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21 August 2017

The Shack


Pan has a way of clipping our wings and keeping us from being able to fly, and if left unresolved you can almost forget that you were ever created to fly in the first place......When you focus on pain, you lose sight of me.

原著小說《The Shack》是2008年全美最暢銷的小說,僅靠讀者的口碑相傳,即達到銷量超過600萬本,長鋸《紐約時報》文學類暢銷書排行榜冠軍50週。作者William Paul Young雖然一直都有寫作的習慣,可是一直到太太勸說他為6個孩子寫下自己對上帝的看法後,他才決定寫下這一部小說。《The Shack》最初遭到26家出版社拒絕,於是他在好友的協助下,一起成立了一家出版社來出版此書,憑靠著口耳相傳使得銷量持續上揚,並翻譯成50種語言全球銷售。

《The Shack》的故事講述Mack在暑假結束以前,帶著三個孩子到山上露營。在假期快要結束的那一天,為了拯救帆船掉入湖中的大兒子和二女兒,他奮不顧身地放下手邊的工作跳入湖中。當他折返回到岸上時,卻赫然發現原本坐在營地旁邊的小女兒已不知所蹤。在經過地毯式搜索之後,警察在山間一棟小木屋裡發現了小女兒在失蹤那天的紅色洋裝染上了血跡⋯⋯這個故事是以懸疑驚悚的佈局展開,可是當您緩緩地往下一頁翻開時,就會漸漸發現故事背後的中心思想。

曾經好幾度想要放棄閱讀這本書,甚至還以自己的角度對它進行了審判,是強迫症作祟令自己繼續完成了閱讀,放下了成見以後,才驚覺這本書的好看。失蹤案只是這本書的幌子。讀者從來無法得知誰是連環兇手,也不知道所有事情的真相,因為《The Shack》想要帶給讀者的訊息遠遠超過了這些瑣碎的事情,為讀者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九年之後,改編自小說的同名電影《The Shack》上映,反而會勾起人的好奇心。事實上,《The Shack》很忠於原著,在弱化了懸疑的情節之餘,反而加重了心靈療癒的這一塊。

具有神學濃厚色彩的《The Shack》因為顛覆了傳統信仰的觀念:上帝以黑人婦女的形象現身於平凡人眼前,而耶穌和聖靈分別以木匠及亞裔女子的形象同時出現在上帝左右。他們就像在我們身邊一直眷顧著我們,問題的關鍵取決於您相不相信他們的存在。從狹義的角度來說,上帝、耶穌和聖靈是信徒中的神明,在這個故事中卻成為一種信仰的精神代表。當這些象徵性的信仰變成了具體而真實的個體,相信沒有人會在第一時間敢相信這是事實,故三位一體的神花了很長的時間去證明自己的存在。

You love each person differently because of who they are and the uniqueness that they draw out of you. And the more you know another, the richer the colors of that relationship. 

當人與人之間產生了信任,他們之間就會建立起一座可以溝通的橋樑。因此,上帝便開始對Mack進行心靈治療。要治療跟不治之症一樣的心疾就必須根治,因此「小屋」這個曾經的兇案現場便成為了心靈之旅的起步點。在三神一位的協助下,這間早已成為陰影的小屋,反而變成一間充滿溫暖、氣氛和諧的家,一個看似天堂的地方。在Mack選擇相信三神一位的存在時,耶穌引導他走進一個山洞裡,「智慧」在那裏等待他的到來,接著便開始了一些盤問。

Most emotions are responses to perception-what you think is true about a given situation. If your perception is false, then your emotional response to it will be false too. So check your perceptions, and beyond that check the truthfulness of your paradigms-what you believe. Just because you believe something firmly doesn't make it true. Be willing to reexamine what you believe.

Mack與「智慧」之間的對話可以說是全片最精彩的劇情。「智慧」要他坐在公正的椅子上對上帝進行審判,對善與惡作出判決,對人類的自私行為作辯解,並一針見血地挖出他的傷疤。跟上帝的方式不同,「智慧」非但沒有循循善誘,「審判」更是顯得咄咄逼人,卻是當頭捧喝敲醒了他。人類總是自以為是地認為自己是對的,當雙方都堅持自己的立場時,誤解便會引致衝突和紛爭。人們總是在遭遇到苦難的時候,就不由自主地批判上帝,把人世間的禍害、戰爭、罪惡等責任都歸咎於上帝。

這樣的行為是否還是我們口中所說的公平?難道我們只會怨天尤人,不付出任何努力就渴望他人的救贖?真正的公平應該是走出自己的成見,嘗試以他人的視角去分析整件事,接著才理性地作出回應。Mack在痛苦的抉擇中總算領悟了一切。然而,上帝給予他最大的考驗是寬恕敵人、放下仇恨。仇恨是一種對自己內心的折磨,長久之後會矇蔽自己的雙眼,把自己永久的孤立在光明無法接觸的陰霾之中。這很艱難,就如化身成父親的上帝所說的,可是唯有學習原諒,才可以從綑綁中釋放自己,也才能從深淵中找到曙光救贖自己。

凡人常責怪上天為何讓自己遭受苦難,卻忘了讓自己身陷囹圄的其實是自己。無論是眷戀過去還是害怕回憶過去,學會放下都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決定,也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必修課。當人們懂得活在當下,既可珍惜過去,也可好好把握現在,讓自己面對現實的未來。根據作者,故事中的「The Shack」是我們隱藏秘密以及痛苦的地方,愈是盲目逃避愈是容易迷失。黑影的另一邊就是光明。在被掩蓋的虛假外表崩塌之前,我們需要回到那裡尋找痛苦的根源,這樣才能找到方法癒合傷口,讓自己重新站立起來。在生活的低潮之中,信仰可以為我們帶來期盼和幫助,讓我們一起度過難關。

Don't forget that in the midst of all your pain and heartache, you are surrounded by beauty, the wonder of creation, art, your music and culture, the sounds of laughter and love, of whispered hopes and celebrations, of new life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conciliation and forgiveness.

Sunday 13 August 2017

Zemletryasenie / The Earthquake / 亞美尼亞大地震



To be alone is a disaster. And we are together.

《Earthquake (亞美尼亞大地震)》由曾經執導過《The Guardians (守護者聯盟)》及其他科幻動作片的亞美尼亞導演Sarik Andreasyan操刀。年僅30出頭的他目前是俄羅斯電影票房排名前三高的導演,還曾與加拿大電影公司合作拍過電影。這一次,擅長特效和場面調度的導演不打英雄牌,改以改編自真實事件的災難片上場。亞美尼亞和俄羅斯合資拍攝《Earthquake》,代表亞美尼亞角逐2017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獎項,可是最終卻被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以不符合選送標準而取消資格。

1988年12月底,亞美尼亞共和國剛和亞塞拜然的戰爭剛剛敲響。同年12月7日,在當地時間11時41分,境內又發生了6.9級的大地震。這場地震釋放的能量相等於1945年廣島原子彈的十倍,把兩座城市列寧納坎和斯皮塔克化為廢墟,造成經濟損失約100億盧布。全市有超過80%的建築物被摧毀,80多個村莊從地表上從此消失,死亡人數多達100,000人,受災人數高達100萬人。這場戰爭是蘇聯歷史上最大規模接受國際援助的一次災難事件。在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亞美尼亞隨後正式獨立。

相對而言,亞美尼亞的《Earthquake》在劇情編排上沒有好萊塢式災難片的慣有格式,選取一個角色或一個家庭作為這個故事的重心,反而是選擇了簡單地勾勒出幾位主要人物。這場毀滅性的大地震在片中只發生了6分鐘左右,就像發生於現實中的天災可以在一瞬間摧毀眼前所熟悉的一切。天崩地裂之後的世界會變成怎樣?這是故事著重描繪的重點,將劇情切分成災後的四日,接著再平實地敘述出人們在受到嚴重創傷以後的生活。片中的畫面幾乎都是儘量還原了真實的歷史場景,包括躺在瓦礫殘骸之中的屍體和穿梭在人群中的蘇聯大兵。

雖然導演試圖利用來自不同階層的角色的各個角度,以多線敘述的方式去敘述一場世紀大災難,可惜無法掌握好結構的緊密性,以致故事變得有點鬆散,偶爾還會脫序。過於單薄的角色背景無法讓人在短時間內熟悉這些人物在災前的內心世界,因而不會對他們在災後的經歷產生太大的期待。或許這就是現實。人們往往在經歷過大劫難以後,才開始學會珍惜家人和自己的生命。值得關注的是,在毀天滅地的地震停止之後,有些人會自發性地加入救援行動——不管是倖存者還是來自其他城市,甚至來自外國的救援人員,都參與了救援的工作,將發自內心的關懷付諸於行動。

人禍通常是人為疏忽而造成的傷害和損失。火山爆發、洪水泛濫、旱災、海嘯、地震⋯⋯這些天災卻往往是凡人所無法避免的災害。即使人類不斷地研發出高科技產品,可是我們始終不能跳脫自然的規律,包括自然的災害和死亡;甚至還有人對天災詮釋成天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在毫無預警下就爆發的大自然面前,人類顯得尤其渺小。好在上天在創造人類的時候,賦予了我們思考力和意志力。因此,我們才會對大自然心存敬畏,隨時傾聽大自然對我們的忠告,即時作出反省和思考。因此,我們才會在危急關頭本能地逃生,從心底迸發出對生命延續的渴望。即使房屋全部倒塌了,人類頑強的意志力還是使我們站了起來,就像火車站的大鐘一樣繼續跟著生命走動。


P.S. 電影的配樂很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