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5 September 2011

Incendies


就對我而言,《Incendies》比本屆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更引人入勝。
開場那一段曲子與片段,即已感染人心。

死亡絕不是故事的終結;它總會留下什麼,讓人回味。
換個角度思考,死亡其實也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

改編自黎巴嫩舞台劇的《Incendies》,獨特地以篇章的形式呈現;
再以非線性敘述的手法,將母親與孩子的故事線重疊在一起。
如章回小說般,首個章節以“雙胞胎”為名,並以主角——Nawal Marwan的遺囑拉開序幕。

故事並沒有交待為何Simon遷怒於母親的具體原因,但Nawal身邊的人似乎從來沒有人真正了解過她。
因為Nawal的遺囑,Jeanne展開了一段尋親之旅,踏上母親曾經徒步走過的每一段黃土沙路。
劇本遂透過Jeanne的旅途側寫Nawal的人生故事——背後深藏著家族、民族、國家的辛酸與悲慟,
讓她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母親——一個成長於戰亂年代的強悍、偉大的女人。
與此同時,Jeanne也透過母親的事蹟揭發了身世之謎。而最後的真相,確實是能夠震撼人心的。
(個人認為Nawal選擇透過遺囑與書信告之真相的原因,在於她無法使用言語表達心中的苦衷,並且希望Jeanne和Simon能夠親身、一步一步地揭開秘密。)

《Incenties》在大多數時候,特別是最震撼人心的場景,導演選擇遺棄配樂,以原聲、或無聲的方式去渲染故事的張力。
例如電影中那場最精彩,也最震撼的片段:叛軍在射殺巴士司機後,凶狠的對著巴士內的回教徒乘客掃射;僥倖生存的Nawal以及一對母女,驚惶的互相張望,卻不敢作聲,整個世界頓時變得寂靜,只剩下她們恐懼而急促的呼吸聲。突然,Nawal衝出巴士,大喊自己是基督教徒而逃脫鬼門關,她與女孩的母親在短暫中交換了信任的眼神,從對方手中抱起女孩,並向叛軍聲稱是自己的女兒。當叛亂者槍殺那位母親,繼而放火焚燒屍體的那刻,狂哭的女孩從Nawal懷抱中掙脫跑向起火的巴士……一名叛軍對女孩的後腦勺射了一槍。那一聲槍聲彷彿在耳中不斷迴盪,最後化作淚痕。(海報畫面取自這一幕,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個最震撼人心的片段,既是收件人閱讀著由雙胞胎轉交的兩封信件。這兩封信的內容揭露了故事的真相。

戰爭從來就沒有勝利的一方。
它無情地奪取了許多無辜的性命,破壞了一個國家的安寧與秩序,也摧殘生還者的心靈。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世界上依然存在崇拜暴力的統治者,危害世界的和平。

《Incenties》的劇情偶爾有點緩慢,情節曲折而且哀怨,卻充滿感染力。
Nawal的形象在一個一個被講述的事蹟中,漸漸被塑造起來。
生活在戰亂年代的人,有多少個人能夠如此強悍,如此勇敢,如此堅強?
她的人生牽引出家族、國家與民族的歷史,佈滿傷口,佈滿傷痕。

一個蕩氣迴腸的故事似乎即將終結,卻發現原來是另外一段人生的起步。
生活擁有許多無奈和難關,既然無法避免,就嘗試挑戰它——為了家人,為了自己,為了延續生命。

Saturday 24 September 2011

Setup


故事圍繞在一樁鑽石搶劫案。
其中1位搶匪為了強佔價值500萬的鑽石,出賣並殺死自己的好朋友。
幸運逃過一劫的另一名搶匪,不忿而展開了復仇之路。

雖說《Setup》是一部以搶劫案為題材的影片;
然而,它的許多情節都顯得詼諧和無趣。笑點似乎比陰謀論更為豐富。
位居海報正中央的Bruce Willis,其實在片中只不過是個大配角,卻是本片唯一的吸引力。
這位黑幫老大的角色缺少了霸氣和殘忍,卻充滿喜感。

電影的結局確實令人費解。
固然,以暴制暴並非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
那為何Sonny需要大費周章地計劃報復?

Thursday 15 September 2011

Vincent Will Meer


《Vincent Will Meer》是一部簡單的公路電影。
本片榮獲德国奥斯卡劳拉奖最佳男主角以及“Outstanding Feature Film”,並且入圍其他重要獎項。

《Vincent Will Meer》中的Vincent是名患有妥瑞氏症的病人。
父親Robert經常忙碌於繁瑣的工作,而對他漠不關心,甚至有點冷淡。
為了實現自己看海的願望,他毫不顧慮地展開了一趟夢想的旅程。漫長的旅程只是為了看海。
與他結伴同行的朋友,包括患有厭食症的Marie以及患有嚴重癖的Alex。
後來,在療養院醫生的要求下,Robert也被迫展開了追逐的旅程。
於是,整個故事就只圍繞在2段旅程中。

2段毫無方向、跨越國界的旅程,沿路經過風景如畫的廣闊草原、嚴峻山峰和浩瀚大海。
壯麗與美麗的景色在鏡頭下一覽無遺,令人十分嚮往歐洲國度。
Vincent的瘋狂旅程,表現了年輕人的自由放蕩。
儘管將所有煩瑣和鬱悶擱置在腦後,活在當下,就應該盡情享受一下想做就做的愉悅。

唯劇終顯得平淡。無論是父子間、情侶間、朋友間的感情,
原以為是滿心期待的感觸,最終只流露於表面。

縱使電影主角是名患有妥瑞氏症的病人,然而,片中並沒有深入探討這種漸為人熟悉的疾病。
患有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的病人,身體經常會不自主且反复地抽搐。發病時就像不停地打噴嚏一樣,無法控制。
妥瑞氏症的反常舉動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導致病人無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現今生活中擁有太多Robert這類型的工作狂,經常忙碌於工作而忽略身邊的人事物。
與親人面對面交談的機會,往往比在電話上談論的公事更少。家人之間的關係因為缺乏了溝通而疏遠,甚至決裂。
我們應該多付出關懷與體諒,去接觸身邊的每一個人。
特別是患有疾病的親友——他們更需要我們的陪伴,讓他們感受世間的感動,
哪怕只是一聲問候、一個微笑。

Sunday 11 September 2011

Contagion


《Contagion》純粹是以病毒感染與傳播為題材。
除了題材吸引以外,演員的號召力絕對是不容忽視。
本片集合了多個奧斯卡影后以及英俊小生Jude Law,讓影片更具一定吸引力。

它由多條敍事綫平行發展組成,當中設計了不同國籍、不同領域、不同階層的角色。
這些角色包括感染者、感染者家屬、醫護人員、衛生組織人員、調查員、記者報導員等等,
並且由他們的視角或角度,去深入了解病毒施虐人類的世界。
或許是角色太多的原因,鏡頭與故事銜接偶爾會顯得倉促與淩亂。
不過,整体上是不錯的。一旦適應了這種形式,即很快投入那種害怕死亡的氛圍。
總是病毒傳播的過程戲劇化,卻也驗證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道理,
警惕我們勿輕視每一個細節,因爲這可能是造成嚴重後果的起因。

曾經歷過SARS、H1N1、豬流感的人群,相信對於它所造成的悲慟事跡仍然歷歷在目。
《Contagion》雖然只是純屬虛搆的故事,卻讓人真實體驗到那一份惶恐不安。
由於害怕受到感染,人與人的相處變得更加疏遠,互相猜忌。
握手原來就是一種和平的象徵。病毒卻使人類放棄了這種簡單的問候形勢。

病毒不但造成人心惶惶,也導致人類失去了理智,於是到處發生掠奪暴力的事件。
在病菌施虐的非常時期,國家管理層與政府組織卻試圖掩蓋真相或事實,
同時還使用手段去欺騙老百姓,這種自私的行爲,讓人民感到反感和憤怒。
相反的,站在最前綫的毉護人員,不屈不撓拯救病人的精神,卻不禁讓人動容。

人類雖然征服了月球,擁有了高科技技術;
然而在肉眼無法看見的微細病菌面前,人類卻顯得無助與渺小,完全無力抵抗它們。

後記: 一般上,咳嗽是各類病症的初期症狀。
若在戲院無意識地咳嗽,都很容易引起他人的目光。

Sunday 4 September 2011

The Rite


自1973年《The Exorcist》的成功,“驅魔”已成為恐怖片的熱門題材之一。
由於是改編自真實案例,“驅魔儀式”的事蹟遂獲得認證,因此總會讓人感到不寒而栗。

Do you believe in sin?

據說同樣是改編自真實事件的《The Rite》,探討了科學與神學的論證。
您是否相信上帝?或魔鬼?
如有光明就有黑暗般,天使與魔鬼其實並存於這個世界。

對大多數人而言,信仰可能只是指宗教上的信仰。
然而,它有個廣義的解釋,即指人對於人生與價值的觀點以及選擇。
沒有了信仰,人生便失去了目標。因此,我們不能輕言地放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