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1 December 2017

芳華


中國文革電影《芳華》以1970年至1980年代為故事背景,講述一群正值青春芳華、滿懷理想的文工團團員,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人生和命運。電影名字「芳華」正好是導演馮小剛對青春的註解:青春是充滿芬芳氣味和繽紛色彩的美好印象。電影其實是根據作家嚴歌苓的小說改編而成,小說原名叫做《你觸碰了我》。「觸碰」是小說和電影的故事核心;故事中的主角的命運全圍繞著它而展開。嚴歌苓曾說過這本書是她少有基於具體生活原型的故事,將生活在大時代底下的平凡人性袒露出來。

無論是《芳華》還是《你觸碰了我》,電影和小說都是導演和作家致青春的回憶,遂有了「青春不是年華,是你我的芳華」的副標題。12歲入伍的嚴歌苓在文工團跳了八年的舞蹈,而馮小剛在部隊文工團裡度過了七年的時間,這段生活是成為他最深刻的回憶,也順理成章地被揉進創作之中,完成了紀念文工團生活的夙願。由於觸及了敏感課題的《芳華》在審查制度下被撤檔,從9月的檔期至12中月上映,票房卻在國內上映四天後達到3.82億,累積票房在截止1月14日已逼近14億,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文藝片的最高票房紀錄。

在票房和口碑兼具的雙個條件下,在電影上映後的第五天買票入場——這是個人第一次在國內看文藝電影,坐在座席上確實比較容易被周圍環境的氛圍所感染。穿插在電影中的歌曲和舞蹈讓觀眾很快地投入進劇情裡,像是鄧麗君的《濃情萬縷》和韓紅的《絨花》,平實懷舊而深刻唯美,是對青春的另一種詮釋,撩起了悸動的心弦。那隻叫做《草原女民兵》的舞蹈貫穿整個故事始終:從最初的首次排練,中段在高原上的公開表演,以及最終何小萍在月光下的獨舞。同樣一隻舞蹈在不同的時間線和舞台上重現,在事過境遷之後已是物是人非。

固然,此片整體上的故事線有點紊亂和角色輕重的排序有點失衡,可是《芳華》依舊如初戀般充滿詩情畫意,每一幕畫面的構圖都精緻而講究,故事的字句之中隱藏著另一層故事,值得慢慢推敲和細細品味。在經歷過毛澤東逝世和戰火紛飛的時代變遷,每個人的人生際遇都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相比幾位主角在原著小說中的命運,馮小剛為他們安排了一個相對溫暖的結局,撫平了現實中的失落和傷痛。尤其是鏡頭停格在車站的一次重逢——步入中年後的劉峰和何小萍靜靜地依偎著彼此之時,螢幕外的心情卻如暗湧般久久不能平復。留白的畫面反倒隱現出獨到的韻味。

反思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關係是小說《芳華》的主題。故事以蕭穗子的角度去揭露劉峰和何小萍被文工團團員杯葛和排斥的前因後果;前者因為「觸摸事件」而從一個好人淪落為別人口中的壞人,後者因為被集體嫌棄而從開朗的少女變成了極度自卑的女孩。蕭穗子就如現實中的許多人,為了獲得集體的認同和接納,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想法去迎合集體的價值觀,跟著其他人一起否定、取笑和欺辱弱者;有的時候甚至會落井下石,久而久之便會失去了個人的道德觀和同理心,也從未反思自己的集體行為是否正確。相比血淋淋的中越戰場,集體主義的自大和思想的扭曲顯得更加殘酷無情,才會製造出許多校園和網絡霸凌的社會問題。而世界上最大的傷害是有意無意地忽視那些行為的存在,選擇繼續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