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30 August 2011

Nothing But the Truth


電影中有一句對白是這樣的:
“A man can live a good life, be honorable, give to charity,
but in the end,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come to his funeral, is generally dependent on the weather.”

天氣總是變幻莫測。
然而,它會否能左右您的堅持與原則?

相信面對莫須有的懲罰時,大部分人的堅持都會動搖,遂見風轉舵。
世界上又有多少個人能像Rachel Armstrong般,堅毅不拔卻不屈服於強權?

法律是一種社會規則,用以保障個人權益以及規定個人的義務。
被理想化的法治教育灌輸我們“人人平等”的觀念。事實上,法律早已變成統治者或權貴偏袒自己與牟利的工具。
在強權面前,法則將會被徹底扭曲與瓦解。合法行為在某種解釋下,被視為”非合法的行為“。
於是,這種矛盾的說法打擊正義與真理。維護道義原則便成為強權恥笑的言論。

Sunday 28 August 2011

Die Fälscher (The Counterfeiters)


2008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
改編自真人真事,記錄了發生於二戰時期集中營的真實事件“Operation Bernhard”。

有時候,二戰電影予人的既定印象是戰爭、納粹黨或者集中營。
《The Counterfeiters》的故事則獨特地講述了一件鮮為人知的歷史事蹟: 製造偽鈔。
故事藉由納粹黨員命令猶太囚犯在集中營內製造偽鈔的事件,深刻刻畫出人性價值。
另外,灰冷的色調配合著懷舊的歐洲旋律,讓本片瀰漫著樸素與歷史性的氛圍。

猶太人在二戰時期受盡納粹黨的凌辱與迫害。
在面對生與死的抉擇上,應該選擇苟延殘喘、苟且偷生亦或是為尊嚴而壯烈犧牲?
人人本該生而平等。而每個人都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觀。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實,選擇繼續生存需要更多的勇氣與堅強。

Saturday 27 August 2011

Memento


長大以後才發現,原來最難寫的作文題目是《我的自述》。
該如何以獨特的手法去吸引讀者閱讀一個看起來如此平凡的標題確實有難度。

而《Memento》就是以一個簡單內容為基礎,重新包裝上創意、獨特以及富有想像力的作品。
電影的開場其實就是電影的結局;這種本末倒置的另類敘事手法,不但能捉住吸引力,也加強了懸疑氣氛。
原本看起來雜亂無章的故事,基本上是以倒敘以及順序的故事線穿插而成。
觀眾須要提高警覺性以及專注力,從一次又一次的倒敘加回帶中,發掘多一點細節、尋找多一點的線索去釐清真相。

記憶是人類將過去的生活中所獲取的關鍵物質,儲存於大腦深層,在必要時提取的過程。
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抽象物質。
即使記憶會受到事件發生後的情緒與認知而影響其可靠性以及准確性。
人類卻仍然須要依靠記憶,才能辨識自己的身份。

Saturday 20 August 2011

Quarantine 2: Terminal


《Quarantine》續集予人感覺像是粗製濫造的小成本製作。
可是,《Quarantine 2》卻完全脫離了抄襲的架構,捨棄了仿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回歸原始,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續集。
《Quarantine 2》除了延續故事的發展之外,還把故事場景轉移至飛機。
這或許會讓人聯想到《Snakes on A Plane》,重新包裝之後,將"Snake"變成了“Zombie”。
至少《Quarantine》依然是以zombie為題材的恐怖片,而不像《Rec 2》般扯上了宗教信仰。
其實續集的故事場景不全然只是飛機上,當中還包括了機場。
由於場景變大,密室恐懼症所產生的緊迫感隨即消失。

另外,續集依然擁有許多驚嚇場面和血腥鏡頭。
故事中亦有解釋首集所忽略掉的一些疑團。除了讓首集與續集擁有緊密的關聯性,也讓此系列更加完整。
惟劇終描寫得那一段無助與無奈卻顯得薄弱。

整體而言,中規中矩。

Monday 15 August 2011

Zookeeper


自《I Now Pronounce You Chuck & Larry 》之後,Kevin James便樹立了屬於自己的喜劇風格。
Kevin James總是以一位魯莽古板又不失可愛的小胖子形象出現在鏡頭中。
他莽撞跌倒的模樣都是會不斷重複在不同的喜劇中。

縱使劇情有點誇張、情節老套,並且帶有《Night at the Museum》的影子。
《Zookeeper》卻不乏許多搞笑片段,配上可愛調皮的動物角色,十分適合闔家觀賞。
其實在現實中,浪漫的愛情只是一種理想化的奢望;唯有純樸真摯的愛情才能夠持久永恆。

偶爾觀賞笑片,能讓緊繃與憂鬱的心情暫時驅散得無影無踪。

Saturday 13 August 2011

雪花與秘扇 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


電影大致上可以分成兩個故事:一段發生在19世紀的湖南,另一段發生於20-21世紀的上海。
兩段不同時代的故事相互穿插、交錯形成。
風格含蓄,節奏舒緩,畫面唯美,對白文藝。

劇情細膩描寫女人與女人之間的感情。
戲中所稱謂的“老同”,其實是彼此間交換心靈的最親密友。
她們的關係微妙,甚至比家人更為親近。

由於故事不斷遊走在兩個世紀間,每一次轉換總會讓人的情緒突然被打斷。
時而是沒有押韻的七言絕句詩,時而是中英參半的對白,產生一種突兀的時代交錯之感。
Hugh Jackman的風采讓人眼前為之一亮。可惜他所飾演的Auther最終淪為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毫無存在感。

相對於尼娜與蘇菲雅的現代故事,百合與雪花的中國近代故事比較完整。
同時,也是整部電影的主線。
“百合與雪花的故事”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
包括紙扇、女書、三寸金蓮以及湖南唱曲等等。
其賣弄藝術的成分,能讓西方人與現代東方人嘆為觀止。
生活於封建社會的女人,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因為迂腐的思想,女人唯有纏腳才能嫁個好人家。
孫中山推翻清朝以後,廢除了纏腳制度。
古有三寸金蓮,今有高跟鞋。最終,古時陳腐的思想依然在不知覺間流傳了下來。

B+偵探


在沒看過《C+偵探》的前提下,觀賞了《B+偵探》。

《B+偵探》的故事背景於泰國唐人街。然而,泰語對白極少,亦沒有熟悉的泰國文化映入鏡頭之內。
涉案的主線人物或者警察卻是使用中文或粵語溝通。這樣反而模糊了環境背景的設計,予人感覺突兀。

本集摈弃了鬼魂之說,故事集中於追擊連環兇殺案的過程。
因此,連環兇案的查案過程顯得比較簡易。
雖然劇情偶爾穿插一些笑話,不過前半段所營造的懸疑氣氛仍算不錯;
惟後半段的情節卻轉變得枯燥,老套,鬆散。
似無結局的安排固然是導演刻意留下的一絲懸念,卻帶點空洞。

Sunday 7 August 2011

Sanctum


雖然以James Cameron的名號以及3D技術為賣點,《Sanctum》票房卻不如預期般理想。
這部以深淵逃生為題材的冒險電影,故事源自編劇的真實經歷。
不過,電影的呈現中反而缺少了一點寫實感。故事發展都在意料之內,欠缺驚喜。
除此之外,此作品的水準還算不過不失。

大自然景觀如海洋、洞穴或宇宙,既奧妙又壯觀。
它總是充滿深不可測的神秘感,同時擁有著一份危險的恐懼感。
人類為了滿足求知慾,不斷研究和探險,卻低估了大自然的巨大力量。
面對著大自然,人類只不過是一隻渺小的沙塵——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被擊倒。

劇情中提及的“安樂死”,是一個至今仍存在著許多爭議的課題。
若能夠將痛楚減低,我們是否有權力決定他人的生死?
或許,沒有人肯隨意說出答案。

在面對危險時,人類必然會產生畏懼;
在面對生死時,人類必然會產生自私的心。
然而,冷靜與果斷才是面臨危機必須擁有的態度。
逆境逃生宛如現實生活。唯有擁有勇敢與堅持的意志力,決不輕言放棄,才能夠繼續生存。

Saturday 6 August 2011

The Soloist


根據Steve Lopez於《The Los Angeles Times》撰寫的專欄所改編的真人真事。

以某種程度上來說,Steve Lopez與Nathaniel Ayers都是藝術家:前者創作文字,後者熱衷音樂。
Steve最初接觸Nathaniel的原因只為了創作故事,Steve幫助後者甚至只是為了社會責任。
不過,他無意間被後者對音樂的熱忱所感動,相遇相知而成為摯友。

片中大量對白過於快速且凌亂,實在難以消化。
另外,對於Nathaniel的往事也只是匆匆略過、模糊不清,觀眾無法更深一層去了解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
其實電影主題不夠突出。劇情接近平淡,既不煽情也沒有勵志性質。

或許在大多數人眼中,洛杉磯是一座五光十色的大城市。
然而在電影鏡頭下,真實地呈現了洛杉磯齷齪混雜的街頭,甚至到處充斥著暴力與毒品。
目前,洛城街頭依然有約9萬個無家可歸的露宿者。這無疑將構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針對社會課題,政府須要正視問題,並且極力去改善貧民的生活素質。

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即使流浪者也不例外。而這個世界並不存在完美的故事。
我們不應該使用歧視的眼光去藐視他們。除了尊重,我們也應該對他們付出關懷之心。

Tuesday 2 August 2011

Final Destination I


第一次接觸《Final Destination》系列已是第二集。
由於題材新穎的關係,而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續集延續了概念,缺少了口碑。構思重複複製已大大減少了新鮮感。
直到後來,觀眾純粹只等待受害者如何被“虐死”的過程。

回歸到最原始的首集《Final Destination》,它清楚地揭示了續集未再提及的概念:死神安排死亡的次序以及主角的預知能力。
若與其他續集相比,第一集在氣氛的營造上拿捏得宜。除了恐怖與血腥外,也具備懸疑感與神秘感,讓觀眾感受到壓迫感。
表面上,每一個受害者都死於意外。事實是,每一起意外都是被精心策劃過的。
續集將意外的死亡方式突出成為賣點;而首集——或許是首集的關係,也注重故事內容與流暢度。
第一集的“飛機失事”與第二集的“連環車禍”是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意外事故,容易引起共鳴。

《Final Destination》雖然是以恐怖和血腥為重點。
若以正面態度去欣賞的話,它警惕了我們生命的可貴。
因為我們無法預測死亡的來臨,所以更要珍惜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