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24 March 2012

The Hunger Games


很難不讓人聯想到日本電影《大逃殺》;
它們同樣是改編自小説,同樣是一場殘酷之極的獵殺遊戲,參賽者都是青少年……等等。
不過,與電影比較起來,漫畫版《生存遊戲》應該是其中最富血腥、暴力、情色、驚悚的作品。
故事刺激且緊張,是個人最喜愛的漫畫之一。

在沒看過原著小説的前提下,可以藉由冗長的鋪陳,深入了解故事背景。
萬家燈火的都城Capitol,看起來就是一座美麗繁華的都市。
然而,這個城市卻是處處隱藏著威脅與恐懼。
高科技的實況轉播節目,其實就是一場腥風血雨的廝殺。
比賽不存在道德與同情,惟有持續鬥爭才能取得勝利。

電影内的血腥片段其實不多,大多數時候都以快鏡或借位的方式匆匆帶過,偶爾會起高潮。
Jennifer Lawrence的表現非常搶眼。
與吸血鬼題材比較起來,《The Hunger Games》更適合個人胃口。

Friday 16 March 2012

A Separation


伊朗,予人的既定印象,總是離不開戰爭、石油和伊斯蘭教。
《A Separation》卻呈現了完全不一樣的伊朗。
它也是一座擁擠的城市,擁有繁忙的公路;社會井然有序,街道上盡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故事一開始便交待了Nader和Simin堅決離婚的理由。
Simin的離開,讓Nader分身乏術。他唯有雇傭Razieh為幫傭,負責家務與照顧患病的父親。
然而,一次意外導致Razieh不幸滑倒流產,對方的丈夫更憤然起訴Nader。
兩個家庭的紛爭由此展開,愈演愈烈。
就表面看來,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
實際上,它包含了許多複雜的涵義,並且寫實地展現出人性。

法律原是一種普遍具有約束力的社會規則,用以管制社會秩序。
然而,凡事都具有兩面性,是非對錯無法完全依賴法律來判斷是非對錯。
在某种情況下,信仰和道德同樣能約束個人的行爲。
“有真信仰的人滿足于說出真話”。Razieh最終選擇說出實情,是基於對可蘭經的信仰。
由此可見,濃厚的信仰如何貫徹伊朗的生活。

導演在電影中巧妙地掩飾了部分實情。
就像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編織謊言,試圖去掩飾自己的過失或罪行;
或者,我們會利用善意的謊言遮蓋事實與真相。
即使Razieh或Nader説謊,我們亦能理解,甚至深表同情。
每一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的立場。因此,沒有人擁有資格去批判他人的行爲是對或錯。
因爲,對與錯本來就並存在這個世界。

矛盾與衝突,總是無可避免地發生在生活周遭。
爭吵非但無法解決問題,還會傷害人心。
若能學習退讓、懂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這個世界或許就能減少紛爭了。

Saturday 10 March 2012

A Better Life


簡單的故事,雖不至於令人感動啜泣,卻會讓人感到萬分溫馨。

望著車窗外那些富裕的白人居民,
可以隨意地走去滑浪、在午後牽著小狗慢跑、友人相約去喝酒或者一家人在屋外散步。
一些看起來毫無意義的活動,在一些人的眼中,已是一份奢侈,一份幸福。

喜歡Demián Bichir 含蓄和細膩的表演。
儘管生活困苦,Carlos仍保持著積極的生活態度。
他疼愛的孩子。爲了孩子,他甘願犧牲一切,讓孩子的生活能過得更好。
溫柔的父愛最終還是打動了孩子叛逆的心。

時至今日,美國仍然是許多人眼中的夢想國度。
來自第三世界不同國家的移民,爲了改善生活,不惜一切代價遷徙至美洲大陸。
他們渴望在這一片土地,追逐理想以及實現願望。
諷刺的是,這群非法移民在美洲的生活卻是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美國夢其實並不是想象中幸福。
背井離鄉的生活固然困苦,爲了家庭與生計,
他們必需冒著生命安全,千辛萬苦地勞作,並且不時受到身份或種族歧視。
在美洲,偷渡或逾期拘留的非法移民問題日趨嚴重。
美國政府不得不採取許多強硬的法律措施對付非法移民。
於是,大批移民除了勞累的工作,還需擔心隨時被遣送回國的風險。
盡管如此,許多移民早已把這片土地當作自己的家園。
或許,相對於戰亂、落後或荒涼的故鄉,這裡仍然是充滿憧憬。
因爲,每一個人都有權力追求自己的夢想,尋找更美好的生活。

Tuesday 6 March 2012

The Descendants


提起夏威夷,就會令人聯想到一望無際的海、風光明媚的景以及充滿熱情的悠閒假期。
然而,夏威夷居民的生活並不一定是想象中的惬意。
這個世界的煩惱與悲慟,並不會因爲經、維度的距離而產生差異。兩者之間不存在任何關係。
有那麽老土的一句話,叫做“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摩擦和爭執在所難免。家人之間必須學會包容與體諒。
像劇終時,Matthew和女兒三人窩在沙發上,分享著同一件被單的溫暖。需任何話語,也能感受那份溫馨。
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不多,就更應該懂得珍惜。

《The Descendants》只是一個平常的故事。那一份簡單,讓它顯得真實。
George Clooney 的表演自然不做作,情感真摯流露能夠打動人心。

生活時而平淡,時而曲折,時而平穩,時而顛簸。
漫長的歲月人生,我們難免會經歷挫折和失敗。心存希望,困難終究能迎刃而解。
但求每一天都是平安日,就已足夠。

Monday 5 March 2012

Hugo


電影改編自小説《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aret》,一個關於孤兒Hugo的故事。
一開場,鏡頭由漫天雪花的夜空,飛快地穿越燈火万家的巴黎,再穿梭於繁忙的巴黎火車站,
穿行入即將離站的火車與趕車的人群,最後不疾不徐地停留在大時鐘裏的Hugo。
60秒的3D鏡頭,毫不保留地表現出華麗復古、美輪美奐、浪漫詩意。整部影片盡是美麗。
任你隨意切割或截停在某個畫面或鏡頭,它們都能成爲精致美麗的明信片或電影墻紙。

《Hugo》並無導演Martin Scorsese慣有的風格。
實際上,這是對於電影大師George Mèliés的致敬,帶領觀衆重溫屬於那個年代的偉大作品。
《Hugo》對我而言卻少了點感動的共鳴。

Imagine the whole world was one big machine. Machines never come with any extra parts.
They always coe with the exact amount they need. I couldn't be an extra part. I had to be here for some reason.
在Hugo的眼裏,世界是一個大機器。就像時鐘指示時間或鑰匙打開鎖頭,人與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Saturday 3 March 2012

My Week With Marilyn


這是一個年輕人情迷Monroe的浪漫故事。
從邂逅到分離,只是短暫的7天,卻成爲了Colin心中最刻骨銘心的一段記憶。

Marilyn Monroe是個相對複雜的人物。
在五光十色的好萊塢娛樂圈,人們只記得她的性感及艷麗,卻忽略了她的天賦與才華。
其實在鏡頭背後,Monroe是那麽的脆弱與無助。
一代巨星的隕落,讓人心懷感嘆與可惜。

Thursday 1 March 2012

The Iron Lady


若是對政治及歷史不感任何興趣,一位傳奇人物的故事便失去一定的吸引力,劇本遂變得乏味無趣。
要將傳奇人物的一生編寫成小說或電影,並不是一件容易之事。

此片著重於摹寫人物:人稱“The Iron Lady”的Margaret Thatcher。
利用幾段關鍵的歷史事件,再透過正面與側面的描寫,烘托出鐵娘子的硬朗形象。
然而,出現在鏡頭中的,只是一位步履蹒跚、面容佈滿皺紋的老太婆。
或許是生活過於孤寂沉悶,她終日幻想逝去的丈夫仍陪伴身邊,經常自言自語;
從前的豐功偉績已被時間沖洗掉,唯有透過回憶緬懷來證實自己的存在。
回憶中年輕的她意氣風發,總是充滿自信、野心與驕傲,與年邁的她形成強烈的對比。

《The Iron Lady》幾乎是Meryl Streep的獨角戲,她的演技當然毋庸置疑。
再襯以出色的化妝技術,讓鐵娘子的外型更添真實性。

任何事物都存在兩面性。有好既有壞,有圓必有缺。世事無絕對。
若對與錯全依賴自己的度量衡去判定,堅持單獨的觀點或意見,肯定會使結果失去公平性。
在以男性為主導的社會制度下,能夠打破傳統規則,
並成為英國歷史上唯一的女首相——Margaret Thatcher這號人物,對世界的影響力是無法被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