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0 April 2012

Mientras Duermes


西班牙導演Jaume Balagueró繼《REC》系列後的最新力作。
此片的風格和前作迥然不同。導演不再利用zombie作爲恐怖片的噱頭,
而是回歸到盛行於60-80年代驚悚片,運用人性的精神變態作爲驚嚇的元素。
雖然少了故弄玄虛的音效及血淋淋的暴力,凝重的緩慢節奏與黑暗的色調,
使《Mientras Duermes》產生、營造出不寒而慄的氣氛,稱爲電影主要的賣點。

電影是以主角César的角度去敍述一個關於變態狂徒的故事。觀衆得以透過他的視角,
窺看變態狂的邪惡行徑,如跟蹤、騷擾、侵犯、折磨受害者,
從而滿足他(或他們)自身的欲望,獲得快感。
或許故事是以第一人稱撰寫,那位變態狂的扭曲心理多少可以被人理解
——其實,他只是厭惡人類的樂觀。
相反,電鋸殺人狂的冷血行徑卻令人費解不已。

世界總是充滿危險。它們會無聲無息地走入您的生活。所以,千萬別掉以輕心。

Sunday 29 April 2012

讓子彈飛


無意間在電視臺留意到此片的播映,
其實近兩年以後才觀賞這部叫好叫座的電影算是遲了點。
在這個重要的時刻,看《讓子彈飛》特別容易感觸。
它不包含任何邏輯元素,反倒是充滿了荒誕與現實。
大量的幽默的對白與滑稽的表情,仍無法抵消那嚴肅的政治諷喻。

腐敗的政府總是仗著權力與財力,控制手無寸刃的平民。
在強大勢力的威逼下,民衆毫無選擇地跟隨著勝利的一方,以求自保。政治舞臺上所強調的公平,其實早已變質。
人民若想改變,就必須正確地做出選擇,剷除腐敗以及參與改革,才能迎接美好的未來。

Tuesday 24 April 2012

The Divide


是否曾猜想過世界末日會以什麽形式降臨地球?
是極端的天氣變化,或是恐怖的病毒細菌,亦或殘酷的人禍戰爭?
是否有人敢想象末日以後的世界是如何的?
若生存是為了與他人一起追求美好的生活,那一個人生活在瓦解土崩的廢氣堆是否已經失去了意義?

To survive the end of the world you must first survive each other.

世界末日並非在一夕之間將萬物化爲虛有,而是逐步地消滅地球上的城市與生物,
那種瀕臨死亡邊緣而逐漸產生的心理恐懼才是最痛苦的折磨、最致命的傷害。

《The Divide》算是部不錯的小成本電影。
這個故事假設了城市被核能毀滅。一座繁華的城市在彈指之間土崩瓦解。
還來得及逃亡的幾個人沖入地下室躲避,開始了“黑暗”的生活。時間久了,人類便無法壓抑内心的惡念。
在有限的空間、飲用水、食物等生活條件下,生命受到強烈的威脅感,人類為求自保的自私心不由而生;
隱藏在面具底下的邪惡、婬欲、懦弱、自私、貪心、殘忍等心態,一一浮現出來。

人心或人性,比世界末日更令人畏懼。

Saturday 21 April 2012

Lockout


綜合了動作、科幻、幽默、暴力予一體,
劇情多樣平順——平順得缺少了緊張與驚喜;
逃亡的過程感覺就像一場捉迷藏遊戲。

原以為會交待更多有關囚犯的背景故事;
雖説是一級囚犯,實際上卻只有一位惡貫滿盈的大壞人Hydell。
其實,更希望看到的是關於人性或人道主義的課題。

Sunday 15 April 2012

Shame


總會好奇導演爲何刻意安排一場可有可無的性愛鏡頭。
然而,出現在《Shame》的裸露鏡頭與性愛場面,卻變得如此理所當然。
跳接的鏡頭躍過焦點,而鋼琴伴奏將情色與激情化爲藝術。
穿行在地鐵、夜店、酒吧、同志酒吧、高級飯店、小巷或人群之中,處處隱藏著性的挑逗。
對象可以是單身男女、性工作者、同性戀者,亦可以是已婚者。

本片的故事稍嫌空洞,於是焦點自然落在Brandon的身上。
近距離的鏡頭,能夠清晰捕捉到Michael Fassbender時而壓抑,時而狂放的表情。
Brandon這個角色決定了《Shame》中佈滿凝重與壓抑的氣氛。

這個世界不存在完美的人。
無論是性愛成癮的Brandon、自虐傾向的Sissy、風流成性的上司David,
他們都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依然無法自拔地困在痛苦中。

Saturday 14 April 2012

Battleship:The battle for Earth begins at sea.


聽聞一位愛看電影的朋友說《Battleship》很好看,所以便不加思索地買票入場。
説實在,輕鬆搞笑的前奏讓人感覺這是一部愛情輕鬆小品。
直到不明物體飛入地球才開始漸入佳境,劇情急速進入緊張的氣氛。
只是,最後的結尾也來得有點突兀,氣氛又立即變回愛情喜劇。

不論演技,每一個角色基本上都有一定的發揮空間。
特別是電影中的兩位女性角色,在片中佔有其重要性,不至於淪爲一般戰爭片中的花瓶。
雖然香港遭受破壞的幾幕片段看起來“似曾相識”,
《Battleship》中目不暇給的特效與戰鬥鏡頭,使情節緊湊,充滿熱血,毫無冷場。

有些時候,古舊的武器和古老的計謀,
永遠能攻無不克,成爲世間最厲害的武器。

Thursday 5 April 2012

The Intouchables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法國賣座電影。
說起來,它的故事有點老套。不過,喜歡它的輕鬆、趣味、幽默與溫馨。
故事内有數不盡的笑話,它們並不會因爲文化差異而走味。相反,它們都非常平易近人。
它的故事其實真的很簡單,卻蘊含著許多許多的感動。
這些感動並非只是單純的一把鼻涕、一滴眼淚,而是打從心底感受到的一種感覺。
《The Intouchables》非常值得推薦。

其中最有趣的,是Philippe與Driss交流音樂的那一個片段。是好笑,也是無奈。
或許大多數人都像Driss一樣,早已遺忘巴赫、舒伯特、韋瓦第的音樂。
殊不知,其實這些曲子已完全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甚至是無所不在。
就像我們所聽過的某部卡通配樂、廣告配樂、廣播前奏、熱綫旋律、酒店餐廳…等等,
其實都是來自於某位偉大音樂家的手筆。

這個世界存在著許多奇妙的事情。
兩條截然不同的生命綫、兩個來自社會不同階層,因爲機緣巧合下碰撞在一起。
已經不能單純使用“富有”來形容Philippe的財富。
儘管他富裕萬貫,殘疾卻令他自卑作祟,甚至無法感受快樂。
一無所有的黑人Driss雖然貧困潦倒,然而他總是開朗活潑。
Driss從來沒把Philippe當成病人看待,這是Philippe第一次在他人眼光中,感覺自己像是個正常人。
從Driss身上,Philippe也找尋到消失已久的快樂。
一段主僕情緣,就這樣消弭、跨越了種族與社會階層。
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從而感受到人世間的溫暖。

數年前,陳奕迅有一首歌叫作《多一點》。
“來吧,關懷人多一點,不憂風波驟變,人間千份溫暖,因兩手牽……塵世也會被愛頃刻感染。”
喜歡歌詞字裏行間所帶出的訊息。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是應該多一點關懷與細心。

其實除了Driss,《The Intouchables》還有許多許多充滿喜感的角色與片段,
由始至終,它不斷重復著一個簡單的生活態度:樂觀面對一切。
人生固然有許多不如意之事。意外導致殘疾並不是生命的終結。
我們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需要去面對、去處理。
只要堅持與相信這個理念,樂觀面對一切,一切一定會好起來的。

喜歡以鋼琴伴奏的配樂,因爲它們擁有一种撫慰的感覺。
其實,電影中的配樂多出自意大利鋼琴大師Ludovico Einaudi的手筆。

Monday 2 April 2012

The Vow


Inspired By True Event

“如果愛能再重來一次,我依然會選擇和你在一起。”
愛情並非只是浪漫的甜言蜜語。
它其實是一件很實在的東西,
除了是誓言,也包含著誓言、堅貞、真摯、永恒。

感覺也是一件奇妙的物質。
一段刻骨銘心的戀情,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而會轉化為記憶寄存起來。
就像長大以後,仍然會記得小時候曾經被針頭刺過的痛楚;
或者早已忘卻的某道菜,我們卻依稀能記得那股香氣。
這也説明了,即使記憶逐漸消逝,感覺依然能夠長存在心中。

《The Vow》的故事其實非常平淡,原來所期待的煽情、感性或震撼從來沒有出現過。
盡管如此,還是喜歡它所透露的一點含義。
或許這就是現實。
沒有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只要兩個人能夠平平淡淡地渡過每一天,
不需要奢侈,就已經是幸福的了。

ATM


基本上是由3個人、1個變態,加上3個路人構成的簡單故事。

這一次,封閉式地點轉移至自動提款機亭内。
同樣是“密室式”,《ATM》卻缺乏了緊湊、驚悚和精彩的元素。
高潮不多,氣氛亦顯得索然枯燥。
殺手的心境也讓人無法捉摸 。
“自動提款機變態殺手”如此大費周章的舉動及動機,完全沒有充足的理由。
因此,故事情節的轉折亦失去説服性。

唯一令人覺得興味的是結局的安排:
這一位變態殺手旨不在折磨無辜,而是喜歡利用人類恐懼的心理因素,讓受害者變成嫌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