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1 June 2017

The Mummy


Welcome to a new world of gods and monsters.

在面對著Walt Disney的《Star Wars》、Disney與Marvel Studio合作的Marvel電影宇宙系列電影、華納兄弟及DC聯合出品的DC拓展宇宙系列電影的雙面夾攻下,環球影業正式啟動「Dark Universal」作出反擊。早在上世紀20年代,電影公司就已經推出過「Universal Monsters」一系列鬼怪電影,如《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Frankenstein》、《Dracula》、《The Wolf-Man》、《The Mummy》、《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等等,都是改編自小說或舞台劇的暗黑風格電影。

「Dark Universal」基本上是「Universal Monsters」的重啓版本,預想計劃在電影業中創造另一股新勢力,藉此挑戰「正義聯盟」和「復仇者聯盟」等超級英雄電影勢力。首先,環球電影便決定從舊影庫裡尋找靈感,重拍曾經創下輝煌歷史的電影作品,包括Tom Cruise的《The Mummy》、Johnny Depp 的《The Invisible Man》、Javier Bardem的《The Bride of Frankenstein》等等,都是以原著小說為藍本,再以經典電影作為基礎的重拍之作。《The Mummy》系列在90年代已經嘗試過一次重啟,成為Universal Monsters的代表作,並延伸出後來的兩個續集。

作為暗黑宇宙系列電影的首部作品,再次被重啟的《The Mummy》身負重任,邀請了Tom Cruise和Russell Crowe搭檔出演此片。重啟版電影在故事上做了新更動,把前面的故事歷史背景提早到更久遠的5千多年前,又把後面的故事場景設定在具有爭議性的伊拉克,再慢慢轉移到也有逾千年歷史的倫敦。在電腦特技愈來愈成熟以後,這個以木乃伊和詛咒作為素材的暗黑電影,出現了更多引人入勝和歎為觀止的特效場面,真實和立體的實際效果可以讓人擁有「be part of movie」的感官體驗。

一般上,盜墓電影的重點不在於盜,而是追尋歷史真相的過程,挖掘歷史不為人知的一面來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並利用墓穴探險的劇情來渲染恐怖氛圍和製造高潮點。《The Mummy》在整體上卻少了盜墓元素,跟舊作比較起來更是存有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感覺。影片一開始的爆破、追逐和槍戰場面所佔據的篇幅不短,因此很容易讓人產生進錯影棚的錯覺,跟預期中的故事顯得有點格格不入,給人感覺就是可有可無的伏筆。當土樓在空襲後倒塌而露出一個深洞時,劇情才開始漸入佳境,可是節奏有少許鬆散,主題訊息愈來愈多而變得雜亂,恐怖氛圍在Ahmanet吸取人類精力而回復人形後滿滿停止。

Tom Cruise雖然很努力表現自己,卻始終無法擺脫伴隨多年的偶像形象。電影男女主角Nick Morton和Jenny Halsey之間的互動應該是推進劇情發展的關鍵之一,可惜他們之間的合作卻無法擦出火花,導致後來男主角為了拯救女主角而犧牲自己兩次的編排欠缺了說服力。以Cross Over姿態出現在劇中的Dr. Henry Jekyll,對劇情沒有太多實際作用,總是缺席在重要情節中,卻很符合「Dark Universal」想要塑造的暗黑角色形象。在各種條件下,Sofia Boutella所飾演的Ahmanet成為片中的亮點,是整個故事塑造得最飽滿又最豐富的角色,牽引著故事的發展和觀眾的情緒。她身上所散發的個人魅力完全蓋過了Annabelle Frances。

研究歷史離不開史料,包括實物史料及文獻史料,是研究歷史最基礎的東西。堪稱曠世奇觀的兵馬俑是歷史學家研究秦始皇陵的實物史料文物,木乃伊則是研究古埃及歷史的特殊史跡遺存,在科學上擁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披著神祕面紗的古埃及文化也為文學界孕育了許多想法和靈感。木乃伊象徵了古埃及人對生命和死亡的慾望,也是追求永生不朽的渴望,展現出人性貪婪的一面。片中的Ahmanet又展現了人類對於權力或權勢的強烈慾望,導致了人性良知的泯滅,終將為有秩序的世界帶來毀滅性的破壞!

Monday 5 June 2017

Wonder Woman


I will fight, for those who can not fight for themselves.

《Wonder Woman》是漫畫史上的第一位女性超級英雄,由發明測謊儀的美國心理學家兼作家William Marston於上世紀40年代所創造。《Wonder Woman》故事的起源來自二戰時期的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事件;當時的DC漫畫教育顧問認為漫畫作品應該儘量避免過度的暴力和軍事主義,故決定創作一個顛覆傳統的新超級英雄故事,改由能力十分強大的女性作為英雄人物,改變了戰爭英雄故事一直被男性壟斷的局面。在與妻子的合作下,William Marston把Wonder Woman的女英雄形象刻劃得更細膩、更飽滿。在漫畫面世後,這位以和平、愛和正義而戰的女英雄,成為了女性典範,在漫畫世界或是現實世界都起了巨大的影響力。

作為DC漫畫的首位女性英雄角色,她早已是英雄漫畫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英雄角色,與超人、蝙蝠俠平起平坐,完全擺脫了女性角色必須是「某超級英雄女友」的身分而存在的理由。可惜的是,當蝙蝠俠和超人的改編電影一次又一次地搬上螢幕之時,身為DC漫畫三巨頭的Wonder Woman只在1974年被改編過一部電視電影,接著電視劇在隔年開拍,令Wonder Woman這個角色大受歡迎,她的女英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四十年便一晃而過,為了迎戰Marvel宇宙電影,DC Extended Universe毅然決定將Wonder Woman這個角色搬上大螢幕。綜觀DCEU目前所推出的改編電影——由《Men of Steel》到《The Suicide Squad》,有人認為千呼萬喚始出來的《Wonder Woman》是DC電影最出色的一部。

畢竟距離上一部電視劇的年代已久,首次登上大螢幕的「Wonder Woman」需要考量到不同年齡層的觀眾群,因此從新開始介紹這位女性英雄的故事是必然的。在劇本經過幾次轉手後,電影公司最後大膽地把一部投資過億的電影,交給了一位已超過十年沒有獨立執導過一部完整電影的女導演Patty Jenkins。導演的上一部完整電影《Monster》讓Charlize Theron捧走美國奧斯卡、金球獎最佳女主角以及柏林影展影后等等,導演自己也被提名柏林金熊獎。憑藉著對於Wonder Woman的崇敬,再結合了自己多年的執導經驗,Patty Jenkins確實交出了一張非常不錯的成績單:首日票房達到3885萬美元,把同期上映的電影完全比了下去。這位女導演憑著女英雄的故事在世界舞台上證明了自己的能力。

Patty Jenkins精準地利用Wonder Woman這個角色,讓故事以女性的視角去探討那個由男性所主宰和壟斷的社會——無論是法庭、議會或是戰場,一戰前的社會普遍存在著婦女受壓迫、剝削的不平等現象。或許這就是劇本刻意將Wonder Woman的時間背景從二戰時期提前至一戰晚期。當國家的男人都被徵兵調上戰場時,女性勞工替代了空缺的勞動力。尤其在英國,越來越多的女性走出了屋簷,踏入軍事工廠、實驗室、工廠、學校等工作單位,總算嚐到有條件的自由。基於在一戰時期對社會所作出的貢獻,自1872年就開始爭取投票權的英國婦女,終於在1918年讓年滿30歲的婦女取得投票的權利並參加國會選舉,社會藉此向前邁進了一步。

《Wonder Woman》強調了這個女英雄身上所象徵的女權主義。自小便在母系社會中成長的Diana,因為半人半神的角色設定而擁有比人類高的智商。在與世隔絕的天堂島,她對於世界的認知幾乎是來自書籍、母后以及Amazon族的傳說。這樣的生活背景也培養出Wonder Woman那純真善良、坦率直接、自立自強、勇猛好戰的個性。在離開天堂島後,新來乍到的Diana眺望著煙霾籠罩的倫敦塔橋時,就忍不住吐槽當時的世界大都市很醜陋。Diana一針見血地批判了人類的婚姻關係,又駁斥人類需要依靠手錶去告訴自己需要做什麼,跟著又嘲諷當時愛打扮的名媛淑女實則為名流社會的花瓶。Diana的性格在整個故事發展中發揮了帶領氣氛的作用;片中幽默風趣的對白明顯比以往的DC電影作品多,一改以往沈穩隱諱的一貫風格,讓電影和角色更平易近人。

從天堂島一路走到倫敦,不食人間煙火的Diana宛如是一位對未來充滿抱負和嚮往的少女,在踏入現實世界時看見了人性的複雜,始終無法了解人類世界的兩面性。善良和邪惡、勇敢與懦弱、忠義和奸佞、光明與黑暗、起源與緣滅......這些對立面之間總會存在灰色地帶,人性的矛盾始終無法從中區分開來。就像Steve在戰爭前線時告訴Diana的事實:我們無法在戰爭中拯救每一個生命,總有人需要犧牲自己。Diana的一意孤行也可被視為浩氣長存。在面對自己與身俱來的使命感之時,她無法接受這些複雜的東西,毅然地拋開了繁瑣的程序、超脫世俗的眼光,堅定不移地選擇了自己的信念。當她從殘磚破瓦中爬上階梯,熟悉的背景音樂此時響起,激起了洶湧澎湃的情緒。她毫不畏懼地衝入第一戰線,瞬間勇悍地把所有敵軍擊退。這一刻,戰場周圍的所有平民都看見了一位願意為自己奮戰的英雄。這幕戲為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Diana的見義勇為源自人類母性的本能。身在戰場上,她真正地見識到戰爭的可怕,以及這場人為災害所帶來的危害,加強了她自身的信念。另一方面,她也在這個暫時的勝利後,同時還看見了災民發自內心的微笑、鋼琴的優美旋律、夜晚中的溫暖燈火、人類的優雅舞步、男人的溫熱嘴唇,還有冰淇淋的美味......這一切東西讓她發現了凡人的最美麗的人事物。在《Superman vs Batman》便初露頭角的以色列女星Gal Gadot,在不太備受看好的情況下在自己的獨立電影中繼續扮演Wonder Woman。或許Gal Gadot在電影前半段的氣場被兩位演技派女星Robin Wright和Connie Nelson蓋過,可是隨著故事發展的推進,Gal Gadot的氣場逐漸提昇,最終爆發。這一次少了篇幅的限制,角色塑造得更加飽滿和立體,故事敘述得流暢和完整,畫面色彩也漸漸鮮豔和明亮,再加上Gal Gadot的才華、努力、特質和個人魅力,她活靈活現地演活了觀眾心目中的Wonder Woman,驚艷地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實力,在世人面前證明了自己。

《Wonder Woman》的故事緊接著上一部DC電影《Superman vs Batman》的故事,然後再透過蝙蝠俠送來的一張照片底片,勾起了Diana的回憶,接著再慢慢細說當年。個人很喜歡這個設定,讓兩個看似沒有關聯的故事接軌,細膩地交待了Diana隱姓埋名前後的心路歷程,以及她決定重出江湖的理由。在幾乎完美無缺的女神面前,身為人類的Steve在整個故事中扮演極其重要的關鍵角色,不屈不饒的他無需Diana的任何保護,能力甚至不輸於任何一位男性超級英雄。正是因為他的戰機掉入了雲霧背後的海域,在平靜的海面上泛起漣漪,才讓人發現了Amazon及天堂島的存在。Diana在天堂島裡為Steve解釋Amazon族人的習俗和使命;可是到了凡人世界,兩人的角色便立即對調,Steve成為了Diana的導遊,告訴她在人類世界中存活的法則、讓她看見凡人心中的良知和真善美;像心靈導師般教會她人生道理、引導她從黑暗中走向光明。Steve這個角色隱喻了人性最純潔的心靈,在混亂齷齪的世界中散發著人性光輝,成為Diana的信念。

人類的兩面性是同時存在的,正如Queen Hippolyta語重心長地說:「You have been my greatest love. Today you become my greatest sadness」。片中還有許多其它充滿寓意和哲理的對白及橋段設計,使得劇本具有前呼後應的效果。當Diana認為倫敦長得非常醜陋時,Steve卻覺得每個人的審美觀念都不同。Dianna最先諷刺的那隻錶卻成為了Steve遺留給她的寶貴禮物,不再是提醒Steve該做什麼的儀器,而是Diana用來紀念Steve的遺物,用來見證他們曾在一起的每分每秒。Steve最初駕著戰機掉入Diana的世界,最終又駕著飛機飛出Diana的世界外。Steve的犧牲使得這份遺憾的愛轉化為一股強大的力量,讓Diana釋放出潛在的能力,終於進化成Wonder Woman。這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

作為片中反派角色之一的Doctor Poison,在造型上更貼近真實世界,讓DC漫畫的傳統反派角色擺脫了滑稽誇張的形象,甚至還有一雙哀怨和悲情的雙眼。由於同是女性,Doctor Poison難免會被拿來跟Wonder Woman做比較,因此便產生了邪惡和正義的區別。同樣是走入戰場的Doctor Poison也可被稱作一位傑出的女性,在職場上擁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可惜的是她站在完全對立的陣線。就跟許多女性一樣,即使Doctor Poison擁有再高的智商和能力,她依舊在男人主宰的戰場上淪為奴隸任人擺布,輔助男人們達到他們想要的目標,卻放棄了自己的目標和尊嚴。Doctor Poison其實也是一個值得同情的悲情角色,人生中不好的際遇讓她走向了人性滅亡之路。

It's about what you believe. And I believe in love. Only love will truly save the world.

1835年,住在加州外海聖尼格拉斯島上的印地安人,受到獵海獺人的侵略,不得不棄島遷移。當時只有12歲的卡拉娜為了陪伴來不及登船的弟弟而游回荒島。在弟弟被野狗群攻擊慘死後,她便獨自展開一個人的生活。她靠著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在荒島上生存了18年,使用鯨魚骨造房子、用海豹筋做武器、以捕魚和採野菜維生,直到她看見一艘白人的船隻才回到內陸生活。這是一個真人真事改編的故事——《藍色的海豚島》裡的卡拉娜有著求生的慾望,在信念的力量下存活了下來。這又讓人想起戴晨志曾寫下的一句話:「人的信念是一件很奇特的事;它是看不見的,但它導引著一個人,走向一生前進的道路」。一件事的結果來自於你對這件事的看法和理念。如果我們認為自己的信念是對的,那麼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應該堅持不懈。若是生命中缺少了目標和信念,即使付出太大的努力,也無法得到任何收穫。人生就是因為有了信念,才得以屢次創造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