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1 December 2014

The Hobbit: 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


One day I'll remember. Remember everything that happened: the good, the bad, those who survived... and those that did not.

承接上一集結尾時的反高潮,當電影一拉開序幕,勃然大怒的Smaug即大開殺戒,向無辜的Lake-Town噴發出憤怒之火。在驚險的一刻,人類勇者向惡龍射出致命一擊。讓眾所期待的動魄驚心延誤到此時登場,其實是一種精妙的安排。高潮瞬間使得在座的觀衆,很快便能進入狀況。等到Smaug沉沒大海以後,“The Battle Of The Five Armies”的篇章才正式揭幕……

故事的開端,屠龍勇士在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展現出人類無所畏懼的勇氣;故事的中段,矮人國王與心魔的對抗,以及復興家族榮耀的執著,顯露出王者誓死不屈服的霸氣;
故事的尾端,是氣勢磅礴以及震撼人心的“五軍大戰”;
故事間中,再穿插Kili以及Tauriel的愛情故事。
在這最終回中,Bilbo Baggins的戲份顯然地少了很多,卻無損他在故事中建立的舉足輕重的位置。作爲一個引線穿針的角色,Bilbo聯係了《The Hobbit》與《The Lord of The Ring》兩部曲。就連《The Hobbit》的故事本身,也是透過他的視角去看盡發生在中土世界的一場浩劫。哈比人的純真、善良、知足,是與生俱來的一種天賦。縱使哈比人是最弱小的族群,他們的善念卻在無心插柳之下化解了重重危機,甚至還影響了中土世界的命運。而Bilbo與Thorin的那一份情誼,也描繪得十分動人。

經過了前兩集的起承與轉合,“哈比人”系列的第三部曲,把所有的支綫交織成一條完整而清晰的脈絡。Peter Jackson將哈比人的故事敘述得更加緊湊,更加層次分明,也更加豐富多彩。
此刻,來到了三部曲的最終章,故事也終將寫下一個完美的句號。

Monday 8 December 2014

The Babadook


You can't get rid of the Babadook

印象中有看過的澳洲電影屈指可數,所以顯得有點陌生。
來自澳洲的驚悚電影《The Babadook》,改編自導演Jennifer Kent於多年前拍攝的黑白短片《Monster》。如同一般恐怖電影,電影的故事背景架構在一個孤立無援的單親家庭上。背負著沉重包袱的單親媽媽,終日壓抑著情緒,直到一本黑暗的童話書悄悄地走入他們家...

根據美國拉斯穆森學院(Rasmussen College)的調查統計:
在發達國家,有30%的孩子最害怕幻想恐懼(如幻象的怪物),另外有32%的孩子害怕真實恐懼(如災難或疾病)。發展中國家的孩子對於以上兩則的比率,卻正好相反。

舉凡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應該都曾被自己的爸爸媽媽嚇唬過。
就像那一首家喻戶曉的童謠:“愛哭的孩子不要哭,我會咬你的小耳朵……”
儘管世界各地的怪物形象大不相同;但是在意義上,卻是不盡相同。
無論是東方人的虎姑婆或大野狼,亦或西方人的Nightmare,
這些民間傳説中的怪物,早已在小孩心中種下根深蒂固的恐懼感。

故事中的Babadook,綜合了死神與西洋吸血鬼的形象,擁有詭異邪惡的外型。即使出鏡次數不多,卻能令人印象深刻。就整體而言,恐怖氣氛掌控還算得宜。然而,它更傾向於驚悚片,充滿心理驚悚的元素。

顯然的,Babadook其實就是寄居在內心的惡魔。
它一直都藏匿在最黑暗的角落默默地守候,一步一步地侵噬殘缺的靈魂。
消極、執著、貪念、怨念、仇恨等反面的心結,會不斷地加強惡魔的能耐。
當宿主處在最軟弱的時刻,便會伺機折磨或攻擊,侵佔心中最後一片淨土。
想要擺脫恐怖的夢魘,就必須以不同的態度去正面面對恐懼。
適度地釋放憤怒的情緒,透過呐喊將心中的不滿宣洩出來,
把邪惡的Babdadook逼退到它原來就應該存在的角落。
就讓自己去探索恐懼的來源、掌控恐懼的勢力、戰勝恐懼的心魔!

Courage is resistance to fear, mastery of fear - not absence of fear.
勇氣是掌控恐懼,而非無懼。
~Mark Twain 馬克吐溫

Sunday 23 November 2014

The Hunger Games: Mockingjay - Part 1


I have a message for President Snow: If we burn, you burn with us!

Panem從大災難以後的廢墟中誕生,並分劃了13個行政區,並以“Capitol”為統治中心。弭平了第13區的叛變之後,都城便規定所有行政區都必須派出少年少女到競技場參加“飢餓遊戲”,藉此懲罰與打擊人民的反抗意識。

“飢餓遊戲”是一切的開端,也是一個引子。
在經歷過兩場生死搏鬥的殘酷遊戲以後,命運終於出現了重大的轉折。當故事進行到第三部曲的時候,於前兩部曲埋伏的所有伏筆,都在此時作出了照應的作用;使得“飢餓遊戲”的故事解構更加鞏固,也更顯著地表達了整個故事的核心思想。

原先像是花瓶角色的Gale Hawthorne,終於在這一集中享受到第二男主角應有的待遇,增加了更多的出場率。由已故影帝Philip Seymour Hoffman飾演的Plutarch Heavensbee,也同樣擁有頗重的戲份。以President Alma Coin首次登場的Julianne Moore,最讓人感到驚喜;這個角色是故事中僅有的兩個元首或領袖之一。

沒有了“飢餓遊戲”的前奏,第三部曲第一集很快便切入正題,
直接而緊湊地剖入了故事核心:制度與革命。

“飢餓遊戲”中所建立的宏觀世界,如同現今世界的一個縮影。
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Panem與飢餓遊戲也同樣擁有各自的一套制度。
在社會制度實行之下,各個行政區都被規範在不同的社會體系中。
人民必須共同遵守社會制度所定製的規程行事,違令者將受到懲罰。

革命從來都不是偶然的。
追溯歷史上的斯巴達克斯起義、法國大革命、辛亥革命、俄國十月革命、伊朗伊斯蘭革命等等,儘管年代、形式、種族不同,但革命所走的路綫都基本相同。藉於不公平的待遇、貧富不均的社會結構、權貴的政治和經濟剝削等種種原因,長期受到壓迫的百姓人民便奮起反抗,以期瓦解腐敗的體制,得到平等待遇。

在一些革命和戰爭中,往往都會出現一位精神領袖,領導革命者對抗敵軍,如聖女貞德、羅莎·盧森堡、孫中山。在推翻Panem政府的反抗行動中,Katniss在鏡頭前成功建立革命領袖的形象,湊集13區人民的力量,奮死向都城前進……

革命從來都不是一件易事,而是一件艱巨的任務和使命。
然而,爲了期許和實踐美好的未來而付出一些代價,也是值得的。

The more that social democracy develops, grows, and becomes stronger, the more the enlightened masses of workers will take their own destinies, the leadership of their movement,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its direction into their own hands.
~Rosa Luxemburg

Sunday 16 November 2014

Le passé / The Past


In this situation, every certainty is a doubtful!

《Le passé》是伊朗導演Asghar Farhadi繼《A Separation》之後的最新力作,也是他執導的首部外語(或法語)片。同樣是以“離婚”掀開序幕,故事便在茫然頭緒的開場白下展開,再以晦澀不明的編排方式終結——鏡頭停格在仍然繼續動作的動態物體上。

《Le passé》沿襲了導演一貫的風格;劇本本身並非一個脈絡清晰的完整故事,而是著重於故事的敘事手法。雖然它並不是取材自真人真事,卻更忠實而細膩地還原了真實生活的面貌。然而,相較於前作,《Le passé》的架構相對地單純許多。缺少了宗教的約束與牽制,只餘下道德價值觀,以及其道德行爲對於家庭或社會的影響,所造成的人性衝突。

《Le passé》的開場,是一個法國女人在機場大堂焦慮地等候一個伊朗男人的出現。從他們在車上的對話中,才慢慢釐清這原來不是幸福的重遇。久別而相見的兩人,其實是為了辦理離婚。返家之後,Admad才知道前妻Marie正與新歡Samir同居。隨著Lucie的離家出走,潛藏在過往的秘密一個個被揭露出來,讓這個問題家庭的關係愈加複雜。

原來看似簡單的一個故事,其實隱藏著一層又一層錯綜複雜的關係和秘密。。若想剝開秘密、揪出真相,就得承受撕心般的掙扎和痛苦。與其被人揭開傷疤,大家寧願對潛在的問題視若無睹,繼續僞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就像墻上永遠不會干的油漆一樣,只要不碰它,就不會沾上污跡。

緩和沉靜的鏡頭畫面掩飾了内心的波瀾激蕩,内心掙扎的嘶吼也被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給掩蓋了。儘管共處一室,自我保護的意識把心房的那扇窗緊閉起來,人與人的關係漸漸地若即若離。由於溝通不良,因此只要一開口,爭吵既是無可避免地發生。當前任Admad與現任Samir各自坐在餐座的一方時,他們之間幾乎不存在任何交流,屋外此起彼落的雨聲暫時化解了尷尬的場面。在這种情形下,沉默似乎也成爲了最合理的相處方式。有時候,毫無意識地抽一根煙、開一扇窗、低下頭等等,都是逃避問題的自然反應。

相較之下,小孩的世界總是愛恨分明,單純地使用最直接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情感。對於昨天的事,他們通常都既往不咎。相反的,成人的世界總是充斥著太多的理由、太多的利益、太多的規矩,以致他們都被自己的準則苦苦糾纏,沉陷在昨日的挫折、懊悔和糾結。

真相是什麽?其實這已不是重點。
現實中的許多問題,並非能夠釐清就能解決。
與其原地踏步,倒不如敞開心扉、放下過去,説不定會有轉機。

Sunday 2 November 2014

Rubber


Ladies, gentlemen, the film you are about to see today is an homage to the "no reason" - that most powerful element of style. You probably never gave it a thought, but all great films, without exception, contain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no reason. And you know why? Because life itself is filled with no reason.

Are you TYRE (TIRED) of the Expected?

這是一個荒誕不經,卻又恬不為怪的故事。
屏幕外的觀衆跟著熒幕内的觀衆,靜心期待地看了好幾分鐘的風沙與垃圾。
當有些人的心裏開始感覺不耐煩的時候,終於,沙地上的一個輪胎展現了自己的生命跡象。
它花了好長時間才適應了環境,然後開始蹣跚學步。
一個沒有五官、沒有四肢的非生物體,就這樣配合著輕柔的音樂,朝著前方不停滾輪。
直到碰到一個塑膠瓶阻擋去路,它就像小孩子踩螞蟻一樣碾了過去。
後來又碰到一個酒瓶,它驟然發現自己可以利用念力把酒瓶打爆。
接著,它就將沿途遇到的野兔、烏鴉、白髮男人的頭顱一一震爆。
爲了追尋一個年齡女子,它來到一個汽車旅館……
它的名字就叫作“Robert”。它是一個輪胎——一個殘忍的殺手。

這部法國電影只有英文對白,並以美國西部公路電影為主軸,
帶有一點小成本製作的粗糙質感,同時融合了黑色、喜劇、驚悚、血腥等題材
光怪陸離的無釐頭風格使得它擁有兩極化的評語。
不過,故事在這作品中並非完全是重點。
故事的主綫和發展完全不需要依賴邏輯性,完全貫徹了“No Reason”這個主題。
然而,影片中所諷刺或隱喻的種種事物尤其明顯。
警長=導演;輪胎=電影的主角;觀衆=觀衆;警探=製作團隊;坐輪椅的觀衆=影評家。
故事的走向與發展,由“警長”說了就算,觀衆和其他警探們不能異議。
大批觀衆在觀衆席裏,喜愛起哄喧嘩、評述劇情,逆來順受地觀賞警長為他們編排的節目,再爭先恐後地搶吞一隻毫無營養的“火雞”,直到被毒死爲止。
坐輪椅的老人家由始至終都聚精會神地觀賞著這部戯。在緊要關頭,還向警長獻議,發表自己的建議。
作爲“電影”主體,輪胎其實也不想被設限在原來的框架,因此它從來也不跟著劇情的走向。即使被“警長”射了幾槍,内裏強大的力量讓它能夠托生在其他物件上,以其他形態繼續求存。
劇終的詮釋如何?或許在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答案。
反正,這一切都不需要任何理由。輪胎本身已有自己想要的答案。


P/S 1: 電影的配樂其實都蠻好聽的,特別是Blue Magic的《Just Don't Want to be Lonely》
P/S 2: 電影和預告片為18SG

Saturday 11 October 2014

PIT Stop


已移民至美國的馬來西亞導演Yen Tan,所執導的第一部短片《Love Stories》在Dallas片展被遴選為6部最佳作品之一。第一部長片處女作《Happy Birthday》在費城國際同志電影節中斬獲大評審獎。新作《PIT Stop》則獲得了美國獨立精神獎的提名。

與前作《Ciao》一樣,《PIT Stop》一如既往的沉靜,沒有強烈的情感衝突。
鏡頭下的城市在鄉謠音樂的伴奏下,顯得美麗而空虛。
故事中的每一個角色都内斂寡言,他們的背後似乎都有一段說不完的故事。
臉上那慾言又止的表情似乎隱藏著什麽,企圖欺騙他人的眼睛。

一個養狗的失婚男人,生活重心依然全放在前妻與女兒身上;
一個養貓的孤獨男人,爲了昏迷的前度愛人而選擇駐留在原地;
電影帶著緩緩的節拍,以細膩的口吻敘述著兩段平淡的人生。
兩個擁有同樣境遇的男人,各自生活在德州某個小鎮的某個角落。
在民風相對保守的小鎮,他們和其他藍領階級一樣,刻苦耐勞地工作、生存。
寂然的臉只是爲了掩飾心中的迷惘與落寞。
日復一日、日復一日,單調的日子愈久愈乏味。
在錯過了無數次的機遇以後,兩條寂寞的平行綫,
終於在交叉點上的加油站相互交錯、重疊。
原來,世上沒有偶然,有的只是必然。
幸福一直守候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等待被發現。

或許我們都曾經與某個人擦身而過。
在人來人往的路途中,趕路的人們往往會錯過了沿途的風景,
有時還會對同一條路上的其他旅人漠然置之,曾經的腳步已留在身後。
走過一段又一段漫漫的人生旅途以後,也是時候該停下腳步憩息片刻。
在中途的驛站,重新規劃下一個行程。
這一次的錯過,也許會成爲下一次的機遇。
這一次的挫折,或許會造就下一次的勝利。

Sunday 21 September 2014

Chef


I may not do everything great in my life, but I'm good at this. I manage to touch people's lives with what I do and I want to share this with you.

由Jon Favreau自編自導自演的輕鬆小品,
三位大牌Robert Downey Jr.、Dustin Hoffman及Scarlett Johansson的客串演出,
無疑成爲了這齣戯的最大亮點。
故事前半段講述的是星級名廚淪落為落魄廚師;
而故事後半段則變成帶有勵志性質的公路電影。
看似平淡,卻又感覺很溫馨,整體不過不失。

表面上,《Chef》是一部美食電影。
不過,細細品味之後,才會發現原來言在此意在彼。
在某個程度上,“料理”與“電影”之間存在著一種親密的關係。
口味一直以來都是很個人的事情。
有人喜歡,自然也會有人討厭。
同一部電影、同一碟料理,在不同的人眼裏,便有不同的見解和詮釋。

又同一時間,隨著手機與網絡日趨普遍,人人幾乎都能成爲食評家或評論家。
一個“Like”、一個“Follow”、一個“Tweet”、
一個“Share”、一張照片,即能直接影響事情的成與敗。
藏在廚房裏的廚師,與躲在鏡頭背後的導演,
都會成爲網民們舉頭論足的目標。

爲了符合大多數人的口味,有些人也迫不得已生產一些制式化的東西。
然而,長久的既定模式,只會抑制創意的萌發。
偶爾抛開成見、放下身段,或許會有意外的收穫也説不定。

Tuesday 9 September 2014

Arrugas


西班牙文“Arrugas”,意即Wrinkles或是皺紋,是衰老的一種象徵。
誕生、成長、衰老、死亡,皆是人類生存的自然規律;
雖然如此,大多數的人始終害怕青春的消逝與死亡的降臨。

《Arrugas》改編自西班牙同名獲獎漫畫的動畫。
縱使動畫的色彩斑斕、畫風充滿童稚,它卻是一部只适合成人觀賞的動畫片。
畫家使用了非常冷靜的口吻,去敘述了一篇很沉重而殘酷的故事,
細膩地刻畫了老年人的孤獨、恐懼以及無奈。

在一座像是流放地的療養院里,老人們因爲成了家庭的負擔,
而被遺棄在這裡,全然毫無生活的寄托。
每一天的日子幾乎都是千篇一律,了無意義。
曾當過分行行長的老人、愛嘲笑他人的老人、
喜歡收集果醬奶油的老人、幻想自己坐在東方快車的老人、
不斷重復別人話語的老人、妄想有火星人追蹤自己的老人、
還有患有阿兹海默病的老人……
老人院里住著形形色色的老人,只是我們都還來不及認識他們。
他們都曾經擁有自己的一段故事,都曾有一段璀璨的人生,
在最後短暫的老年日子,他們也只能蜷縮在四四方方的小房間中,
寂寥無助地看著窗外亦或籬笆外的景色,腦中不斷回播起從前的記憶片段。
像風一樣的時間,任意地記憶吹散到空氣之中,直到再也拼湊不出自己的臉孔。

然而,在這座悲涼孤寂的流放地中,
兩個價值觀完全不同的老人,在人生最後一段時光遇見對方,而成爲了一生的摯友。
一個老人,爲了照料另一位老人,毅然決定踏上了他曾經最害怕逗留的“二樓”。
最終,他們一起乘搭開往人生終點的末班列車,陪伴彼此直到旅途的終點。
列車軌道上的積雪,似乎也被這樣的溫暖而融化了。

Dedicada a todos, ancianos de hoy, ancianos de manana
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
關懷老人,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其實就是善待明日的自己。

Saturday 6 September 2014

星守る犬



改編自同名漫畫,據稱是日本2011年年度感人作品。
從主演到配角,都是日本電影圈數一數二的演技派。

然而,劇情沒有預想般催淚。
兩隻狗的命運終結原本可以編寫得更煽情,
不過,整個故事反而趨向平淡、節奏緩慢,卻又帶點寫實的步調。
後來才發現,星守犬只是這個故事的牽引。
沉浸在社會壓力的人,才是作者(或者導演)想要展現的故事主體。

不知從何開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疏離。
有困難的人寧願依靠自己,也不願再尋求他人的幫忙,
只敢把真實的情感投射在其他地方或物件身上。

即使在不同的時間綫上起跑,毫不相干的生命綫,
因爲人類特有的情感,而有了相互交錯的聯係。
一路上,他們遇見了不同的人——民宿老闆娘、便利店老闆、二手商店夫婦、咖啡館老闆,
這些人雖然都各自生活在困境之中,而且都不完美,但他們始終堅強、努力地活著。

人的一生當中,總有高潮和低谷,有苦澀也有甘甜。
人生無論逆順,只要換個心境繼續去期盼,繼續去經歷,就已是足夠。

Sunday 31 August 2014

A Long Way Down


在許多國家,自殺已成為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
每一年,有將近一百萬人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
按照比率統計,全世界幾乎每40秒就有一個人死於自殺。

有自殺傾向的人,無時無刻都存活在焦灼的恐懼及無盡的絕望當中。
任何的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可言,除了黑暗,幾乎什麽都沒有了。

I Don't mind the pain. It's the hope that kills me.

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Nick Homby的同名暢銷小説,
由Pierce Brosnan、Aaron Paul、Toni Collette、Imogen Poots領銜主演,
是一部帶有黑色幽默的英式小品。
小品好看的原因,正是因爲它的劇本具有細膩的生活色彩,進而產生無限的共鳴。
接著,再搭載一首首動人的背景旋律,觸動心靈和情緒。

在元旦的除夕夜,四個失意絕望的陌生人,
同時出現在倫敦的自殺聖地,試圖選擇跳樓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由於通往地獄的跳臺狹窄,加上無法剋服的心理因素,
這四個人只能有秩序地排隊等待跳樓。
然後,一段荒誕、幽默,卻又溫馨、勵志的故事便由此展開。

故事的結構按照四個角色分成相互交集的四個片段,
並依據社會階層——從最上層至最平凡——按照順序一一解剖角色們的内心世界。
首先登場的是身敗名裂的電視主持人Martin。他是整個故事的主綫人物,也是故事的開端;
口不擇言又神經大條的政客女兒Jess,是凝聚這個互助會的重要角色;
終日需要照料嚴重殘疾兒子的單親媽媽Maureen,是串聯其他人物、感染心靈的柔性角色;
最後,再由謊稱自己換上癌症、做什麽事都失敗的披薩送遞員JJ,作爲故事的結尾。

對於角色們不如意的往事,觀衆或許只能夠從他們口中略知自殺的緣由。
然而,故事的重點,是著重於自殺未遂以後,每一個角色的心境變化。
一群絕望的人,原以為待在一起絕望,是為了減輕各自的絕望感。
在不知不覺間才發現,相互的關懷才是維繫他們之間的一根紐帶。
人是一群無法真正孤立生存的群體生物。
儘管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價值觀,但我們的生活依然是彼此牽連、相互影響的。
簡單的一句問候、一個懷抱、一個微笑,就是關愛的傳遞。

其實,電影中有許多充滿隱喻的鏡頭與畫面。
像是JJ在海邊呐喊,並在海中央迷失方向時,眼神流露出的迷茫;
像是Martin與Maureen在看見孩子們偷吃巧克力噴泉時,對同一事情所闡述的兩種不同看法;
還有開場白時,那隻還來不及燃燒完的煙蒂,就這樣掉入深淵,灰飛煙滅;
細心的人,也許早已發現4位主角的名字,其中兩個都有相同的字母。

真實的人生就像一場遊戲,每個人都身在其中。
遊戲的規則就像飛旋標,想要得到什麽,就得先付出什麽。
在遊戲的過程中,玩者或許會被陷阱擊倒。
與其浪費時間去自責,倒不如去思考如何脫離困境,
往正面的想法思量思索,才會獲得正能量帶來的力量。

My therapist told me a story, a true story about this guy who survived jumping off the golden gate bridge.
The moment he jumped, he realized that the only thing in his life tat he could't fix was the thing he'd just done.
5秒鐘可以改變人生的結局。
千萬別讓還未燃盡的煙蒂,就這樣輕易地在瞬間熄滅……

Saturday 23 August 2014

The Normal Heart



To win a war you have to start one

HBO製作的電視電影,向來都極具水準。高素質的影像、成熟的製作、大牌影星加盟的卡士陣容,加上話題性十足的題材,都為《The Normal Heart》增加了可看性。

由《Glee》導演執導的《The Normal Heart》,根據托尼獎同名話劇改編,是編劇Larry Kramer以自身的經歷所撰寫的人生感悟。故事發生於上紀八十年代的紐約,講述的是同性戀群體如何在保守的年代,為自己爭取平等的權利。

當時,愛滋病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為一種新發現的傳染性病毒。它堪稱是人類疾病史上最可怕的病毒,引起世界的恐慌。對於HIV的起源,科學界各有其説法。有科學家認爲,人類體内持有HIV基因,只是被發現的時間問題。這種不治之症大力地肆虐同性戀群體。於是,有人趁機大造文章,將愛滋病作為針對特有群體的藉口,把他們驅逐到社會的邊緣。當所有人鄙棄同性戀時,男主角對戀人不離不棄的真情,卻反駁了一般人對同性之愛的看法。

故事中的許多角色——像是Mark Ruffalo扮演的同志作家Ned Weeks,或是Julia Roberts飾演的半身癱瘓的醫生Dr. Emma——都是真性情的角色。他們的脾氣似乎都有點暴躁,當情緒一來,便是歇斯底里的時刻。這種看起來不太討好的性格,其實是源自内心的真實表現。
站在弱勢群體的立場,他們的憤怒全然是為了爭取最好的權益。與其守株待兔,倒不如勇敢地站出來,不放棄地說出自己的意願。總有一天,一定會有人聽見這把聲音。因爲,無論身處在什麽時代,每個人都應該享有追求平等的權利。

Thursday 21 August 2014

Mindscape aka Anna



Sometimes we remember things the way we want to, rather than the way they really were.

一般而言,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
有時候,在毫無希冀之下,抱持著平常心去看待,反而更能感受到意外的驚喜。
那是因爲,我們經常都會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事物,
或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想象某樣事情,結果卻是事與願違。
《Mindscape》擁有自身獨特的風格特色,
在劇本、摄影、音效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水準,
是一部充滿内涵和想法的非主流影片,很值得欣賞。

《Mindscape》是一曲由懸疑和陰謀交織而成的交響曲。
它的曲風時而凝重,時而奧秘,同時還富有驚悚色彩。
謎樣般的少女,將觀衆帶入一層又一層仿如薄紗般的疑團,最終被誘騙而掉入迷局之中。
或者,概括而論,這是一齣以推理為包裝的科幻驚悚片。

開場白的那一首曲子的第一句歌詞:“To get inside my mind is what you wanted”,
就切入了故事的主題——“Mindscape”。
“Mindscape”亦作破解記憶,是一門介於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超自然能力。
擁有此能力的人,被稱為viewer,能夠侵入他人的記憶,並窺伺他人的内心。
若按照劇情的段落,故事大致上可區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層是John侵入Anna的記憶,找出後者不為人知的秘密;
接著第二層,則是Peter侵入John的記憶,調查兇殺案的真相。
其實由第一個層面,即John的記憶中,即可發現許多隱藏的綫索。
“記憶”中,John能看見Peter模糊的身影,同時也能看見Anna的幻影。
顯然的,這正證明了Anna也同樣具有viewer的超自然能力,並且能夠掌控自如。
她不但可以建構虛假的記憶,也能自由轉換記憶的主動權,
進而侵入他人的思想,意圖誤導所有人。

記憶是一個很玄妙的東西。
從生物學的角度剖析,記憶的形成需要一種特殊的蛋白質。
蛋白質的運作會增加麥胺酸的釋出,外來的訊息刺激在感官内短暫停留,成爲瞬間記憶;
被大腦分析過的瞬間記憶,會轉換成短期記憶;
反復的復習與思考,便會將短期記拓展成爲長期記憶。
換句話說,記憶的基礎源自於真實的經歷。
至於夢境,則是模擬真實情景的虛構記憶。
它會反復激活真實的片段,並將不同的記憶片段串聯起來。

時光把曾經轉換成回憶。
接著,人們依靠自己的思考模式去選擇銘記或遺忘事實的記憶。
It just because the lies are shocking and they attract a lot of attention.
It doesn't necessarily make them true.
當真實是痛苦的時候,我們普遍會刻意抑制特殊蛋白質的發展;
只允許痛苦短暫停留在大腦内,然後欣然地接受事物的另一面。
甚至會嘗試將虛幻的真實與真實的夢境混淆在一起,
以致無法再清楚地分辨兩者之間的區別。
就如John自言道:“The funny thing about memory is that it can't be fully trusted.”
不過,有時候,痛苦的記憶反而是唯一可以拯救您的鑰匙。
唯有用不同的視覺去看待它,一遍又一遍地審視,才能看清真相。

Sunday 17 August 2014

Non-Stop


We're midway across the Atlantic. How do you kill someone in a crowded plane and get away with it.

飛機堪稱是最世界上安全的交通工具。
但是,据統計,絕大多數的重大空難事故,通常是人爲因素而造成的。

由開場的登機直至真相被揭發的一刻,故事的懸念和驚悚確實引人入勝。
在局限的空間與有限的時間里,迂迴曲折的劇情遞造了緊湊感。
只是,千鈞一髮之時的浪漫式慢動作,以及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
又讓電影回到了既定的模版和框架之中。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當人處身於局限而密閉的空間,同時在面對短促的時間時,
人的内心便會產生恐懼的心理情緒,因而更容易引起觀衆的共鳴。

雖然著墨不多,劇情卻還是碰觸到了一些種族歧視的課題。
就像乘客們在懷疑那位中東醫生一樣。
一個人的信譽確實很重要;對於曾經犯過錯事的人,
生命中的一個瑕疵,或是污點,都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就像乘客們在誤解、質疑Bill一樣。
當世界濃縮到一個封閉的機艙時,人類的主觀、偏見、自私,便會顯而易見。
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相互猜疑,分歧愈來愈深,矛盾衝突最終會引致人爲的禍害。
歸根究底,和諧才是人類群體社會最重要的基礎。

Sunday 10 August 2014

Guardians of the Galaxy


首創於1969年的超級英雄漫畫《Guardians of the Galaxy》,
是繼Fantastic Four、X-Men及Avengers之後,Marvel創作的第四隻英雄團隊。

他們由五個來自銀河系不同星球的戰士,或是罪犯所組成的軍團隊伍,
各自擁有不同的膚色、不同的外型。
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同樣背負著悲慘的命運:
失去母親後,被拐帶到外星球的地球人Star Lord;
最後一位Zen-Whoberi族人Gamora;家破人亡的Drax the Destroyer;
某行星的實驗性物種Rocket Raccoon;以及只懂得樹木語言的樹人Groot。

So here we are: a thief, two thugs, an assassin and a maniac.
But we're not going to stand by as evil wipes out the galaxy. I guess we're stuck together, partners.

即使自身的超能力有限,當五個有血有肉的孤獨靈魂湊集在一起,
卻能充分地發揮出團結的力量,戰勝強硬的敵人。

作爲英雄電影的首部曲,人物背景簡介是開場的慣例,篇幅或長或短。
不按常理出牌的滑稽笑點,適當地減削了一些枯燥的情節。
在宏大的宇宙觀中,銀河系的特效畫面讓人嘆爲觀止,故事情節也更為豐富多變。
看似粗野豪邁的皮囊之下,其實還隱藏著一些細膩的真情。
自稱“Star Lord”、愛聼老歌的Peter Quill,是他緬懷母親與舊時光的一種方式。
一句簡單的“Take my hand”,也起了前呼後應的作用;因曾錯失過,所以他更懂得及時把握。

總體而言,《Guardians of the Galaxy》鮮明而獨特的作風,
自成一格,有助於成爲區別的重要標誌,讓續集更有看頭。

Tuesday 15 July 2014

Winter's Tale


We are all connected. Each baby born carries a miracle inside. A unique purpose and that miracle is promised to one person and one person alone. We are voyagers set on a course towards destiny, to find the one person our miracle is meant for.

電影改編自小説家Mark Helprin於1983年創作的同名著作。由Akiva Goldsman自編自導,同時還邀請了Colin Farrell、Russell Crowe、William Hurt、Jennifer Connelly等人主演,甚至還找來了Will Smith客串一角。

每個女孩都會憧憬著一段童話般的愛情故事。然而,現實往往與想象大相徑庭。身騎白馬的男人,原來並非王子。這位潛入城堡中行劫的職業小偷,遇見身患不治之症的紅髮公主,彼此一見鍾情……一段詭異而魔幻故事由此展開。是的。這是一個不簡單的故事,既包含了浪漫、魔幻、穿越、輪回、神魔、宗教等等的奇幻故事。複雜的元素,反而混淆了原有的想法,似是而非,讓人摸不着頭腦。固然如此,電影在某方面仍有其一定的藝術價值;華麗唯美的畫面、詩意般的旁白、Hans Zimmer柔情悸動的配樂,搭出夢幻的意境和寓意。

“世間萬物因緣而生,緣聚則物在,緣散則物滅”。
人與人、與事、與物之間,都有一個無形的連接。即使在不同的時空,茫茫人海之中,也有著某種必然相遇的機會和可能。這是一種因果關係。而每一次的輪回轉世,都有屬于自己的責任與使命——透過個人的力量去救贖他人。當使命完成的時候,奇跡便會展現在天極的星辰,閃耀著的星光既是人性的光輝。

Saturday 12 July 2014

Rio 2


We are not people, we're birds. We have to get out into the wild and be birds.

2014年,是巴西年,世界盃熱潮席捲全球。貴為南美洲最大的國家,狂熱的足球、熱情的海灘、火熱的桑巴舞以及閙熱的嘉年華,都是巴西最具代表性的標簽。早在三年前,《Rio》即為世界盃盛事預熱。隨即在世界盃開始以前,搶先推出《Rio 2》刺激市場。

來到了續集,故事的場景也由熱情的城市轉移到世界最大的熱帶叢林。一隻習慣了城市生活的宅鳥,在受到愛情的牽絆下,冒著風險飛到森林中,從零開始學習最原始的生存方式。動畫的概念也逐漸由“動物保育”拓展為“森林保護的”綠色教育課題。

《Rio 2》依然充滿幽默搞笑。生動而豐富的劇情元素,為觀衆們帶來無限歡樂趣味。視覺效果的提升,讓畫面更具華麗繽紛的質感。爲了配合故事的延續,續集中新增了許多登場角色,如粉紅毒蛙Gabi、傻乎乎的Charlie、伐木公司老闆、3隻小藍鸚鵡等等,其中最令人驚喜的是由Bruno Mars配音的Roberto。熱情奔放的樂章固然很有“巴西”的味道,但連接不斷的播放頻率使得此動畫淪爲歌舞音樂劇般,削薄了故事的可塑性。

Friday 11 July 2014

Heaven Is for Real


It is the opposite of ignorance—it is intellectual honesty: to be willing to accept reality and to call things what they are even when it is hard.

改編自真人真事的溫馨小品;其同名小説曾位居《New York Times》暢銷書榜首。
在一場危急的搶救手術中奇跡生還的四嵗小孩Colton,在手術數個月以後,透露了自己曾遊歷過天堂,並且在天上遇見了天使以及耶穌。

電影捕捉到的鏡頭,大多數時候都是一位牧師的家庭生活。冗長的鋪陳,緩慢的節奏,鬆散的結構,令故事主綫失去了原有的焦點,失色不少。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SONY廣角鏡頭下的Nebraska,是一片瑰麗的景畫,宛如是塵世間的天堂;正如Colton口中所說的:天堂就像這裡,“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原來人世間最美麗的地方,就在我們周遭。

無論是基督徒的天堂,亦或是佛教徒的天道,都是人類難以想象的神聖之地。《90 Minutes in Heaven》的Don Piper、《The Boy Who Came Back from Heaven》的Alex、《Proof of Heaven》的Eben和《Heaven Is for Real》的Colton,他們都曾經歷過瀕死體驗,並且同樣去過天堂。他們的體驗既令人嘖嘖稱奇,卻也挑戰著人們的信仰和習慣。人總是對無法認知的一切產生恐懼,繼而選擇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事物。

這個世界真的有天堂嗎?
是的。What we believe changes what we perceive。只要相信,它便存在。

Monday 7 July 2014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You see, 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 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 Indeed that's what we provide in our own modest, humble, insignificant...

榮獲本年度柏林影展評審團大獎的《The Grand Budapest Hotel》,是導演向奧地利猶太裔作家Stefan Zweig致敬之作——故事中的作家以及故事主人翁Gustave既是最好的綫索。導演更召集了Ralph Fiennes, F. Murray Abraham, Jude Law, Adrien Brody, Edward Norton, Tilda Swinton, Owen Wilson, Saoirse Ronan, Harvey Keitel, Jason Schwartzman等一眾演員參演。

電影的拍攝地點位於德國最東邊的世界文化遺產小鎮Görlitzer;豪華大酒店的藍本,是一棟被上個世紀遺棄的百貨公司;出現在鏡頭中的整座酒店,共使用了五萬塊Lego積木、耗時五百多個小時搭建而成的模型縮影;故事中那幅價值連城的古畫作《Boy with Apple》,是當代畫家Michael Taylor受導演委托而創作的作品。電影中的每個道具都如此鉅細靡遺,每個畫面都如此唯美華麗,每首配樂亦都是如此婉轉動聽。

至於故事方面,《The Grand Budapest Hotel》集復古、華麗、幽默、華麗、驚悚、戰爭等等元素於一身。導演Wes Anderson假借荒誕無稽的情節和柔美夢幻的視覺效果,反映了20世紀歐洲歷史的變遷。表面上,這是作家打破四面墻,直接向觀衆講述的一段回憶。在這段回憶里,作家遇見了酒店的主人。在一個冗長的西方飯局中,酒店主人委婉地向他敘述了一段自己的遭遇,以及酒店前管理人的事跡。儘管酒店主人口中所說的前管理人早已不在,但後者的形象已具体地顯現在作家的腦海裏。三條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生,在同一個地方相互碰觸,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彼此。

“Only the person who has experienced light and darkness, war and peace, rise and fall, only that person has truly experienced life.”
對於酒店主人而言,戰爭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他謹守著摯友和良師待人接物的原則,繼續管理著酒店。縱使昔日的輝煌早已褪下,它仍然是某些人心中最美麗的地方——那是一座堅守著珍貴回憶,以及緬懷摯愛的堡壘,像香格里拉般美好的烏托邦。

The Lego Movie


丹麥家族企業Lego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1932年。它由木匠Ole Kirk Kristiansen所創辦。公司名字“Lego”是兩個丹麥文字“Leg”及“Godt”的合體,意指“play well”。Lego最初只生產木玩具,因受到啓發,木匠把自己製造的木玩具改進成塑料積木。時至如今,Lego已成為無人不曉的積木玩具公司。Lego的歷史並非只是企業的故事,更是一個家族傳承的真實故事。兩者關係緊密,就像Lego能緊密地扣在一起一樣。

在資源貧乏的年代,孩子們都會在戶外的環境中就地取材,玩沙、玩石、玩水、捉蟲。玩具對於家長來説,是一種奢侈的投資。盡管如此,Lego卻一直是許多小孩心目中最夢寐以求的禮物。縱然Lego Movie有點老王賣瓜,這部影片仍然滿足了許多Lego迷的心願。

舉凡世界上各種具有創造性的活動,都是想象力的結晶。Lego Movie的故事既是天馬行空,又是實實在在的。真與幻之間,有种密不可分的聯係。倘若沒有了Finn的無限想象,這個故事將不會成立。小孩們總有一些不按理出牌的想法和舉動,在這看起來亂糟糟的思維中,可能隱藏著充滿趣味性的邏輯。愛搞怪的孩子們其實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大人們的限制和規定,只會一味地抑制孩子們的潛能,以及想象力的萌發,局限自由的發展空間。抛開了所有的規則束縛,爸爸與孩子之間的隔閡終會得到彌補。

凡事都不能只是依據説明書的指示行事。假設生活都要依照秩序,這個世界便會乏味而枯燥。想象是一個牽線的風箏,可以不着邊際般的四處遨翔,在空中體驗自由的氣息。創意的世界,本就應該沒有限制。“You must create the instruction in you mind. All you have to do is to believe. Then, you will see everything.”

Saturday 21 June 2014

A Million Ways to Die in The West


I'm not the hero. I'm the guy in the crowd making fun of the hero's shirt; that's who I am.

世界無奇不有,連死亡的方法也千奇百怪:有人被自己的臭屁熏死、有人被冰塊砸死、有人照相而死、有人被鬥牛刺死、有人被醫生殺死;還有人因愛上不該愛的女人,而差點被殺手槍殺而死。

《A Million Ways to Die in The West》是Seth MacFarlane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集瘋狂喜劇、西部冒險、浪漫愛情、歌舞片、暴力血腥等多重元素於一身。同時還湊齊了Charlize Theron、Liam Neeson、Amanda Seyfried、Giovanni Ribisi、Neil Patrick Harris等主要演員,可謂群星雲集。客串性質出場的Ryan Reynolds及Jamie Foxx更爲觀衆帶來意外驚喜。

片頭沿用西部電影一貫的復古字幕,搭配壯闊的西部荒漠景色。片頭音樂則調皮、輕鬆、明快。有趣的是,配樂中的某些段落很有早期港產武俠片的韻味。由Seth MacFarlane飾演的牧羊人Albert性格窩囊、頹廢、滑稽、婆媽、囉嗦,大幅度地顛覆了西部牛仔的典型形象,卻充滿喜感。充滿屎尿屁的惡搞笑話,以及大量充斥著種族和宗教歧視的諷刺對白,低俗卻搞笑,非常好玩。特別是最後那段死亡經文,堪稱經典。

這個世界或許很糟糕。 假設死亡的方法可以千奇百怪,那解決的方案當然也可以層出不窮。當我們在怨天尤人時,不妨換個角度想一想,問題的根源是周圍的環境亦或是自己?事物的正面與反面,全靠一顆心去感知。If you can trust its power then you may yet find happiness。

Thursday 19 June 2014

X-Men: First Class


Peace was never an option quote

顧名思義,《X-Men : Fist Class》就是X-Men系列電影的最前傳,可分成3個章節:一、Professor X、Magneto與Mystique的身世遭遇;二、X-Men的成軍緣由;三、衝突與戰爭。

改編自漫畫的X-Men系列,將超現實與現實的世界結合起來,鞏固了故事的真實感。前傳深入刻畫Professor X、Magneto及Mystique的内心獨白和心理轉折。若將邏輯剔除掉的話,深度的角色塑造為續集提供更明確的綫索,足以彌補前作的缺漏,令整個電影系列的故事更加完整。

X-Men的獨特之處在於每一位變種人都擁有自己的絕技。盡管如此,他們的超能力各有優點與缺點,就像人並非十全十美。因此,他們需要充分發揮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義,戰勝敵人、解決困難。

前傳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冷戰時期。冷戰是指二戰結束以後,原本結盟對抗軸心國的美國與蘇聯一躍成爲世界超級大國。雙方因政治與經濟制度截然不同,而產生了嚴重的衝突。由始至今,人類就是這樣那個互相對立的。儘管冷戰時代已距離我們甚遠,但它的影響仍然深遠。

在這場戰爭中,衝突不僅發生在真實世界中,分歧的裂痕也在虛擬世界中的變种人之間逐漸增大。藉此,電影正好利用美國與蘇聯之間的對立,用以借喻Charles與Erik之間的關係。而Sebastian Shaw則好比“古巴危機”——冷戰時期極其嚴重的政治和軍事危機。這場危機標誌著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

You are an exquisite creature. All your life the world has tried to tame you. It's time for you to be free.

無法享有平等待遇和權益的少數族群,在生活上長期受到壓迫、歧視,逐漸淪落成邊緣人群。儘管身處同樣的境地,人類始終會因著不同的理念、不同的主張、不同的立場,而產生分歧。有人退守選擇和平,有人進攻戰鬥,造成對立和分裂的正是——“心”。

Sunday 1 June 2014

Maleficent


Before the sun sets on her sixteenth birthday, she will fall into a sleep-like death!

家喻戶曉的童話故事《Sleeping Beauty》,共擁有許多不同的版本。最廣為流傳的版本,分別收錄在《鵝媽媽的故事》以及《格林童話》。1959年,迪士尼將“睡美人”的故事改編為動畫電影。經過了55個年頭,“睡美人”的故事再度被搬上大熒幕。不過,這個全新的“睡美人”與我們所熟悉的版本有些差異。

由《Sleeping Beauty》到《Maleficent》,故事大體上依然是以前作爲基礎,但焦點已從睡美人身上轉移到故事中最邪惡的黑女巫。編劇試圖以另一個角度去重新詮釋這個童話,大膽地顛覆世人對“Maleficent”的印象,深入透徹地描繪她的内心剖白,讓這個童話故事更加圓滿,也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迪士尼再次自行打破世人對童話故事的既定框架。發生在王子與公主身上的一見鍾情,原來只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俗套思想。隱藏在“真愛之吻”背後的真正意義,遠比王子與公主的愛情更偉大。

人類的甜言蜜語其實是一種貪婪的表現。惡魔的復仇是一種抵抗的反擊。黑色,只是她的保護色;邪惡,只是爲了僞裝自己的缺口。凡事皆有兩面,差別在於觀點和角度。睡公主的天真最終喚醒了女巫的心靈深處最無私的關懷以及最真誠的善良,就像光明再度照耀那片曾被黑色侵蝕的世界,一切事物又恢復原來的美麗。

Sunday 25 May 2014

X-Men: Days Of Future Past


So many battles waged over the years... and yet, none like this. Are we destined to destroy each other, or can we change each other and unite? Is the future truly set?

《X-Men: Days of Future Past》的時間點設定在《X-Men: The Last Stand》及《X-Men: First Class》兩個雙向平行世界之間的10年以後。爲了拯救未來的存活以及保留血統的延續,這群變种人必須匯集強大的抗爭力量,改寫悲劇性的結局。這個續集聚集了過去、現在兩個世代的變种人,其中包括Wolverine、Storm、Professor X、Magento、Mystique、Beast、Colossus、Iceman、Sunspot、Blink、Quicksilver、Warpath……等等。數不盡的X-Men成員在同一時間出現在熒幕中,所有重量級人物齊聚一堂,使得整個場面波瀾壯闊、聲勢浩大,場面更勝“Avengers”。

《X-Men: Days of Future Past》絕非只是上演X戰警同盟團結對抗強敵的戲碼。X-Men續集結合了穿越時空、改變歷史的元素,增加了電影的可看性;實力龐大的演員陣容,極具票房號召力。縱使這一集有許多重量級角色登場,但主要角色的戲份都分配得很平均。編劇巧妙地利用短暫的時間,成功塑造了既鮮明又立體的角色形象。其他戲份不多的變种人,也因著角色本身的特異能力而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者,仿佛置身入魔幻世界的視覺效果,更是創造了無限的吸引力。

縱使變種人擁有與生俱來的能力,但他們仍逃不過種族的壓迫。在動盪不安的局勢中,每個人更渴望自己能擁有超能力;像Wolverine一樣有自我修復能力、像Storm一樣能呼風喚雨、像Mystique一樣能隨時改變外形、像Professor X一樣能看穿人心。這些看似不切實際的幻想,或許無法在現實中發生。然而,無限的想象力與堅持的意志力,不正是平凡人能夠運用的超功能嗎?

Grand Piano


Play a wrong note and you will die.

電影以大鋼琴拉開了序幕,然後再利用短促的幾分鐘,概述了天才音樂家Tom Selznick的過去,以及抵達演奏廳的目的。之後的故事,就只發生在一個場景中。大部分的時間,鎂光燈也只集中於舞臺上。Tom Selznick不單成爲了臺下觀衆的焦點,同時也是隱藏在黑暗中的神秘人的标靶,受困於危險與不安的心境。然而,陰謀背後的關鍵其實正是那台大鋼琴。

這無疑是Elijah Wood的獨角戲。他是整個故事的軸心,也是揭開真相的鑰匙。透過鏡頭即能看見他親身上陣彈奏大多數曲目,不假手於人。這樣的安排增加了逼真度,更具説服力。皆因電影片頭早已列出主要演員名單,於是原本只獻聲演出的John Cusack,在最後關頭突然露面的時刻,起不了驚喜的作用。

雖説這是一部懸疑驚悚電影,故事脈絡卻不會紛然雜陳,劇情的緊湊度也略顯不足。作爲電影的主旋律,多首古典交響樂亦無法真正與每個情節段落交相輝映。

最常見的鋼琴共有88個鍵,其中52個是白鍵,26個是黑鍵。著名的維也納鋼琴製造商Bösendorfer則方明製造了97個鍵的三角鋼琴。“Key”是隱藏在鋼琴裏的關鍵所在。要找出這個“鍵”,就必須有熟練的技巧以及能夠解鎖的樂章——《La Cinquette》。

Monday 19 May 2014

La vie d'Adèle - Chapitres 1 et 2 /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2013年,法國出產了兩部主題相近的另類藝術電影;一部是有關男同性戀的《Stranger by the Lake》,而另一部則是有關女同性戀的《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在尺寸大膽的情欲畫面中,細膩地描繪了人類的真摯情感。

鏡頭大多數時候都專注在演員的臉孔。它無時無刻地捕捉每一個眼神和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情緒,抽象的表情都在鏡頭焦距中一覽無遺。在這以後,鏡頭便拓展至背景環境,利用景物襯托角色的心境,框住定格的情緒。看似沒有重點的連續鏡頭,其實隱匿著生活中的寫實。

故事里的愛黛兒是一個對形象迷惘的女孩。一直以來,她總是盡量讓自己壓抑在正常的生活中,只能在喧嘩的人群中盡情發洩。15嵗那年,她試探性地接受了同學們都在討論的學長的愛慕追求。後來,她發現自己無法沉醉於這段愛情。因爲一次偶然的相遇,頂著藍髮的女人解開了她對自己性取向的認知,釋放真正的自己。然而,隨著時間的增長,階級的不同與安全感的缺乏卻為這段不平穩的愛情埋下了隱患……

鏡頭最後停留在愛黛兒漸行漸遠的背影。那仿佛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走道,就像她的痛苦不會消弭,始終孤身只影。曾是最溫暖的藍色,如今已變調成淒冷的色調。

愛的關鍵不是身份,也不是性別,而是勇氣以及信念。
創造愛的機會或許就在某個轉角處。
錯過的話,就是孤單;遇見的話,便是幸福。

Sunday 11 May 2014

The Amazing Spider-Man 2


Everyday I wake up knowing that no matter how many lives I protect, no matter how many people call me a hero, someone even more powerful could change everything.

由於副線與角色過多,續集的故事段落顯得有些散亂。首先是Peter父母的死亡之謎,繼而是Peter和Gwen的浪漫愛情,然後是新一股惡勢力的崛起,再之後便是Peter與好朋友的反目成仇。礙於時間的限制,有些東西似乎來得快,去得也快,缺乏了對於心理層面的細膩描寫。就像反派Electro的誕生和結束都進展得很倉促;反派人物予人的印象並不太深刻。另一邊廂,劇本把大部分時間保留在Peter找尋身世之謎,以及他與Gwen的愛情篇章。

其他段落的銜接續固然有點紊亂,不過該有的情節依舊存在。在這一集裡,Auntie、蜘蛛俠的親生父親、Max都有了一段表達內心世界的獨白。其中反派角色Max所佔的篇幅比較多。從他首次露面的場景中,便可發現他的本性確實不壞。基因突變以後,偶然出現在時代廣場的他,並無存心臆想害人。他曾被生活周圍的人忽略和排斥過。直到後來,廣場周圍的民眾也毫不憐憫地起哄要spider man對付他。受到過去種種的環境所迫,他已因愛而成恨,利用自己強大的力量,試圖證明自己的存在。他最終選擇惡念的一方。面對同樣的情形,那個被同學欺負的弱小孩子,在得到spider man的幫助和鼓勵以後,選擇投入善念的一方。

承襲前一集的視覺效果,影迷仍能在續集裡再次體驗跳躍式的立體畫面以外,更能夠感受震撼感官的炫目色彩,無疑是一場視覺的饗宴。

在續集中最令人震懾的一幕,莫過於Gwen在大鐘樓為愛而牲的片段。唯美的慢鏡頭和無奈的永別離,不禁使人潸然落淚。故事縱使有缺憾,卻依舊有撼動心靈的力量,也為這個續集創造了高潮點,成功種下深刻的記憶點。

有時候,英雄也跟平凡人一樣,會有無助、悲傷、消沉的時刻。超能力無法喚醒逝去的人,也無法抹去痛苦的記憶。“Everyone has a part of themselves they hide, even from the people they love most. And you don't have forever, none of us ever do.” 倘若無法忘懷,就乾脆把這些珍貴的記憶收藏在心中某個位置,把悲憤化爲力量,繼續向前走。

Saturday 3 May 2014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Negative 25”是大家都不斷在追索的東西。
有些人兜兜轉轉,花了大半輩子時間始終無法尋覓;
有些人匆匆忙忙,然後在中途放棄了探尋;
還有一些人懵懵懂懂,忽略了口袋中的綫索。
在生命中轉了一個大彎,才驚覺一直在追索的東西,原來就在自己身上。

在索然無味的生活中,白日夢總能讓人暫時脫離現實的束縛,打破所有的界限。接著,隨心所欲地把自己沉浸在一切美好的空想之中,以圖滿足自己的欲望。不過,白日夢並不是夢想。它只是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讓腳步停駐在原地不動。同時,總是習慣性地將安全視爲某種自由的保單。

未來是無法預知的事物。墨守成規只會讓平凡生活一成不變。若是想要追求多姿多彩的人生,就得富有冒險精神,勇敢地向前跨出安逸的起跑綫,沖向終點的另一端。

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讓自己成爲冒險王,無畏地感受與體驗生活,發現世界。

A for Adventurous. B for Brave. C for Creative.

Saturday 26 April 2014

The Book Thief


I wanted to tell the book thief she was one of the few souls that made me wonder what it was to live. But in the end there were no words. Only peace. The only truth I truly know is that I am haunted by humans.

隱藏在畫面背後那把祥和的聲音,是故事的起源和終結。
人們對於它的印象,來自於它身上的斗篷和鐮刀。
雖然如此,從未有人真正看過無形的它。
在奔馳的火車上,它和Liesel第一次相遇。
第一眼,它便隱約看見了女孩心裏潛在的某樣東西。
Liesel或許是它見過的孩子中,經歷過最多生離死別的小女孩。
它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從她身邊帶走那些最珍惜的人。
她的親生母親、養父、養母、摯友、兩小無猜的童伴……
一個個都隨她離去。
可是,這個小女孩卻比任何人都存活得更久。
連它也分不清是上天的眷顧,還是命運的安排。
每一次的離別,都讓她愈加堅強。

縱使偶然會出現不流暢的段落,
這部電影卻因原著故事本身的感動而彌補了一切缺憾。
因著扣人心弦的配樂樂章而填補了缺角。
假如哭是調節心理最好的方法,
那《偷書賊》便是運用這個方法最好、最好的藉口。

Words are life. All those pages, they're for you to fill.
每一段人生背後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
在戰爭年代中存活下來的人與事,累積了許多唏噓、遺憾和無奈。
在這片不完美的世界,縱使衝突和紛爭不斷,
但人世間仍遺留著人性的真善美。
就像閲歷過無數人的死神所說的:
“The only truth I truly know is that I am haunted by humans.”

文字擁有一种特殊的魔力。
它可以勾畫出雙眼所看到的景物;
它也可以喚醒印象中的零碎回憶;
它亦可以表達心中的感受和想法;
亦然可以重建起一座被導彈毀滅的“天堂”。
文字帶給人類的東西,其實遠遠超過我們能從中領悟到的。
Liesel在炙熱的火堆中拾起了一本書;
Rudy在冰冷的河底撿起了一本書;
最終,那本書仍完好無缺地出現在殘垣瓦礫中。
這不是奇跡,而是更真實的力量——一股堅不可摧的力量。
文字無法被輕易地摧毀,就像艱難永遠無法打擊生存的勇氣。
You'll always be able to find me in your words. That's where I'll live on.

Wednesday 23 April 2014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There's no nobility in poverty. I've been a poor man, and I've been a rich man. And I choose rich every f-ing time.

在17世紀,荷蘭移民在紐約某條街道上建立了一個由尖木樁和圍籬分隔的殖民地。爲了抵禦其他民族,他們把欄柵築成更高的泥土木板墻。1685年,這條全長不超過1英里的街道,被勘測員規劃成爲今日的華爾街,最終成爲美國的金融中心。

假設貪婪是人類最原始的欲望,那華爾街便是追求欲望的聖地。然而,隨著謊言一件件被揭穿,華爾街已淪爲一個充斥著利益、騙局、陰謀、權勢的堡壘。

“華爾街之狼”不含勵志的成分,也沒有任何教育性。
數以萬計的F字臺詞,就像機關槍掃射一樣,毫無吝嗇地以各種形式震撼聽覺。最終,打破了歷史記錄。在視覺上,斗量車載的嗑藥及裸露鏡頭,其層出不窮的次數僅次於F字臺詞。

全片長約3個小時,明快的節奏及黑色幽默全然消除了枯燥無味。Leonardo DiCaprio歇斯底里的激動演出,對脫序的敘事手法,起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儘管這個故事荒唐得讓人難以置信,但我們卻無法否決它的真實性。Jordan Belfort是活生生的傳奇性人物,極端的資本主義激發了他野性的一面,變成了利欲熏心的豺狼。他的自傳和故事以最赤裸的方式,揭露了紙醉金迷的金權世界,以及人們為爭奪名利而展現的陰暗面。當Jordan Belfort在炫耀財富的時候,FBI探員則以制裁他為工作目標。同樣的成就感,因爲不同的思維方向,產生了不同的結果及命運,極具譏刺和反諷的韻味。

有這麽一個故事:富人送贈窮人一頭牛。窮人滿懷希望地開始奮鬥,可是接下來的日子愈來愈艱難。於是窮人把牛賣了,買了羊用來生小羊。可小羊遲遲未生,日子依然難捱。所以窮人又把羊賣了,換成了雞,靠賣雞蛋維生。但是日子始終沒有改變,最後窮人把雞殺了。

如何推銷手上的那支筆?
八九不離十的人必定會強調這支筆的功能。即使費盡唇舌,也是枉然。通常只有少數人能夠成功完成這筆交易。成功的要素是什麽?正如Belfort所說的:“He's creating urgency. Convince them it's something they need.”

許多人都幻想成爲百萬富翁,憑空想象自己擁有跑車、豪宅、遊艇、鑽石、名貴腕錶、私人飛機等浮華形象,卻沒有人願意付出努力的代價。投機取巧能讓人一夜致富,也能讓人毀於一旦。套用Belfort的一句話:“想要快速致富,你就不能墨守成規”。您必須在關鍵的一刻,率先把握機會,創造需求。

Sunday 13 April 2014

Snowpiercer


The fact is that we are all stuck inside this blasted train. We are all prisoners in this hunk of metal. Beyond the gate, sections after sections precisely where they've always been and where they'll always be.

《Snowpiercer》改編自1986年的得獎法國科幻漫畫《Le Transperceneige》。不過,導演只保留了基本的故事背景和部分角色。掌握得宜的緊湊感和懸疑度,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而電影的主題亦非常鮮明,為人性的價值觀造成衝擊。

全片中形象塑造得最特出的角色,無疑是外貌奇特且詭異的Mason。她的角色為劇情的推進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同時也該歸功於Tilda Swinton那生動且精彩的演出,令人烙印下深刻的印象。

“The train is the world, We the humanity.”
雖説這是一部科幻驚悚的空想題材,它的故事卻血淋林地描繪了真實的世界。電影的表現手法既富有詩意般的浪漫色彩,又蘊含著辛辣的諷刺色彩。當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列火車,是人類在世界末日中賴以生存的“諾亞方舟”,僅剩的生存著便是全世界的人類。

火車沿著軌道行駛是必然的原理,而社會階級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根據馬克思的定義,社會分層的三大要素分別為物質、聲望和權力,並以這些因素確定每個人的身份地位。擁有火車及掌控引擎的列車長是世界的統治者,部長享有管治及執法的特權,貴族能享受奢侈的生活。生活在列車末端的乘客,就是社會階級最底層的平民,長期受到壓迫和約束,毫無權利和自由可言;這就是Mason口中不斷提起的“Train of Life”,也是所有乘客必須遵守的規則,不得反抗。長年累月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爭取公平的革命一觸即發,最終引發暴動和叛亂。諷刺的是,這原來是統治者刻意安排的企圖——利用生物的原始生存法則,殘忍地進行平衡和淘汰。

人類總是生活在一定的體制内。若渴望擺脫這種限制,就必須擊破體制的核心,從那道封閉的墻上尋找出口。

Monday 7 April 2014

風立ちぬ / The Wind Rises / 風起了


Airplanes are beautiful dreams, engineers turn dreams into reality.
Who has seen the wind? Neither I nor you: But when the leaves hang trembling, The wind is passing through.

取材自日本飛機設計師堀越二郎的傳記以及作家堀辰雄的同名愛情小説。兩段故事相輔相成,雕琢成爲一件藝術品。作爲動畫大師宮崎駿的告別之作。

《風起了》有別以往的風格,它不再存在童貞與童話的元素,取而代之的是真實歷史中的人與事。顯然的,這是一部畫給成人觀賞的一部動畫片。故事與對白之間隱喻了許多深意,需要細細琢磨。

“Le vent se lève! ... il faut tenter de vivre!”
這句話引用自法國詩人Paul Valéry的名句。它的原意大概是“風起了,唯有努力試著生存”,在故事中起了前呼後應的關鍵作用。

發明設計屬于自己的飛機,是故事主人公從小到大的夢想。在經歷關東大地震及經濟大蕭條以後,他追逐夢想的決心從未改變過。然而,在戰爭年代,飛機既是科技的成果,同時也是發動戰爭的工具。他所敬仰的Caproni,在似幻似真的夢境中道破了現實的真相:“飛機是被詛咒的美夢”。

堀越二郎熱愛祖國,但不主張戰爭。他愛飛機勝過一切,爲了尋夢而迫不得為軍方發明戰鬥機;爲了工作,他無法將所有時間切割給婚姻生活。而他的妻子菜穗子,爲了追尋自己的愛情,甘於在背後默默地守候,而犧牲了自己的健康。這正好凸顯了夢想與人生之間的矛盾。現實中,人們爲了追求理想而迫不得已與道德背道而馳,或必須在無法兩全其美的選擇下捨棄其一。在大時代變遷的環境下,他惟有依靠精神的寄托(幻夢中的Caproni)與心靈的支持(現實中的菜穗子),承托出自己的理想。

縱使他所發明的零式艦上戰鬥機在云端中消失,或是支離破碎地散落在荒地,他也曾經竭盡全力地完成自己的夢想。風起了,他還是要繼續努力生活下去。即使心裏懷抱著些許無奈,他仍盡其所能地活出自己的十年,為自己的人生創造價值。


p/s: 宮崎駿的動畫片能讓人回味無窮,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久石讓的配樂。反復地聆聽《旅路(夢中飛行)》這首曲子,會不僅地回想起一些片段,或是腦海裏會迸出一些想法。只要踏過人生的一段段旅程,便能感受其中的餘韻。

Thursday 3 April 2014

August: Osage County


Thank God we can't tell the future, we could never get out of bed.

常言道:“清官難斷家務事”,意指清官也無法判明繁雜瑣碎的家庭事。
無論是百姓或富貴人家,每戶家庭都會面對各自的難題,也可能隱藏著危機。

病態的社會源自病態的家庭,而Weston一家就是典型的問題家庭。
家庭成員包括:酗酒的父親、犯毒癮又愛數落他人的母親、脾氣暴躁且愛抱怨的大女兒、
懦弱的大女婿、孤僻的二女兒、叛逆的外孫女等等。
由於聚少離多,原來就不融洽的家庭關係,更顯得疏遠。
諷刺的是,所有人因為一場葬禮才能聚首在同一個屋簷下。
錯綜複雜的家庭糾紛隨即在餐桌上引爆,炎熱的八月使人的情緒更加煩躁紊亂,
以致引起軒然大波,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當所有女兒都離開的時候,老婦只能依偎在印第安看護的身上哭泣。

因改編自話劇,演員的功力及角色的對白才是電影的亮點。
劇本裡的每個角色都擁有一小段的獨白演出,藉此為自己平反。
但在群體的演出中,尤其以Meryl Streep和Julia Roberts發揮機會最大,表現也最為出色。

在餐桌上用餐,除了是家人交流的親密時刻,無疑也是家人最容易引起衝突的時刻。
每個人因為價值觀的不同而產生摩擦,不良的溝通只會將情況變得更糟。
衝突周而復始地持續,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沒有包容,沒有關懷,沒有良好的溝通,沒有修補的關係,
誤解將演變成疏離,幾乎吹彈可破。
原本脆弱的家庭,最終便會分崩離析。
Weston一家,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Sunday 23 March 2014

Blue Jasmine


Some people, they don't put things behind so easily.

復古的手寫字幕、輕快的老樂章、泛黃的紐約街景、自我嘲諷的敘事手法,
拼湊出Woody Allen專屬的個人風格。

落魄名媛從紐約飛往西岸投靠妹妹。
這一趟旅程的差別不只是距離,而是社會階級的改變,還有自我身份的認同。
Cate Blanchett在電影中總是會不停地慌神、焦慮、埋怨、自言自語,每一個神情都演得生動有力。

回憶與現在的片段不停地穿插。
這樣的安排固然有點混亂,卻凸顯出鮮明的對比色彩。
而最顯著的無疑是Jasmine與Ginger在個性和地位上的比較。
在同樣是安於現狀的前提下,Ginger懂得知足常樂;
Jasmine則是繼續沉醉在空虛的浮華世界裏,拒絕面對現實。
她仍然穿著、提著、用著LV、Dior、Fendi。
《Blue Moon》是她生命中一首回憶的旋律。
最初坐在飛機頭等艙,她不經意地提起了這首歌曲;
最後坐在街頭的公園椅,她又再次提起了同一首歌。
同樣的旋律又再奏起一次,拐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
她始終還是那個無法忘記過去,改變自己的失敗者。

人們總愛沉澱在過去美好的事物。
爲了自尊和面子,無法放下身段,甚至不屑向看不起的人低頭。
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只會一味地將責任歸咎於他人。
過度的自我防衛和自以爲是,最終只會阻礙自己前進,一無是處。

Sunday 16 March 2014

Nebraska


You see this? You could have had all this to yourself, and look what you missed out on.

是什麽原因讓這部電影有其獨特之處?
中西部的公路電影、黑白的拍攝手法,以及看似平淡無奇的故事……
將這些或是喜劇、或是乏味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原來可以產生驚喜的化學反應。

電影最初以彩色拍攝,但導演在後製作時將之改爲黑白,只爲了呈現最純真的樸實感。
其實,這個決定是成功的。一個深刻的記憶畫面,乃源自最純粹的情感和情緒。
即使沒有大起大落的劇情,卻依然可以打動人心。
一段故事,愈是簡單,愈是真實;越是真實,越是感動。

酗酒又不愛講話的老頭子,千里迢迢地從鄉區前往市鎮,
他的一意孤行只是爲了領取一筆不存在的獎金。
這樣的故事聼起來確實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然而,老頭子的兒子還是陪伴自己的父親展開一段漫長的旅程。
雖然彼此的話題不多,這趟旅程卻足以讓兒子更瞭解父親的童年、初戀,和他的過去。

當我們經常在怪罪父母的無理取鬧,或是嫌棄他們嘮叨時,是否曾經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
不管他們多麽的固執、多麽的糊塗,其實最終都是爲了自己的孩子。
愛與關懷可以有很多表達的方式。
可以像Mrs. Nagy選擇在心中默默祝福;
可以像Kate一樣罵在口裏,疼在心裏;
也可以像David一樣為父親圓夢。
誰對誰錯,早已不重要。關鍵的是,趁還有機會,想想看能為他們做些什麽。

Friday 14 March 2014

Philomena


Because human interest tends to be a euphemism for stories about vulnerable, weak-minded, ignorant people.

電影靈感源自真實事件,並以Martin Sixsmith的著作《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為藍本,所涵蓋的課題很廣泛,包涵了宗教、信仰、道德、親情等等元素。

老婦坐在沙發座上安靜地觀賞錄影帶。
熒幕裏的身影是早已消逝的生命;
電視熒幕上播放著的每一幕畫面,
都是她曾經錯過的一段人生,也是另一個男人曾經歷過的回憶。

母親花了半個世紀苦尋孩子;
新聞採訪員與老婦女尋找真相的旅途;
生離死別的同性戀愛情;
修道院暗地裏販賣孩童;
這原本可以是一個濫情感人的故事,
或是一個圍繞在道德與正義的劇本,
然而,它最終只以Philomena作爲主綫,去串聯所有的分支,
再以相對溫和的方式去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Philomena這個人物角色正是閃耀著母性的光輝。

Philomena與Martin,原是存在於兩個世界的個體。
前者是擁有浪漫主義的虔誠教徒,後者是一個現實主義至上的無神論者。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觀點,便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在共同探索真相的旅程以後,Martin對待Philomena的態度已完全改變。
在墓碑前,他把鄙視的態度收藏起來,然後將尊敬的眼光投射在面前的老婦身上。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縱使是同一個地方,在兜了一大圈以後,心境和感受卻會截然不同。

I forgive you because I don't want to remain angry.
Philomena最終也沒有譴責修女,而是在原本可以憤怒的一刻,仍然選擇了寬恕。
世人皆會犯錯,憤世嫉俗其實只會傷害自己;
唯有學習寬恕,才能讓自己活得快樂。這才是人性最美的光輝。

Saturday 8 March 2014

300: The Rise of An Empire


Better we show them, we chose to die on our feet, rather than live on our knees!

《300》導演在續集中退居為監製及編劇。
續集大致上延續了前集的風格,也承襲了Zack Snyder始終如一的個人特色
——強烈的視覺效果,血腥的暴力美學,恢弘壯闊的戰爭場面以及奇幻的史詩色彩。

續集中,斯巴達三百壯士與希臘海上軍隊的故事是相互呼應的。
當勇猛的斯巴達壯士正在陸地上戰鬥時,
另一邊廂,Themistokles也親自率領軍隊在與波斯海軍在海上廝殺激鬥。
透過這樣的巧妙安排,不僅彌補了首集中出現的缺覺,
也解釋了戰役的前後因果,還讓流傳的斯巴達故事更趨完整。
與此同時,不斷穿插的畫面也能勾起觀衆對三百壯士的回憶,
三百烈士的大無畏精神由此得以繼續長存。
斯巴達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所有人,也激勵了希臘及周邊城邦組成同盟,
結合成強大的力量去瓦解邪惡勢力。

三百壯士以寡敵眾,最終全軍覆沒。他們的故事注定是悲劇收場。
慶幸的是,三百壯士的犧牲,激勵了其他人的決心。
“The Rise of An Empire”既是光明的象徵,正義定會戰勝邪惡。

Themistokles是源自古希腊神話裏一位足智多謀及能言善辯的政治家與軍事家 。
在薩拉米斯海戰中,他帶領軍隊戰勝波斯海軍,
取得輝煌的勝利,使雅典躍升為強大的海上霸囯。
然而,他為達目的往往而不擇手段,以致他最終被雅典放逐到其他城市。

相對於Gerard Butler的氣勢及King Leonidas的熱血氣概,
Sullivan Stapleton和Themistokles無論在個人或是角色形象上都不及前者。
前者壯烈犧牲,成就不朽的功名,在人民心目中早已被塑造成英雄的代表;
而後者更趨向於崇尚個人主義的勇士。
Themistokles與Artemisia之間維繫著一種英雄相惜的微妙關係。
不過相比之下,他又缺乏對方敢愛敢恨的鮮明個性。
最終,Themistokles淪爲一個被弱化的英雄。

每一個時代都需要英雄。
在關鍵時刻,人民總需要英雄來滿足自己的願望。
當一位英雄隕落,便會有另一位英雄誕生。

Tuesday 4 March 2014

Cloudy with a Chance of Meatballs 2


It's enough to make a grown man cry. But not this man! Get back in there, tear!

整體而言,它確實是一部充滿創意、童趣以及歡樂的動畫片。
從沒想過“天降美食”的故事,原來可以這樣繼續下去,所以讓人覺得驚喜。

承接上一集的故事與風格,動畫仍然擁有生動的情節和滑稽的對白。
像是“男兒有淚不輕彈”這樣一句老俗語,配上黑人警官臉上的認真表情,令人看得捧腹大笑。
動畫片裏出現的所有“Foodimals”,無論造型或名字,都是極具創意的有趣想法。
譬如Cheespider、Shrimpanzee、Hippotatomus、Mosquitoast、Subwhale等等,
這些食物怪獸長得既古怪又可愛,數量龐大得令人目不暇給。
也正因為包含的元素太多,以致分散了注意力,
無法好好去留意所有的Foodimals,也模糊了故事所要帶出的一些訊息。

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過分盲目地追崇偶像,將會失去原來的自己。
而那些刺耳的忠言逆耳,往往才是最真心真意的關懷。

Saturday 1 March 2014

Frozen


Born of cold and winder air and mountain rain combining.
This icy force both foul and fair.
Has a frozen heart worth mining.
Cut through the heart, cold and clear.
Strike for love and strike for fear.
There's beauty and there's danger here.
Split the ice apart. Beware the frozen heart.

在安徒生童話的原著中,“冰雪女王”出現的篇幅並不多。
她的形象就和白雪公主的繼母或是美人魚的女巫一樣,充滿著邪惡。
經過重新編攥以後,她不再邪惡,而是一位擁有魔法卻具有悲劇色彩的童話人物。

故事的前段,仍舊是典型的迪士尼童話模式。
一切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城堡、詛咒、歌舞片、王子與公主,以及一見鍾情的戲碼。
故事的後段,迪士尼出乎意料地反道其行,自行打破了童話故事的既定框架。
童話中永遠等待被救援的公主,最終成爲了拯救者;
童話中的白馬王子原來是不懷好意的奪權者;
男主角的拯救之吻並非緊要關頭的解藥;
王子與公主的愛情,最終也被手足情深所取代。

An Act of true love will thaw a frozen heart.

迪士尼動畫王國在經典故事與創新元素之間找到了平衡點,
童話故事過度被保護的公主,在經歷過時間磨練以後,終于蛻變成獨立自主的新女性典範。

Saturday 22 February 2014

Saving Mr. Banks


“George Banks and all he stands for will be saved.
Maybe not in life, but in imagination. Because that’s what we storytellers do.
We restore order with imagination. We instill hope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喜歡這類型的作品。
改編自真人真事,不刻意賣弄溫情,也沒有“迪士尼賣瓜——自賣自誇”,
純粹只以最真摯的情感打動人心。

整個故事就圍繞在P.L. Travers這個人物角色。
這樣的格局表面上看起來很小,實際上卻是宏觀的視野。
“Saving Mr. Bank”其實是一種隱喻或借喻。
您可以將它解讀為Walt Disney拯救了Mr Travers和Mrs Travers;亦或是Mrs Travers拯救了自己。
透過那些穿插的回憶片段,您完全能理解Mrs Travers的囂張、刻薄以及所有負面的態度,
接著跟著她一起掙扎、一起釋然、一起微笑。
因爲這個經歷或遭遇很貼近現實生活中的你我,因此更容易引起共鳴。

過去束縛現在。現在造就未來。
與其像Mrs. Traver一樣執著於過往的一切,悲觀地將錯誤都推到別人身上,
倒不如像Ralph一樣珍惜現在的每一刻,又或是學習Walt Disney一樣放開心懷,
用愉快的態度迎接未來,並將快樂散播到每個人的心中。

現實可以編造了虛擬,而虛構亦可以創造真實。兩者是相互影響的因素。
無奈的現實,可以透過無窮無盡的想象力來改寫結局,
然後讓故事獲得圓滿,為灰色的生活注入絢麗的生命。

每個人都會擁有屬于自己的故事。
地球不會為了誰而停止轉動,天氣也不會為了誰而放晴或下雨。
惟有使用正確的態度生活,才能活得有意義。

Monday 17 February 2014

12 Years A Slave


I don't want to survive. I want to live

美國蓄奴制度並非一個陌生的歷史課題。
因此,電影無需花費時間去勾畫屬於那個大時代的背景輪廓。
故事只以Solomon Northup個人的視角作爲主軸,描繪他忍辱偷生的所有遭遇與經歷。

有別於好萊塢式敘事手法,Steve McQueen以另一個角度去詮釋另一個黑奴的故事。
不含批判性質,冷靜地反映現實。
壓抑的氣氛與紀實的風格,削弱了一點蕩氣迴腸的震撼或是讓心靈顫抖的共鳴。

相信有看過電影的人,都會對裡面的一段長鏡頭印象深刻:
一條繩索緊緊套在脖子,命若懸絲的Solomon必須持續踮起腳尖以讓自己喘氣。
在漫長的時間裡,竟然沒有任何人前來援救。
人可以在奴隸制度中被隨意販賣,而人性亦變得冷漠無情。
為了解救被囚禁的自由平等,他們必須付出所有代價。生活中的一切全是無奈和辛酸。

“凡是不给别人自由的人,他们自己就不应该得到自由,
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统治下,他们也是不能够长远地保持住自由的。”
自由是基本的人權,是人權的靈魂。沒有人能任意剝削他人的自由。

Friday 14 February 2014

大鬧天宮


購票入場,是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舉動。看鬧劇,就是要保持著絕望的態度,才能苦中作樂。也正因為如此的樂觀,才發現電影還是有一、兩個可取之處。一、觀音的台詞是眾角色中最有內涵的;二、這隻猴子口齒不伶俐,確實比較像猴子;三、透過唐三藏獻聲講述旁白。

原以為這是顛覆傳統之作,其實不然。說是創新,卻又毫無創意之元素。故事走向基本上還是按照我們所熟悉的《西遊記》發展,感覺就像將叉燒包換成鴨肉包。

故事中的仙境成了最虛幻的佈景,感覺就是畫得不夠真實的山水畫,造型有趣的天庭宮殿、人間妖精、如來佛祖、大金剛與大黑牛對戰等好萊塢級電腦特技皆富有漫畫色彩。讓人妨如回到80-90年代的Power Ranger或是蒙面超人。結果,《大鬧天宮》就只是空有特技而內涵貧乏的“鉅作”。

Saturday 8 February 2014

一路有你


還是頭一次在新年期間,到電影院觀賞賀歲電影。
有線電視台排山倒海的廣告並非主因。
鑑於那麼一點點的愛國精神,看看鏡頭如何將金馬倫的美麗呈現在我們眼前,才是主要的因由。
在首映禮活動上,也有幸看見男女主角”高人一等“的真實模樣。

電影並沒有太刻意去兜售馬來西亞的景色。
映入眼簾的都是最道地、最傳統、最自然的畫面。
看到的都是市郊外的鄉村景色:菜園、新村木屋、高腳屋、kampung屋……。
故事裡的小人物們,利用你我最熟悉及最常用的rojak華文、英文、福建、客家、馬來文等語言,
拼湊出一個真正屬於馬來西亞的獨特文化與特色。

依循傳統,未必是一種迂腐的表現。
社會的和諧不應該只是流於形式,或是成為政治的口號。
文化不單要維護保留,更要持續推動。

Tuesday 4 February 2014

Lone Survivor


Whatever you do, just find an excuse to win.
Never out of the fight.

電影根據Marcus Luttrell的回憶錄改編而成,記載了“Operation Red Wings”執行失敗的前後經過。因取材自真實史料,片中所有角色仍保留原來的名字;片尾的照片、片頭挂在床頭的照片以及即時通訊軟體上使用的頭照,都使用了當事人原來的照片。甚至連Marcus Luttrell本人也參與客串演出。

海豹特戰部隊與塔利班部隊在山林中展開的槍戰場面,逼真且充滿熱血,讓人看得過癮。
他們在槍彈雨林中不畏懼地誓死奮戰,直至戰死沙場的畫面很煽情。
大英雄主義在某些時候依然能夠觸動人心。
在殘酷的戰爭裡,人性善良的一面往往會被發掘出來。

“The rules of engagement says we cannot touch them.”
“You can die for your country, I'm gonna live for mine”?
當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該支持Marcus Luttrell的立場還是Axe的立場?
道德與生存兩者之間該如何抉擇?

其實,這個世界上祇有好人與壞人。
偏見與歧視,是人與人之間隔著的一道圍牆,也是衝突的根源。
假若我們能坦然地向其他人伸出援手,
不顧慮種族、地位、文化,或許便能讓社會走向和諧。

Saturday 1 February 2014

All Is Lost


一片海,一艘船,一隻救生艇,一個老人;
這就是電影的全部,一部名副其實的獨角戲。
某一幕鏡頭裏出現了一隻落單的水母,與漂泊在海中央的救生艇,型成一種同病相憐的真實寫照。

13th of July, 4:50 pm. I'm sorry... I know that means little at this point, but I am. I tried, I think you would all agree that I tried. To be true, to be strong, to be kind, to love, to be right. But I wasn't. And I know you knew this. In each of your ways. And I am sorry. All is lost here... except for soul and body... that is, what's left of them... and a half-day's ration. It's inexcusable really, I know that now. How it could have taken this long to admit that I'm not sure... but it did. I fought 'til the end, I'm not sure what this worth, but know that I did. I have always hoped for more for you all... I will miss you. I'm sorry.

若排除掉那幾句求救聲,以上此片唯一的對白。這似是老人的自言自語,也是老人裝入瓶子的遺言信的内容。由始至終,劇本從未交待過老人的名字、過去、起航的緣由、或是旅程的目的地。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只看見老人一次又一次地解救自己。最終那隻伸出的援手,是虛幻亦或是真實,是生亦或是死,可依據每個人不同的想法和解讀,去詮釋這個故事的結局。

迷失在汪洋大海,人類顯得彷徨無助;面對著驚濤駭浪,我們只能束手無策;
孤寂地沉浸在無盡的漂泊,時間愈久愈是渴望靠岸。
盡管如此,當一切盡失,我們還有抵禦狂風暴雨的身軀與征服艱難的靈魂。
人生就是一次航行。旅途中必然遇見強風襲來,但每一陣風都會加快您的航速。
只要能穩住船舵,即使是暴風雨,也不會使你偏離航向。

Wednesday 22 January 2014

Inside Llewyn Davis


Inside Llewyn Davis

If it was never new, and it never gets old, then it's a folk song.

當大多數人都選擇敘述一位成功者的故事時,
Coen兄弟卻背道而驰,偏偏選擇了一個失敗者的故事。
他們用鏡頭捕捉詩意的畫面,並將音樂完整地融入故事之中,賦予電影懷舊的色調與韻味。
在芸芸眾生的大製作行列中,這部電影反而出奇制勝,而顯得與眾不同。

電影的靈感源自一個真實的故事。
Llewyn Davis的角色原型為Dave Van Ronk。
主人翁的個性沉默、狂躁、固執,是典型不受人歡迎的社會邊緣人物。
他是流氓,同時也是個音樂家。
爲了逐夢,也爲了那份堅持,他踏上了崎嶇的音樂旅程,也展開了漂泊的人生。
在寒冷的冬天裡,他被拒於門外、遭人白目、自尊被踐踏;一路下來,盡是潦倒失意。
原本想要放棄,上天卻像開玩笑地玩弄了他。
跌跌撞撞了好幾回,他最終還是返回原點,
在最初表演的舞臺上,對著寥若晨星的聽衆,彈唱冷門的鄉村歌謠。

電影中那隻搶眼的小花貓和Llewyn Davis,其實是相互對應的角色
——同樣迷失過、受傷過、被遺棄過。
擋風鏡外紛飛的雪花,遮擋了前往的道路,一切都是迷茫。
固然不是討人喜歡的角色,但他的遭遇會讓人感同身受。
因為這樣一個故事,更貼近生活,更容易產生共鳴。

存在這個充滿病態的社會裏,堅持理想的人,往往會成爲他人眼中的愚者。
其實只要一個簡單的讚美,一句溫馨的鼓勵,一個熱忱的支持,
就足以鼓舞人心,給予對方堅強的力量。


P/S: 電影裏有許多好聽&耐聽的歌曲,值得細細回味

Sunday 19 January 2014

American Hustle


電影故事取材自美國70年代真實發生過的“Abscam”行動,
片頭僅扼要地標註著“Some of this actually happened”幾個字,充滿David O. Russell風格的黑色幽默喜劇。

電影的故事本身有點複雜,加上剪輯淩亂、對白冗多,所以思緒紊亂,一開始會很難融入劇情。縱然騙局設計得不夠完美,但重看第二遍,您便會發現其它好看之處。其實同類型的電影題材俯拾即是,導演還是找到了不同的定位,使用自己的敘事手法去詮釋故事。那便是削弱故事本身,凸顯各角色的戲劇效果。在説故事的同時,也不忘借機嗤鄙現實。

Christian Bale的表現確實很出色,而Jennifer Lawrence的角色亦十分搶鏡。
鏡頭不多的小角色如Paco Hernandez及Stoddard Thorsen也十分鮮明。
Thorsen那個永遠說不完的冰釣故事,將隨著電影落幕而永遠成爲了懸念。

"I want to show you something. This Rembrandt here, people com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see this."
"He's good, yeah."
"It's a fake."
"What are you talking about? That's impossible."
"People believe what they want to believe because the guy who made this was so good that it's real to everybody.
Now who's the master, the painter or the forger?"

這個世界充斥著謊言。
不完美的人總會用不同的方法,如香水、假髮、衣著、身份,不斷地掩飾弱點或是喬裝自己,
努力成爲別人眼中的自己,永遠活在別人的幻想中,終究失去了自我。
爲了生存,他們也會使用各種手段去欺騙他人,又或是相互矇騙,各自從對方的手中獲益。
然而,生活的本質不只是黑與白。在這兩者之間,還有遼闊的灰色地帶。
人們只願意相信他們所相信的一切。這相信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讓希望存在於信念之中。
只要您堅信,便能改變他人的想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P/S: 《American Hustle》配樂選用了許多老歌。那些逐漸被遺忘的昔日經典好歌又再度被傳唱。像是《Live And Let Die》、《How Can You Mend A Broken Heart》、《Goodbye Yellow Brick Road》都是百聽不厭的好歌

Thursday 16 January 2014

Captain Phillips


Everything will be okay. Everything will be okay.

電影場景基本祇有兩個:一個是貨運船,另一個是救生艇。
同樣是在局限的空間裏所發生的突發危機事件,無論是發生在天空的《United 93》,或是發生在海上的《Captain Phillips》,導演都有善地利用僅限的資源,簡潔有力地敘説一個完整的故事,節奏也掌控得宜。
些微搖晃的鏡頭,非但無礙觀賞情緒,反而因爲故事發生在船上而顯得合理。
同時,更增添了真實的臨場感,隱隱地製造出坐立不安的緊綳感。

電影後段幾乎是Tom Hanks卯足全力發揮能力的時刻。固然意圖明顯,但Tom Hanks從故裝鎮定到崩潰無助的逼真演繹,加劇了情緒的感染力,也大大地增加了電影的可看性。影帝級的演技毋庸置疑。

在這個挾持人質的事件中,編劇並沒有將索馬里海盜描寫成殘暴或貪婪的恐怖分子,而是盡量保持客觀地勾勒他們人生的無奈。海盜冒著生命的危險去打劫貨船,以換取未來三餐的溫飽。Muse曾有一個美國夢,然而,最終他卻只是以囚犯的身份踏入美國國土。他的遭遇不禁讓人唏噓。

假如說《Gravity》是大自然的災難,那《Captain Phillips》就是人爲災害。
只要有人的地方,衝突就會存在。而語言、文化與種族的隔閡,往往會加劇衝突的產生。
或許我們沒法選擇自己的膚色或種族,但我們有權利選擇該走哪一條路。
倘若人人都應該心存善念,懂得體諒,紛爭便會消失。

Friday 10 January 2014

Rush


這是關於兩個賽車手James Hunt以及Niki Lauda的真實故事。
劇本以相互穿插的方式,客觀地闡述了這兩位車手半生的傳奇事跡。

故事前半段的節奏快而急,感覺就像坐上了跑車,一直跟不上步伐。
但中段以後便開始漸入佳境。
導演利用運鏡技巧,將賽車的疾速、壓迫、刺激與熱情,感染人心。
而跑車引擎聲與激奮的配樂合奏、齊鳴,更是激發腎上腺素。

賽車手風光的背後,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辛酸。
他們總是與速度競賽;所參與的每一場比賽,都是賣命的演出,永遠在生死邊緣掙扎。

A wise man can learn more from his enemies than a fool from his friends.


成功者的成就,除了建立在天賦與堅持以外,旗鼓相當的對手同樣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
可敬的敵人其實是力量的來源。自傲是一塊絆腳石,唯有從對方身上學習優點,並彌補自己的不足,才能成爲強者。

Sunday 5 January 2014

Gravity


觀賞《Gravity》是一種視覺上的饗宴。它讓大多數從來沒有看過宇宙的人,有機會“目睹”最接近我們腦海中所幻想出的星河,透過鏡頭的切換轉換敘事的主題,宛如身歷其境般跟著太空人懸浮在一望無際的宇宙之中。失去重心的飄浮、360度旋轉的昏眩、失去方向的恐懼、缺氧的窒息感,竟然如此真實和震撼。

觀賞《Gravity》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啓發。預告片讓人不禁好奇,故事本身是否還有繼續發展下去的空間?事實上,導演在電影裏具體地證明了的敘事能力與實力。《Gravity》融合了太空災難及心理驚悚的元素,轉折的過程都毫無冷場,節奏緊湊且充滿張力。隔著一層厚重的太空服,宇宙的謐靜和内心的焦慮形成極大的對比。在特寫鏡頭的捕捉下,人物的表情一覽無遺,也讓人深刻地體會到在浩瀚無垠的宇宙求生,每一刻都必須分秒必爭。曾經最喜歡的謐靜,卻成爲了最恐懼的死寂;演員層次分明地演繹出生存者在每一個階段的情緒和心理狀態——從失望到希望、絕望後重獲希望,最終在險境中重生。

從小,科學家就告訴我們:所有行星都圍繞著其所在銀河系的恆星運轉。
科學將過去的未知假定成現在的事實,為人類文明定義出一個井然有序的世界。
然而,科學家無法以他們所觀察到的定律完整地解釋人類的知覺。

人之所以生存,是因為他擁有活著的信念。
在挫折中學習成長,在逆境中學會堅強,
在絕處中幸逢生,在厄運中創造奇跡。
Sit back, enjoy the ride, you gotta plant both your feet on the ground and start living life.
原來,能夠站立在地球的這一片土地上,深吸一口氣,是一件那麽幸福的事。

Friday 3 January 2014

L'inconnu du lac / Stranger by the Lake


它不僅僅是一部同志電影,也是一部心理驚悚電影。敏感的同性戀課題及尺度大開的裸露鏡頭,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無疑是2013年的話題之作。這樣一個不尋常的題材,必定會有人接納,同時亦會有人排斥。

電影由始至終就祇有一個場景,既是湖畔或是湖邊叢林,單調但不乏味。光與音配合運用得非常協調。導演選擇了自然形態下的光線分佈,讓畫面更接近野性的紀實風格。零配樂反而更容易引起焦慮不安的情緒。風聲呼嘯、水聲汩汩、飛禽啁啾,成爲了片中最自然的音效。一氣呵成的長鏡頭,強化了寫實的視覺風格。

電影中的湖畔,其實是一個極封閉的環境。就如現實中的風月場所或是賭場,風流的嫖客、吸毒的道友、嗜賭的賭客總是流連忘返,從未察覺自己身處在一片危險境地。只要癮來了,就會若無其事地回到“湖畔”。

愛與性能分開嗎?這應該是電影主要要探討的課題。一心渴望被愛的Franck,爲了愛人而選擇隱瞞真相,卻無法從Michel身上感受愛。身邊最親密的人原來只是路過的陌生人。最終,他被遺棄在漆黑的叢林裏,心靈依然徘徊在孤獨的邊緣。
性是一種本能的慾望;愛則是一種精神,是心靈成長的原動力。
只依賴性的一段關係始終是孤獨的;唯有真愛才能讓彼此的關係繼續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