nawal選擇透過遺囑與書信告之真相的原因,在於她無法使用言語表達心中的苦衷,並且希望Jeanne和Simon能夠親身、一步一步地揭開秘密。)

《Incenties》在大多數時候,特別是最震撼人心的場景,導演選擇遺棄配樂,以原聲、或無聲的方式去渲染故事的張力。
例如電影中那場最精彩,也最震撼的片段:叛軍在射殺巴士司機後,凶狠的對著巴士內的回教徒乘客掃射;僥倖生存的Nawal以及一對母女,驚惶的互相張望,卻不敢作聲,整個世界頓時變得寂靜,只剩下她們恐懼而急促的呼吸聲。突然,Nawal衝出巴士,大喊自己是基督教徒而逃脫鬼門關,她與女孩的母親在短暫中交換了信任的眼神,從對方手中抱起女孩,並向叛軍聲稱是自己的女兒。當叛亂者槍殺那位母親,繼而放火焚燒屍體的那刻,狂哭的女孩從Nawal懷抱中掙脫跑向起火的巴士……一名叛軍對女孩的後腦勺射了一槍。那一聲槍聲彷彿在耳中不斷迴盪,最後化作淚痕。(海報畫面取自這一幕,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個最震撼人心的片段,既是收件人閱讀著由雙胞胎轉交的兩封信件。這兩封信的內容揭露了故事的真相。

戰爭從來就沒有勝利的一方。
它無情地奪取了許多無辜的性命,破壞了一個國家的安寧與秩序,也摧殘生還者的心靈。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世界上依然存在崇拜暴力的統治者,危害世界的和平。

《Incenties》的劇情偶爾有點緩慢,情節曲折而且哀怨,卻充滿感染力。
Nawal的形象在一個一個被講述的事蹟中,漸漸被塑造起來。
生活在戰亂年代的人,有多少個人能夠如此強悍,如此勇敢,如此堅強?
她的人生牽引出家族、國家與民族的歷史,佈滿傷口,佈滿傷痕。

一個蕩氣迴腸的故事似乎即將終結,卻發現原來是另外一段人生的起步。
生活擁有許多無奈和難關,既然無法避免,就嘗試挑戰它——為了家人,為了自己,為了延續生命。

Sunday, 10 April 2011

Battle: Los Angeles


大熒幕內的外星人其實張得像高科技技術製造的機器人,
和印像中的外星人外型有點出入——《Mars Attach》的外星人外型尤其深入民心。(還有那熟悉的類似“砸果凍”的腳步聲。)
或許是因為這樣,《Battle: LA》的機器人的戰鬥能力基本上十分接近人類,只是武器先進一點而已。

與其說是外星人科幻片,不如說這電影是部戰爭片。
槍彈雨林的戰爭場面刺激感官,從而帶出美軍的英雄主義色彩——不畏懼生死的豁然英勇。
令人壓抑是因為人類從頭到尾都是輸家,引以為傲的城市藍圖被破壞成為一堆瓦礫。
而且我們也知道,危機最後一定有轉機。所以,就少掉了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