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0 November 2017

Justice League


There are heroes among us. Not to make us feel smaller, but to remind us of what makes us great.

Zack Snyder是一位極具代表性的視覺系導演。從藝術系設計學院畢業的他,最初以廣告導演的身分入行,接著憑藉《300》在好萊塢迅速地打開了知名度。濃重的色彩飽和度、大量慢鏡頭和強烈的個人風格早已成為Zack Snyder的註冊標誌。他一向來都很懂得運用鏡頭和畫面來說故事的人。他充分地將鏡頭語言表現在每一個細節之中,然後又為鏡頭裡的畫面塗上一層富有冷色調的濃郁色彩,增強視覺衝擊力,使得電影中的每一個停格都是一幅畫意詩情的油畫。除此之外,Zack Snyder也善用慢鏡頭和大特寫來烘托氣氛和渲染情緒,表達出藏在鏡頭背後的情感和內涵。

Zack Snyder最早執導過的DC超級英雄是《Watchman》。Warner Bros後來決定仿效漫威電影宇宙的成功,邀請Zack Snyder重啓超人電影《Man of Steel》,藉此拓展「DC Extended Universe」。電影公司隨後又採取閃電行動,在這兩年內陸續推出四部電影,按時間先後排序為《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Suicide Squad》、《Wonder Woman》及備受期待的《Justice League》。曾遭受影評人和DC漫畫迷抨擊的Zack Snyder再次擔綱導演。就在進入後製階段,導演遭逢女兒自殺的打擊而卸下了執導任務,改由從Marvels跳槽到DC的Joss Whedon上陣。

《Justice League》在前半段仍舊延續了《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的基調;鏡頭中展現了Zack Snyder擅長的暗黑影像風格,以及這位超級漫畫迷最迷戀的漫畫美學。片頭的幾幕特寫鏡頭刻劃出地球在失去超人以後的迷茫、無助和荼蘼。由挪威歌手Sigrid重新演繹的老歌《Everybody Knows》唱出了哀愁而唯美的情緒,使旋律和畫面緊緊結合在一起。作為DCEU的第五部作品,《Justice League》延續了DC的世界觀,故事也跟《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甚至還有許多能夠對應回前幾部作品的鋪梗,具有一定前呼後應的作用。

在加入了Wonder Woman、Flash、Aquaman及Cyborg多名不同個性和超能力的超級英雄角色以後,《Justice League》無疑地增加了更多的新鮮感和吸引力,使得整個故事內容和元素也跟著豐富起來,畫面上的色調顯然比以往的作品鮮豔和光亮,戰鬥場面亦保持了一貫的水準。後期加入製作隊的導演Joss Whedon,在片中加了許多點到為止的喜劇元素,利用幽默感沖淡DCEU原先架設的暗黑感,欲想藉此展現出如同《Avengers》般娛樂性十足的爆米花大片。超級英雄們的合體產生了一定的化學作用;更重要的是,超人以強勢的姿態重現螢幕前。若說超人之死促成「正義聯盟」,那麼超人回歸即是正義的曙光再次降臨。

跟《Man of Steel》及《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比較,《Justice League》的劇本明顯改善得淺顯易懂,並利用更多快速鏡頭加快劇情節奏,調整後的敘事風格更生動有趣。然而,電影公司為了趕上競爭對手的進度,不惜把龐大的信息濃縮在同一個故事架構之中,導致此片失去了平衡。故事的序幕就如趕鴨子上架,觀眾追著Batman和Wonder Woman的腳步去一個個尋找正義盟友。幾條分岔的故事支線產生了一點紊亂的現象,就如漫畫分格一樣斷開,連貫性不強。觀眾甚至還要在短促的時間裡認識各個新角色,奈何每條支線都如蜻蜓點水般琢磨不深,以致觀眾和這些新角色之間始終保持著一大段距離,無法對角色產生更多的好感。

正義聯盟的超級英雄們聯手對抗敵人的戲碼理應是全片的高潮點,可是論戰爭的規模性和浩大性,馬遜族、亞特蘭提斯族和人類聯手抵抗魔怪的那一場戰役戰,更有金鼓連天和戰火紛飛的戰爭場面,猶如史詩片般震撼。《Justice League》不獲國外專業影評家的青睞,已是預料之事。此片被批評得幾乎體無完膚,甚至在爛番茄網站中僅獲得41%的低分,在北美的首週票房成績不如預期。其實就客觀來看,此片在整體上的表現都達到標準,加上多位受歡迎的超級英雄共同組成的強大陣容,便已成功製造了話題性,絕對是娛樂性十足的爆米花大片,因此在全球累積票房的表現上仍然可觀。

在黑暗騎士與光明之子的對決之後,活在黑暗的蝙蝠俠漸漸趨向曙光降臨的地方,就如蝙蝠俠說的那一句話:「Superman was a beacon to the world. He didn’t just save people, he made them see the best parts of themselves」。在這個世界上,黑暗與光明是相互對立而共存的。黑暗的存在其實更能凸顯光明的一面,就像惡魔的出現令我們更相信天使的存在。我們可以選擇遠離壞的一面,擁抱好的那一面。沒有人應該活在黑暗的夢魘之中,繼續承受無數的痛苦和苦難。只要站出來與大家一起向目標奮鬥,正義的光明終究能夠驅散罪惡的黑暗。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並非因為他們的完美,而是他們讓我們發現自己更非凡的一面,更教會了我們如何堅守自己的信念。

The hero shows us what we ought to be, and we make him a hero because we wish to be what he is.
~Richard C. Crepeau



Wednesday, 1 November 2017

Thor: Ragnarok


Asgard is not a place, it’s a people. And its people need your help.
Even with two eyes, you only see half of the picture.

《Thor: Ragnarok》是美國最大戲票預購網站Fandango對1000名電影觀眾進行調查後,被票選為秋季最值得期待的重磅作品。此片未上映先製造了話題,Marvel在首輪交鋒便打敗了競爭對手DC。此片目前在Rotten Tomatoes電影網站已榮獲95%的高分成績。影評人James Dyer給予了4顆星的好評,並在英國暢銷電影雜誌《Empire》中評道:「Daft as a badger sandwich and twice as funny, this is vintage Waititi, and the boldest, most outrageously fun film Marvel has yet produced」。儘管《Thor: Ragnarok》並非本年度最佳電影,卻依舊是「one of the most flat-out enjoyable comedies of the year」。

「Ragnarök」原為挪威語,意即「諸神的黃昏」,是北歐神話中預言的一連串劫難,而在片中也被詮釋為「Asgard的末日」或「宇宙末日」。《Thor: Ragnarok》的時間設定在2015年上映的《Avengers: Age of Ultron》的兩年後,時間間隔無論是戲裡戲外都很貼近現實。作為「Thor」系列的第三部獨立電影,《Thor: Ragnarok》清楚地解釋了Thor及Hulk在《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缺席的原因;同時讓漫威電影宇宙的多部電影和多個角色之間作銜接;更重要的是為未來的《Avengers: Infinity War》作出鋪陳。

在陣容和排場上,《Thor: Ragnarok》其實不輸於《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甚至還增加了許多新鮮的角色和內容。首先,Matt Damon及Chris Hemsworth的親兄Luke Hemsworth以話劇演員的角色出鏡,在開場的話劇中分別扮演Loki和Thor,上演了《Thor: The Dark World》的一幕戲。接著,Doctor Strange的神秘登場又帶來了驚喜。後來,銷聲匿跡近兩年的Hulk霸氣出場,成為Thor的最強隊友。另外,電影還加入了許多全新角色如Heimdall、Valkyrie、Grandmaster、Skurge,以及最受矚目的大反派Hela,豐富了《Thor: Ragnarok》整個劇本。

雖然是漫威電影的支持者,可是唯獨對「Thor」系列一直無法產生興趣。除了Cate Blanchett飾演的死亡女神Hela以外,與前兩集完全不同格調的《Thor: Ragnarok》同樣是入場的理由之一。這部由紐西蘭導演Taika Waititi所執導的「Thor」第三部獨立電影,完全顛覆了以往的風格,搭配預告片中的音樂《Immigrant Song》及片名呈現在螢幕上的方式,帶有強烈的80年代復古電玩遊戲風格。從喜劇演員出身的導演,想從Chris Hemsworth身上挖掘出喜劇細胞,讓Thor脫胎換骨變成不一樣的Thor。過去華麗而帶點嚴肅的氛圍轉變成活潑輕鬆的調性,把此系列重新定義成把毀滅舊世代,讓新時代重生。

《Thor: Ragnarok》加強了以往漫威電影的笑料,並將幽默感徹底地發揮到底,恰如其分地在即興中製造出許多創意,讓影院裡充滿了愉悅的心情。片中的許多笑梗其實都圍繞在漫威電影和各位超級英雄身上,像是《Avengers》和Iron man等等。這主要歸功於漫威電影過去對於各位超級英雄的刻劃,在觀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才能在對白之中立即抓到重點和笑梗。另外,節奏明快和緊湊的劇情,搭配動感和玩味十足的電子配樂和電玩遊戲的畫面感,又保留神話色彩的元素,令整部電影在各方面都取得相當不錯的平衡。這種具有玩興的娛樂效果絕對不輸於《Guardians of the Galaxy》。

Thor最顯著的改變在於他的外在形象。由長髮變成短髮——這個造型的改變最終由「漫威之父」Stan Lee親自操刀。這樣的安排既是向作者致敬,也是角色尋求改變的決心。在經歷過喪親之痛後,Thor在與死亡女神Hela的對決中也失去了一隻眼睛及「Mjolnir」雷神之錘。他看起來一無所有卻又贏得了一切,甚至比以前看得更清楚,也更了解自己的力量,並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能力。劇本在這次的角色塑造上所作出的最大提升,是突出了Thor身上有人性的一面。它給予Thor一個成長的機會,讓他從驍勇善戰的王子蛻變成愛國如家的英雄,更願意承擔更大的責任而非權力,再次證明自己也有領導國家和人民的能力。

相較於Thor和Heimdall為了營救國家和人民、Valkyrie為了證明自己、Hulk為了幫助戰友,片中最具人性的角色反而是Skurge。在國家存亡和自身安危兩者之間,他最初選擇了後者,因此唯有屈服於Hela。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他只能唯命是從地擔當劊子手的任務,卻在抬起刀的那一刻躊躇不前。接著又在苗頭不對時,立即偽裝成百姓穿入人群。他這種貪生怕死、看風使舵的個性更貼近在現實生活中苟延残喘的小人。他最終卻在緊要關頭中敵人腰間抓起兩把槍,為了保護族人而捨身抵抗敵人和女魔頭。這樣的轉折設計雖然俗套,卻凸顯了小人物終究能變成真英雄的正面意義,令人對Skurge這個角色留下深刻印象。

國家應該以國民為根本。若是這片土地沒有任何人民,那麼它只不過是一片荒蕪之地。即使失去了繁衍生息的國土,只要人民還在,文化便能保存下來,那麼它就會有復國重建的一天。說到底,刀、槍、劍或是錘子其實只是具一個備保護和戰鬥功能的工具。人類的意志力才是最厲害和最致命的武器;它就像肌肉一樣,愈鍛鍊愈強大,最終能激發出更大的能力。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Try not to become a man of success, but rather try to become a man of value」。每一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天賦以及具有創造可能的潛能,人類故此才有生存的價值。人要不斷地創造自己的價值,只要積極地行動,您就能成為您想成為的人。

Monday, 16 October 2017

Blade Runner 2049


Dying for the right cause. It's the most human thing we can do.

《Blade Runner 2049》是一部落幕以後不懂如何反應的電影。這是因為它背後所隱藏的大量信息需要被消化和理解。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會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畫出一道道漣漪,然後一圈圈地逐漸擴大起來,在腦海中反覆地播映。愈是能體會個中的意義,愈是會在心裡埋下深深的記印。這令此片成為一部非同凡響的科幻片。至目前為止,在國外佳評如潮的《Blade Runner 2049》已於IMDb獲得8.5/10的高價評分,又分別在Rotten Tomatoes和Metacritic取得89%及81%的高分成績。雖然為電影評分和電影票房沒有直接關係,可是它卻能間接地影響了觀眾對電影的看法,進而影響大眾消費電影的意願。

《Blade Runner 2049》是《Blade Runner》的延續,前作於1982年上映,首周票房便遭滑鐵盧,票房表現慘淡而令人失望,當時的影評人對此片的評價也是兩極化。從外在因素來看,這部揉合了科幻及黑色元素的新黑色電影風格的《Blade Runner》與其他觀眾更願意賣帳的科幻片同期上映。從內在因素看來,此片實際上並非預告片中的科幻動作片,而且緩慢的節奏使得沒有耐心的觀眾群流失,反而忽略了電影本身的價值。即便如此,此片依舊憑著出色的視覺效果而獲得奧斯卡、金球獎和BAFTA的提名認可。《Blade Runner》的世界觀催生了一個叫做Cyberpunk風格的美學標竿,在後來的電影業、音樂和電玩遊戲產生深刻影響。

《Blade Runner》最初的票房表現不佳,卻無損它在影迷們心目中的神作地位。電影公司和導演後來在市場上推出了許多剪輯版本,其中1992年的director’s cut據說是奠定了它在科幻電影的地位。1993年,此片獲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列入國家影片登記表,以表彰它在文化、歷史或美學上的重要意義。著名好萊塢影評人Roger Joseph Ebert在看過2007年的Final Cut後,竟然改口評道「I have committed a journalistic misdemeanor...I have never quite embraced "Blade Runner," admiring it at arm's length, but now it is time to cave in and admit it to the canon」。根據Totalscifionline.com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Blade Runner》打敗了其他科幻巨作,榮奪「Top 100 Sci-Fi Films」榜單中的首位。這證明了好電影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Blade Runner》改編自Philip K.Dick於1968年所創作的小說《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有趣的是,電影名字卻借用了另一位作家William S. Burroughs的小說作品《Blade Runner》。《Blade Runner 2049》是睽違35年的續作,但是首周票房依舊逃不過失利的命運,表現不如預期。這還是無損它成為忠實粉絲的「2017年必看電影」之一,製造未演先轟動的話題。前作的大導Ridley Scott此次只擔任製片,導演一職轉交給繼《Arrival》再次執導科幻片的加拿大籍金獎導演Denis Villeneuve,具有一定的品質保證。新版的《Blade Runner 2049》擁有超強的卡司,包括Ryan Gosling、Harrison Ford、Robin Wright及Jared Leto等等。除此之外,誕生在這個年代的新版本比前作擁有更酷炫立體的視覺效果,在擅長運用場面調度的導演手中更具浪漫史詩感。

雖然還未看過原作,不過上網搜尋一些資料和翻開舊影片的片段以後,能夠看出作為一部續集的《Blade Runner 2049》,導演把原作的精神和概念都延續了下來。在片名上同樣設定在30多年後的近未來,地點也設定在現實中的世界級城市洛杉磯,因此這個科幻故事聽起來也跟一般影片帶點寫實的氣味。2049年的烏托邦未來並沒想象中的美好。城市終日籠罩在昏暗的迷霧之中毫無色彩,高聳入雲的灰黑色高樓組成了未來城市的天際線,公寓和辦公樓擁有強烈的工業風格,在密密麻麻的街道上行走的人面無表情,似乎連空氣也死氣沈沈的頹廢氣息。城市中的光源主要來自立體的霓虹燈,在彷如永夜的夢境中閃爍著絢麗光幕。這些經典場景都完整地重現了原作面貌,甚至更美。霓虹燈閃著的是知名企業的招牌如Coca-Cola、Sony、Peugeot、Atari等,似乎預言了這些品牌的永續經營。洛杉磯的唐人街變為一座充滿東方風情的異域城市,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文化、異國文字、非法市場、色情場所等等。都市以外的世界就是一片荒涼,形同廢墟。

除了場景設計符合原作之外,《Blade Runner 2049》的基調也還原了原作的氛圍。在164分鐘的漫長時間裡,劇情延續了前作緩慢的步調,不疾不徐地拉開了故事的序幕,而故事發展也緩慢地推進,很考驗觀眾的耐性。唯跟前作的差別在於劇本直截了當地闡明了K是一位複製人,另一個身份則是被LAPD僱用的職業殺手。觀眾最初是被矇住雙眼的局外人,在陌生而冷漠的國度裡跟著K的腳步慢慢走入他所生存的異世界,透過他所接觸的每一個人去了解另外一個世界觀,接著緩緩地尋找藏在迷霧中的線索,跟著K一同推敲出陰謀背後的真相。同時,K也打開了走入鮮少客人進出的公寓,引領我們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外表冷漠而內心炙熱的他,因著先天的製造設計而不容易把感情流露於臉上。K的角色個性造就了電影的憂鬱氛圍,他的情緒自然是牽引故事的關鍵和動機,增加了這個角色個性的人豐富性和完整度。在螢幕前擁有憂鬱形象的Ryan Gosling確實很符合K這個悲劇角色形象,他獨有的個人魅力使人甘願尾隨他的角色繼續往前走。

對照舊版Blade Runner對Rachel的傳統式盤問,新版的複製人和自動測試機表明了科技在這個世界的進步。K機械式地重複回答每一道問題,對應的答案都是按照設計預設好的。這就像新型複製人被安排好的命運,必須絕對服從主人的命令,依照所謂的程序行事和生活,不得違抗命令和萌生個人思想。複製人在工作上除了在工作上需要執行更艱辛的任務之外,在生活上還要面對許多的社會不公平和人類的排擠。此片把發生在現實世界的種族衝突,變調成複製人和人類的衝突。因此,內心空虛的K只能把情感抒發或發洩轉借到虛擬人物程式JOI身上。說到底,K愛上的只是一個程式,選擇沈溺在程式之中尋求自我安慰。從這裡可以看出,K在精神上的渴望和投入更勝於肉體上的;他所追求的是柏拉圖式愛情,以及一個單純美好的情人。複製人與程式的愛情就像虛幻和現實的銜接,題材看似新穎,卻又似曾相識。JOI的痴愛給予了K更完整和真實的自己,讓他也能夠把對於母性的渴望投射在JOI身上,更教會他如何像人類一樣去愛。當巨大的JOI投影在K的面前時,他領悟了這一切。愛是需要創造的;刻苦銘心的愛不需要時刻陪伴在你身邊,因為你愛的人就寄居在自己心底。

在經歷過獵殺同類、失去愛情、尋找生父等奇遇以後,K對生命價值和自我核心的認同開啟了更多的思考。儘管不是萬中選一的奇蹟,可是他還是決定奪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視死如歸地把堪稱最完美的複製人Luv打敗,解救了再次在死亡邊緣掙扎的Deckard。原以為《Blade Runner 2049》是新舊時代交替的間奏,卻赫然發現Joe原來也是Deckard生命中的一個過客。然而,就K自己而言,他在生命的盡頭已從複製人K蛻變成有血有肉的Joe,而頹靡灰暗的城市也已切換成銀裝素裹的雪地。在雪花飛舞的白色世界之中,他攤開手掌任由一片雪花掉入手掌心,來自手中的溫度把雪花融化。他緩緩地走上前,在台階上躺了下來,獨自靜靜地欣賞這一場雪,彷彿又回到了JOI第一次觸碰到雪花的那個夜晚,此刻的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靈魂,然後他滿足地合上了雙眼。冬天的世界再度恢復搭配原來的平靜,只是它不再這麼冷漠無情了。對照舊版的灰暗雨天,新版的這一幕既唯美又浪漫,而且還多了一道光明的韻味,那道光即是來自於人性。

從《Blade Runner》到《Blade Runner 2049》,戲裡戲外都跨越了超過30年的時間限定,當年帥氣英挺的Deckard再次出現在螢幕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Harrison Ford能夠回歸劇組繼續飾演同一個角色,這是實屬難得的機遇,使得Deckard這個角色更真實和立體,見證一個故事和一個角色生命的延續。唯這個時代的科技只能讓演員重現年輕時的容貌而無法真正使時間倒退到30年輕。老年版的Deckard在電影進行超過一半以後才神秘登場。諷刺的是,他的庇護所是一個在經歷過末日後,依舊保持了最初樣子的華麗賭場,喝著Johnnie Walker的威士忌,還是深愛著同一個女人。當Deckard在Wallace的「神殿」中重遇Rachel時,經典的角色和她的妝容應該能勾起許多人的觀影回憶而產生共鳴。然而,Deckard很理智地否認了Wallace的傑作,因為眼前的女人只是一個空有軀殼而沒有靈魂的複製品。真正的愛情不能被複製,而且需要真心體會過才能夠刻苦銘心。這使得Deckard能夠分辨個體的真偽,而被自大和野心操控自己的Wallace卻永遠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跟K比較起來,Luv其實是相對單純的新型複製人。編劇在Luv這個角色的塑造上描寫得同樣細膩和立體。在她所認知的世界裡,必須絕對服從主人的命令,凡事皆以主人為先,不得有自己的靈魂價值,努力地把自己變成創造者要求的天使,才能永遠伴隨在Wallace身邊。Luv的忠誠和JOI對K的愛是幾盡相同的。在以男性主宰的雄性世界中,她只是不停地在執行命令。她的人性認知早已埋葬在心深處。因此,在看見Wallace殘殺自己的同類時,她只能站在背後默默地流淚,讓黑暗遮掩自己的表情——因為她生來就不應該擁有太多的個人感情。從旁人的角度來看,Lieutenant Joshi給予K的是信任和自由;Wallace給予Luv的愛卻是畸形的。就像他為她取的名字是一個不完整的「Love」,而她卻毫無顧慮地相信他所說的一切。她甚至還複製了Wallace在獵殺玩物前的小舉動,在跟K的最後搏鬥中獻上了奪命之吻,以期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天使。回頭一看,Luv其實也是一個充滿悲情的角色,而她卻單純地相信這個蒼涼灰暗的世界是最美好的國度。

複製人是許多科幻片中的常客。它的雛形和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作家Aldous Huxley在1932年出版的科幻文學巨作《Brave New World》。禁止複製人是全球科學界的普遍認知,因為它涉及了人權和道德等問題。由此,複製人的探討便從科學界衍生到電影業,以複製人為主體核心的許多電影作品也應運而生,著重於探討人類對於複製人的憧憬和迷惘。《Blade Runner》以偏向人類的觀點去觀看複製人的世界觀;在對比之下,複製人顯然更懂得生活的意義,才會在有限的生命中更加珍惜生命。《Blade Runner 2049》則以複製人的視角觀察這個沒有靈魂的世界,像是灰暗的城市、荒涼的沙漠和寂靜的空城。人類只是虛有其表的生物,我們過於習慣我們所熟悉的一切,為了繼續生活而生活。相反的,複製人擁有更強的獨立意識,比未來的人類更執著於尋找自我的價值,並且更懂得思考生活的意義,最終比人更有人性。雖然現在的我們享受著科學發展的果實,可是不見得所有科技研發都會為人類帶來益處。真正難能可貴的奇蹟正是對無知的征服——改變自己的命運。

《Blade Runner 2049》所建構的世界是一個虛擬和真實密不可分的灰色地帶。就像複製人K與人工智能JOI的愛情分不清楚是虛擬還是真實。倘若說複製人也可以發展出自我的人性,那複製人和人類最大的差異就只剩下記憶。記憶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也是讓我們能夠產生自我意識的條件,使人對自己的思想進行自我控制和調整,形成一個完整的個性。被植入記憶的複製人其實只是一味地依賴別人的記憶生存。片中的Dr. Ana Stelline是一個造夢者,可以將虛構的記憶編制得栩栩如生,可是她在建構記憶的時候,也把些許的個人記憶投射在複製人的記憶中,虛實之間早已分辨不清。然而,這些記憶卻為複製人帶來了一絲溫暖的曙光,激發了他內心深處的情感。回到電影拉開序幕時的前段,觀眾從一隻眼睛的瞳孔中看見2019年的城市夜空燃燒著熊熊火焰。這似乎在暗示著我們所看見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實存在,卻又無法否認它的存在。夢境越是具體越是虛幻,而記憶愈是朦朧愈是真實。或許不完美的現實,就是需要一點夢境,才能夠建構完美的記憶。

《Blade Runner》與《Blade Runner 2049》之間的時間差距,由日本導演渡邊信一郎指導的《Blade Runner 2022: Black Out 》,及前作導演Ridley Scott的兒子Luke Scott所指導的《Blade Runner 2036: Nexus Dawn》和《Blade Runner 2048: Nowhere to Run》,共三部短片填補故事上的空洞,使得《Blade Runner 2049》的故事更完整和圓滿,也是入場觀賞前必須預習的功課。由於沒看過前作《Blade Runner》,因此無法將它拿來跟續作做比較。就個人而言,《Blade Runner 2049》擁有獨特、強烈和宏大的畫面感,以及意味深長的人生啟示,稱得上是本年度最讓人滿意的電影之一。




Sunday, 1 October 2017

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


Being a “Kingsman” is more than the clothing we wear or the weapons we bag. It’s about willing to sacrifice for the greater good. I hope you’re ready for what comes next. It’s important.

當一部電影贏得了口碑又贏了票房,電影公司便會很快地趁熱打鐵,推出續集來延續品牌的效應。於是,票房成績隨即成為各個片商在電影行銷上的標準目標,意圖透過籌拍更多續集將利益最大化。為了應付廣大的市場和期望,片商濫用了續集的名義,投機取巧地利用各種套數,沿用陳腔濫調的劇情,再把資金投入在特技效果上,製造出更多嘩眾取寵的熱鬧場景,卻忽略了故事本身最重要的內容。長此以往,續集便幾乎成為爛片的代名詞。

想要在續集中錦上添花,就得在前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曾經執導過《Kick-Ass》和《X-Men: First Class》的Matthew Vaughn,向來都沒有拍攝續集的慣例。同樣是漫畫改編電影,他在拍攝《Kingsman: Secret Service》時,就已經萌生了開拍續集的念頭,甚至還躬體力行地實踐了腦海中浮現的想法。在首集大獲好評的基礎下,續集當然也收到了矚目。這無疑是導演必須面對的挑戰——他所要面對的挑戰已不僅僅是重現上一次的美好時刻。續集《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的佈局和卡司顯然更大,劇情卻依舊緊湊而沒有半份拖沓,熱鬧得毫無冷場。

相隔了兩年的續集《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和前作擁有非常緊密的聯繫,前後呼應的情節和細節亦是很多。因此,與其說它是續集,倒不如說是首集還來不及說完的故事之延續。在完全沒有前情提要下,電影甫開場便以一場緊張刺激的飆車戲,迅速地進入故事此次的主題,將在場的觀眾帶入「Kingsman」獨有的世界觀和氛圍之中。續集大致上沿用了上集原有的段落模式,讓前作的角色一一亮相,再以鏡頭閃回的方式交待他們的過去,以及他們之間的情感關係。角色之間的互動和默契是推進劇情發展的基礎之一,也是開啟角色內心世界的一串鑰匙。

從上一集到這一集,Eggsy、Harry和Merlin三人儼然已成為了「Kingsman」的黃金三角。尤其是Harry,早已是大家心目中不能替代的紳士特務最佳人選,也是Eggsy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生導師。無論劇本捏造了什麼方法讓Harry復生都已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他的歸來填補了要角的空缺、完整了故事的空缺、彌補了Eggsy內心的空缺。兩者的關係從此躍升為父子般的親人關係。在Harry暫時缺席時,Merlin也曾暫代了前者的位子,成為Eggsy的最佳夥伴、摯友和導師。

Harry、Merlin兩位大叔和Eggsy之間亦師亦友亦親人,早已先後培養出無需言語的默契,使得他們合作無間。續集在Eggsy、Harry和Merlin三人之間的情感描寫上,琢磨得非常豐富、細膩和到位。從上集一直累積下來的感情也更加鞏固。這才能在Harry恢復記憶後回歸團隊時,以及Merlin為了保護隊友而壯烈犧牲的兩個情節上產生一種感人至深的共鳴感。這一點是個人對於續集最喜愛的部分。從上一集的Harry到這一次的Merlin,彷如命運的安排,總有一個讓人喜愛的角色必須缺席——這樣有遺憾的結局,往往更能令人印象深刻。

《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在前作為觀眾上了一門英國紳士的禮儀課以後,這一次又為影迷們上了另一門美國牛仔的競技秀。今集大反派Poppy在前Kingsman特務的教唆說服下,毫無忌憚地先將Kingsman鏟除來解決後顧之憂,為孤立無援的倖存特務製造了一個必須尋找盟友援助的理由,此次創造了一個隱喻當今政治局勢的「英美關係」。美國原本就是英國的殖民地,美國人在本質上流淌著英國人後裔的血。在兩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自然地成為了美國在歐洲的外交政策中彼此最可靠的盟友。從字面意義上來看,「Kingsman」和「Statesman」之間就同樣擁有一個代表正義的「S」字母,擁有像超人般保衛世界和平的使命。

「Kingsman」的高級裁縫店以及「Statesman」的高級釀酒廠都是掩護兩國特務真實身份的藏身之處。分別代表著兩國精髓和文化的英倫紳士和西部牛仔,亦是他們用來掩護自己的工具和形象。英國和美國畢竟身處在大西洋的兩岸,兩國的文化差異依然存在著分歧,像被大西洋隔開的兩塊大陸。「Kingsman」男裝服飾店的低調內斂,反而凸顯了「Statesman」利益至上的處事風格。導演借用了Merlin溫文儒雅的口吻嘲諷了美國酒的不合格和美國人的傲慢自大,甚至還上演了一場總統戲,揶揄特朗普「美國人利益優先」的治國理念。同一時間,導演又借用了Tequila和Whiskey之口,反諷了英國人的保守嚴肅和冷漠無情。

無論是戲裡還是戲外,英國和美國本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難兄難弟,卻又懂得運用各種線索去暗示英國的歷史比美國更久遠,如同先有Kingsman才有Statesman。前者的原型是來自現實中倫敦Savile Row Street11號的Huntsman & Sons,創始於1849年;後者的原型是來自肯德基州波旁郡的老酒廠Old Forester,在1870年生產出美國聞名於世的第一瓶Bourbon Whiskey。加上美國釀製Whiskey的技術本身是由英國人所引入的,英國和美國誰主誰從的身份可一見真章。可是走入窮途末路的Kingsman想要東山再起,也無可避免地必須接受Statesman的資助和支援,唯有守望相助才能擊退強敵。

將英美關係投放在續集中是一個擴張格局的挑戰,亦是一種突破。然而,由於超過一半的故事發生在大西洋的對岸,著墨的篇幅比前作同樣發生在肯德基州的「bloody church」scene 還多,故片中就不得已加入了許多美式風格的元素,以期達到國際化的標準。這雖然能夠解釋得到Ginger能夠即時前往教堂營救Harry的邏輯性,卻無法讓人忽視其他情節的巧合性。為了融入美國文化,片中增加了許多美式狂妄不羈的笑點以及酷炫路線,反而令人不禁懷念起上一集那份內斂的英式幽默和風趣。這充分表現在Harry和Whiskey兩人在酒吧裡,分別拿著雨傘和鞭子教訓流氓的氛圍很不一樣,連背景音樂也從龐德爵士樂換成了西部鄉村歌謠。

就像美國人的個性,Statesman的特務綽號直截了當地以各種酒類命名,如Champ、Tequila、Whiskey和Ginger,他們的個性也很符合西部牛仔的美國精神:自由、冒險和自信。在片中戲份不多的Champ和Tequila,看起來就像一般角色,對故事發展並沒有太直接的影響力,反而是Whiskey和Ginger在情節轉折中起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後者。機警的Ginger及時救下了被Valentine槍殺的Harry,接著又鼓勵Merlin從後勤支援轉為前線作戰,以致Merlin在多年後的第一次任務成為了最後一次任務,可以背後所要帶出的意義是很正面的態度,也是反映了美國人積極踴躍的冒險精神。在片中演回自己的Elton John則成為了串場的諧星角色,每回出場都會惹笑不少觀眾,發揮出體內的喜劇細胞。

既然反派角色永遠無法戰勝正義一方,再辛苦創造一位大壞蛋也是毫無意義的。倒不如設計一個性格古怪有趣的反社會主義者更符合電影的玩味風格以及貼近真實的社會問題。繼前集的黑人流氓之後,續集的大反派換上外型較柔美的女性角色登場。喜歡80年代電影的Poppy常以懷舊裝扮示人,並把自己的大本營打造成一座電影城的樣子,終日沈浸在過往的美好當中,跟Valentine的流氓形象相比,Poppy絲毫沒有半分反派該有的氣勢。可是當Poppy兇悍起來時,她可以先把背叛者放入絞肉機裡,將不信任的人撕成兩半,又以不費吹灰之力把Kingsman總部夷為平地,再僱用左右手Charlie把金牌特務們一一鏟除。論血腥和暴力的喜好程度,蛇蠍美人Poppy比流氓總裁Valentine更有壞人的脾氣,形成一種奇怪的反差。

有缺陷的何止是反派?從上一集的電話卡再到這一集的毒品,Valentine和Poppy對於消費者的市場需求瞭如指掌,故此才能輕易地將那些看似「日常用品」的新型武器送到消費者們的手上或口中。接著,恐怖主義者會利用暴力和恐嚇的極端手段,去誘發人類本能的恐懼感,藉此屈服大眾及統治世界。這是電影對現今社會的一種反諷。倘若人們都不甚依賴這些日常用品,那麽大家都可以在這場禍害中安然無恙地生存下來。這集反派也因為過於依賴自己研發的機械武器,讓Harry在另一隻機械狗充電完以前,爭取到時間去一一對付鋼鐵敵人。當然,Elton John利用人臉識別系統把機器狗打倒的橋段也是神來之筆,惹笑全場。最終,天注定的命運依舊是讓Poppy自食其果,慘死於自己的武器之下。面對強大的正義一方,她只能命絕於此。

續集在片中編排的打鬥場面跟前作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由最開始的飆車戲,到Eggsy和Tequila在酒廠的對打,轉到Whiskey在酒吧大戰流氓,纜車360度高空轉,Whiskey單槍匹馬在高山雪屋以一敵十,再轉到Eggsy與Charlie單人搏擊,一幕緊接著一幕的打鬥場面都十分精彩,讓人看得目不暇給。掀起全場高潮點的打鬥片段肯定是Harry和Eggsy從大門一路廝殺到Poppy Land的敵營中,毫不留情地把整個軍隊擊垮。動作流利順暢,音樂瘋狂至極,場面熱鬧非凡,堪稱是「Bloody Church Scene」的華麗加強版。可惜的是續作沒有再創造出那齣漫天煙火的經典爆頭戲的創意想法。

首部曲《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為這個電影世界打造出氣象一新的特務片;二部曲《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向世人展現了續集也能夠保持同樣的水準。至此,更讓人期待第三部曲的強勢歸來!「Kingsman」在不自覺中已經變成一個經營品牌,這個品牌再次證明了「人不可貌相」這一句俗氣的至理名言。千萬不要看不起現實生活中的老行業,或是嫌棄他人談吐裝扮土裡土氣,說不定他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的藏龍臥虎,比普通人更懂得生存之道。有些東西就是會隨著時間的沈澱愈發珍貴。就像傳統的裁縫店、釀酒廠、珠寶店等等,從上一代傳承下來的獨門技藝,到了今天已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老師傅的手藝始終是機械永遠無法取代的。

Wednesday, 20 September 2017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


The suit is the modern gentleman's armour. The Kingsmen are the new knights.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改編自蘇格蘭漫畫家Mark Millar及Dave Gibbons於2012年所創作的暢銷漫畫作品,並由曾經執導過《Kick-Ass》的Matthew Vaughn擔任導演。加盟的演員包括奧斯卡影帝Colin Firth、兩度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Michael Caine、演技派Samuel L. Jackson和Mark Strong、新生代Taron Egerton及Sofia Boutella等人同場演出。這部充滿英國味的特務電影最初並沒有予人太大的期望,可是在上映後卻好評如潮,在全球累計票房達到4億美元,成功擠入2015年全球高票房電影的前18名榜單之中,受到媒體、影評人和觀眾的一致認同,為這個電影世界打造出氣象一新的特務片。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是一部擁有濃厚英倫風格的間諜電影。有別於大家所熟悉的James Bond,此片真正還原了最深入民心的英國紳士形象,注重每一項細節是打造紳士形象的必備元素,就如身上必須穿上一套線條筆直而剪裁合身的西裝;雙腳穿上經典百搭的牛津鞋;手上握著精緻銳利的長柄黑傘;身上還有其他必有的單品配件如腕錶、袖扣、鋼筆、打火機、黑框眼鏡等等。富有文藝氣息的Colin Firth正好貼切地符合了英國紳士的形象,同時具有優雅睿智和低調奢華的個性。可是任誰也沒想到這個溫文儒雅的英倫紳士,也可以擺脫與動作片絕緣的命運,扮演一個耍狠起來絕不會輸給Jason Bourne的秘密特務。這種反差效果就是《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的獨特之處,在片中不時給出驚喜。

真正的特務並非都像James Bond一樣高調,反而是一位低調隱居在街道上某家高級裁縫店裡的縫紉師。「Kingsman」更不像僱用James Bond的MI6,是英國政府對外的情報機構,反而只是自發性民間諜報組織,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行動極為低調而幾乎不留痕跡,因此不易被政府機構和反派人物發現。片中每一位人物角色的個性擁有各自的特質,卻又帶點不完美。像是自恃過高的Harry Hart因一時疏忽而導致一名同僚犧牲;小流氓Eggsy加入特務訓練班的最初原因是想要擺脫潦倒生活,而非拯救世界;平日道貌岸然的導師Merlin也會有慌張的時候;老奸巨猾的Arthur卻輸給了黃毛小子的小伎倆;唯恐天下不亂卻又害怕血腥暴力的大反派Valentine。這些擁有矛盾和缺點的個性,反而讓他們變得更真實。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慣以英式幽默的口吻諷刺過往的特務電影以及現實生活,文字之間隱藏了冷峻的諷刺以及無奈的荒謬。這種無處不在的英式幽默正好成為片中的一大亮點,讓整個故事變得更活潑有趣,絲毫沒有半點冷場。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一幕是:當Gazelle打開不鏽鋼鍋蓋露出裝滿麥當勞套餐的銀色餐盤時,這時的Harry仍然很得體地說:「I'll have the Big Mac, please」,這個畫面讓人看得啼笑皆非。又如那雙必須先行德國人敬禮的禮儀方式才能打開的暗器。又或是Valentine在門外擺好姿勢等待Harry走出教堂後,脫口說出那番諷刺老電影的經典對白:「It's like those old movies we both love. Now, I'm going to tell you my whole plan, and then I'm going to come up with some absurd and convoluted way to kill you, and you'll find an equally convoluted way to escape」⋯⋯一句話道出了所有老電影的套路。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最讓人看得過癮的是不過分渲染血腥的暴力鏡頭,以及一氣呵成的連續動作場面,串成一個既古典又時尚的美學視覺風格。具有前後呼應的「bar fight」就發生在同一個故事場景:Black Prince Pub。前段是Harry首次在Eggsy面前小露身手、痛宰流氓的精彩武打場面;後段是Eggsy在加入頂尖特務行列之後,致敬前輩的重演畫面。這樣的情節安排像是翻拍電影向原作致敬的一種方式——後輩在製作新作的基礎上借鑑了舊片的成功元素,從而創造出新的奇跡。另一個經典片段便是「bloody church」:反派啟動了可以讓人瘋狂的電子裝置後,教堂裡的百姓便開始互相殺戮,Harry幾乎是一敵半百把瘋狂的教徒逐個擊倒。電影利用動感十足的音樂搭配Harry俐落敏捷的身手,以惡趣味的手法弱化了血肉模糊的驚悚畫面,這場個人秀讓人拍案叫絕。

電影真正的高潮點無疑是一朵朵煙火燃爆的時刻。Merlin在緊急關頭引爆了晶片裝置。向惡勢力倒戈的高官和富人們一個接著一個被爆頭,被重重包圍的Eggsy在千鈞一髮之際獲救。原本是腦漿橫飛的恐怖畫面,瞬間被惡搞成嘉年華式的煙花效果,在《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 NO.1》的旋律配合下,聲音和影像互相結合而產生了一種酷到極致的化學反應,形成一幅又一幅讓人看得心花怒放的美圖,簡直是大快人心。在英國紳士Eggsy對峙嘻哈美國Valentine的最後戰役中,前者像是標槍運動員一樣拎起Gazelle的腿刀擲向後者。被刺穿身體的反派看見了鮮血淋漓害怕地往後倒下,這應驗了壞事做盡的壞蛋終究會有自食其果的下場。至於成功拯救世界的紳士特工,則擁獲公主熱情的投懷送抱,這樣的完美結局極富漫畫喜感。儘管Eggsy穿上了英國紳士制服,但是他內心裡依舊保留了小流氓的可愛模樣。

《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由始至終都是以最直白的方式呈現出來。透過紮實的劇情和明快的節奏,加上一點推陳出新的創意,使得此片不落俗套之餘,還富有十足的娛樂性,是名副其實的爽片。片中的音樂元素是一種對現實的調侃,幽默是一種遠離殘酷的方式。觀眾從中享受卸下沈重後的愉悅心情,從音樂和幽默中獲得一種藉慰。除此之外,此片明顯地擁有許多向經典特務電影致敬的道具和橋段,卻又不忘藉此機會一本正經地訕笑和揶揄這些舊片,並從中發展出獨具特色的個人風格,在關鍵時刻讓一位黃毛特務以近玩鬧的心態拯救世界,更是過癮。或許,這個世界不一定需要蝙蝠俠,卻必須擁有一位英武得體的英倫紳士,即使沒有先天的超級英雄般的特殊能力,也能夠自發性地肩負起保衛國家和他人的重任,冒著生命危險而不求回報。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一個能為常人所不能為之人。

《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絕對值得讓人期待!

Sunday, 3 September 2017

Inhumans, A Marvel TV Series


近幾年推出的超級英雄電影大放異彩,上映後的票房成績居高不下,早已成為了最賣座的商業電影題材之一,受到各大電影公司重視。DC和Marvel之間的超級英雄大戰,從漫畫一路轉戰到大螢幕,如今又轉場進入小螢幕繼續競爭。由Marvel及ABC Studio聯手打造的《Agents of S.H.I.E.L.D》於2013年推出,是首部以Marvel漫畫人物為題材的電視劇。Marvel及ABC Studio其後還先後推出了《Daredevil》、《Jessica Jones》、《Luke Cage》及《Iron Fist》等劇集,更在今年和Netflix歇手打造衍生劇《The Defenders》,讓四位超級英雄以聯盟的姿態同時登場,開創了Marvel的電視劇宇宙。

「Inhumans」是Marvel繼Avengers、X-Men、Guardians of the Galaxy、Fantastic Four、Defenders之後,又一組以超級英雄為成員的聯盟。「Inhumans」又稱「異人族」可以說是介於地球人和外星人之間的超人類,起源自克里人(Kree)在數百年前於地球上進行基因改造實驗後所創造出來的種族,外貌和形態和一般地球人無異,但是能力、感官功能及平均壽命都遠遠超過人類。「異人族」居住在月球上一個叫做Attilan的城市中,由國王Black Bolt及其他皇室成員領導。在漫畫世界中,Black Bolt最早出現在《Fantastic Four》,在劇集中則被《Agents of S.H.I.E.L.D》首次提及,加強了電視宇宙的世界觀。

很多觀眾在入場以前都完全不曉得《Inhumans》其實是一部美劇,因此在劇終出字幕時都顯得不知所措,帶著滿滿的迷惑離場。《Inhumans》是IMAX首次投資的影視劇集,首兩集全程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並將這部影視作品的第一集和第二集搬上了IMAX影院盛大放映,因此更能呈現出氣勢磅礴及莫辨楮葉的觀賞和視聽體驗,創下了史無前例的歷史紀錄。在相隔4週後的9月底,ABC電臺將會接著播映剩下的集數。《Inhumans》首兩集的故事主要用作交待整個故事背景和人物角色的關係。為了確保Marvel影視宇宙的完整,這部劇集的故事設定儘量忠於原著,甚至在創作對白方面也很用心,以期能夠和其他Marvel的影視作品作連結。

《Inhumans》講述人稱「狂人Maximus」因覬覦王位而發動軍事政變,被威脅迫害的幾名皇室成員倉皇地逃亡至地球,分散在夏威夷各地。Black Bolt及Medusa等人必須想法趕回Attilan奪回政權。雖然《Inhumans》本體是一部電視劇集,選擇在IMAX上映難免會讓人充滿期待,可是呈現出來的效果卻有點反差,無論在服裝化妝、場面調度或畫面氛圍上都差強人意。故事情節平鋪直敘,缺乏無人意表的轉折,主線劇情具有拖沓緩慢的嫌疑,在人物角色塑造上刻劃得不夠深刻,以致久久無法產生共鳴。《TVLine》給予此劇的評價是:「Even on big screen, new ABC drama feels small」;英國《衛報》的評論則是「It feels like the Inhumans might be a victim of Marvel's post-success scramble」。

異人族是在一連串的基因改造研究中被創造出來的超人類族群。他們企圖被利用作為強大的軍隊抵禦敵人,最後又被他們給遺棄在地球表面上。儘管擁有更多的能力,他們仍是需要逃避人類的追殺而不斷遷徙——從最初的北大西洋到喜馬拉雅山,最後遷移到月球的藍區。異人族的處境就像X-Men;在人類的世界中,他們並沒有因為與身俱來的強大能力而獲得權利,甚至被地球上的人類視為暴徒,最終淪為凡人的階下囚。在異人族的王國中,人民毫無選擇地接受國家制度被分化成不同的階級,皇室成員之間也在明爭暗鬥。如此看來,人類、超人類和超級英雄其實沒有太大分別,反而會產生其他社會問題。雖然我們心中都需要超級英雄,但現實世界真的能容許超級英雄存在嗎?

《Inhumans》或許有些差強人意,可是犯有強迫症的自己還是會堅持到底,繼續看接下來的6集⋯⋯

Monday, 21 August 2017

The Shack


Pan has a way of clipping our wings and keeping us from being able to fly, and if left unresolved you can almost forget that you were ever created to fly in the first place......When you focus on pain, you lose sight of me.

原著小說《The Shack》是2008年全美最暢銷的小說,僅靠讀者的口碑相傳,即達到銷量超過600萬本,長鋸《紐約時報》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冠軍50週。作者William Paul Young雖然一直都有寫作的習慣,可是一直到太太勸說他為6個孩子寫下自己對上帝的看法後,他才決定寫下這一部小說。《The Shack》最初遭到26家出版社拒絕,於是他在好友的協助下,一起成立了一家出版社來出版此書,憑靠著口耳相傳使得銷量持續上揚,並翻譯成50種語言全球銷售。

《The Shack》的故事講述Mack在暑假結束以前,帶著三個孩子到山上露營。在假期快要結束的那一天,為了拯救帆船掉入湖中的大兒子和二女兒,他奮不顧身地放下手邊的工作跳入湖中。當他折返回到岸上時,卻赫然發現原本坐在營地旁邊的小女兒已不知所蹤。在經過地毯式搜索之後,警察在山間一棟小木屋裡發現了小女兒在失蹤那天的紅色洋裝染上了血跡⋯⋯這個故事是以懸疑驚悚的佈局展開,可是當您緩緩地往下一頁翻開時,就會漸漸發現故事背後的中心思想。

曾經好幾度想要放棄閱讀這本書,甚至還以自己的角度對它進行了審判,是強迫症作祟令自己繼續完成了閱讀,放下了成見以後,才驚覺這本書的好看。失蹤案只是這本書的幌子。讀者從來無法得知誰是連環兇手,也不知道所有事情的真相,因為《The Shack》想要帶給讀者的訊息遠遠超過了這些瑣碎的事情,為讀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九年之後,改編自小說的同名電影《The Shack》上映,反而會勾起人的好奇心。事實上,《The Shack》很忠於原著,在弱化了懸疑的情節之餘,反而加重了心靈療癒的這一塊。

具有神學濃厚色彩的《The Shack》因為顛覆了傳統信仰的觀念:上帝以黑人婦女的形象現身於平凡人眼前,而耶穌和聖靈分別以木匠及亞裔女子的形象同時出現在上帝左右。他們就像在我們身邊一直眷顧著我們,問題的關鍵取決於您相不相信他們的存在。從狹義的角度來說,上帝、耶穌和聖靈是信徒中的神明,在這個故事中卻成為一種信仰的精神代表。當這些象徵性的信仰變成了具體而真實的個體,相信沒有人會在第一時間敢相信這是事實,故三位一體的神花了很長的時間去證明自己的存在。

You love each person differently because of who they are and the uniqueness that they draw out of you. And the more you know another, the richer the colors of that relationship. 

當人與人之間產生了信任,他們之間就會建立起一座可以溝通的橋樑。因此,上帝便開始對Mack進行心靈治療。要治療跟不治之症一樣的心疾就必須根治,因此「小屋」這個曾經的兇案現場便成為了心靈之旅的起步點。在三神一位的協助下,這間早已成為陰影的小屋,反而變成一間充滿溫暖、氣氛和諧的家,一個看似天堂的地方。在Mack選擇相信三神一位的存在時,耶穌引導他走進一個山洞裡,「智慧」在那裏等待他的到來,接著便開始了一些盤問。

Most emotions are responses to perception-what you think is true about a given situation. If your perception is false, then your emotional response to it will be false too. So check your perceptions, and beyond that check the truthfulness of your paradigms-what you believe. Just because you believe something firmly doesn't make it true. Be willing to reexamine what you believe.

Mack與「智慧」之間的對話可以說是全片最精彩的劇情。「智慧」要他坐在公正的椅子上對上帝進行審判,對善與惡作出判決,對人類的自私行為作辯解,並一針見血地挖出他的傷疤。跟上帝的方式不同,「智慧」非但沒有循循善誘,「審判」更是顯得咄咄逼人,卻是當頭捧喝敲醒了他。人類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是對的,當雙方都堅持自己的立場時,誤解便會引致衝突和紛爭。人們總是在遭遇到苦難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批判上帝,把人世間的禍害、戰爭、罪惡等責任都歸咎於上帝。

這樣的行為是否還是我們口中所說的公平?難道我們只會怨天尤人,不付出任何努力就渴望他人的救贖?真正的公平應該是走出自己的成見,嘗試以他人的視角去分析整件事,接著才理性地作出回應。Mack在痛苦的抉擇中總算領悟了一切。然而,上帝給予他最大的考驗是寬恕敵人、放下仇恨。仇恨是一種對自己內心的折磨,長久之後會矇蔽自己的雙眼,把自己永久的孤立在光明無法接觸的陰霾之中。這很艱難,就如化身成父親的上帝所說的,可是唯有學習原諒,才可以從綑綁中釋放自己,也才能從深淵中找到曙光救贖自己。

凡人常責怪上天為何讓自己遭受苦難,卻忘了讓自己身陷囹圄的其實是自己。無論是眷戀過去還是害怕回憶過去,學會放下都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決定,也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必修課。當人們懂得活在當下,既可珍惜過去,也可好好把握現在,讓自己面對現實的未來。根據作者,故事中的「The Shack」是我們隱藏秘密以及痛苦的地方,愈是盲目逃避愈是容易迷失。黑影的另一邊就是光明。在被掩蓋的虛假外表崩塌之前,我們需要回到那裡尋找痛苦的根源,這樣才能找到方法癒合傷口,讓自己重新站立起來。在生活的低潮之中,信仰可以為我們帶來期盼和幫助,讓我們一起度過難關。

Don't forget that in the midst of all your pain and heartache, you are surrounded by beauty, the wonder of creation, art, your music and culture, the sounds of laughter and love, of whispered hopes and celebrations, of new life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conciliation and forgiv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