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2 May 2016

X-Men: Apocalypse


I've been called many things over many lifetimes: Ra, Krishna, Yahweh. I was there to spark and fan the flame of man's awakening, to spin the wheel of civilization......Everything they've built will fall! And from the ashes of their world, we'll build a better one!

1975年,出自 Len Wein之手的首期《Giant-Size X-Men》,是《X-Men》系列漫畫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啓。他爲「X-Men」加入了更豐富的人物角色,就像Storm、Thunderbird、Nightcrawler以及由他所創作的Wolverine。這一次的重啓,在意義上奠定了「X-Men」的江湖地位和漫畫風格。

於2000年推出的電影版《X-Men》,可謂是帶起超級英雄電影的先驅,引伸出更多的超級英雄電影相繼誕生,掀起超級英雄的「新黃金時代」,在電影業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程度來説,「X-Men」電影的成功歸功於導演Bryan Singer。他所指導的《X-Men》和《X2》具有寫實風格和黑暗色彩,爲電影注入更多對於精神層面的探討,如歧視、接納、寬容、包容等等。至此,Bryan Singer的名字幾乎成爲《X-Men》電影的專屬標簽。

伴隨前作在票房上的成功,重啓版的「X-Men」前傳三部曲總算來到了尾聲。當上映的日子越靠近,這部號稱最完美的前傳三部曲終章也越發讓人期待。雖然Wolverine在《X-Men: Days of Future Past》中穿越時空、改變了歷史,《X-Men: Apocalypse》的劇情卻依然跟前傳保留了一定的關聯性,尤其是前傳首部曲的《X-Men: First Class》,時間點則是設定在《X-Men: Days of Future Past》的十年以後。

集神話、科幻、英雄主義等多重元素的史詩片《X-Men: Apocalypse》,在劇情上會呈現出一種看起來很制式化的編排,細心地把出現在各部前傳中的最初設定串聯起來,有意地修補了「X-Men」在劇情上的漏洞以及不合理的邏輯,同時還促使「X-Men」的宇宙觀和故事展現出更全面的完整性。在「X-Men」故事中占據重要位置的人物角色,藉此以全新的姿態重現出現在熒幕上。整合過去所有5部前作故事的《X-Men: Apocalypse》,將可能成爲「X-Men」再次重啓的重要篇章。

Bryan Singer在《X-Men: Apocalypse》里依舊發揮了不俗的敘事功力,讓各個不同個性和能力的角色、惡勢力的崛起及新角色的加入、各個角色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等等複雜的故事綫,都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内處理得條理分明,實在不簡單。

在上集中扮演穿針引綫之角色的Wolverine,成了這集最讓人驚喜的串場人物,爲下一部電影做出了鋪陳。從沉睡中蘇醒的世界第一變種人Apocalypse,帶著氣勢凜然的霸氣在萬衆矚目之下登場。故事的靈重心人物角色,也從主從和平共處的Professor X轉移到反英雄主義的Magneto身上。這一次,劇本加强刻畫了Magneto的内心世界,讓Michael Fassbender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特別是他在與妻女永久訣別後的内心轉折,充分地表現出角色的情緒張力。猶如革命者般勇敢做回自己、解放或拯救同族的Mystique,則被加强了濃重的英雄主義情節。爲電影注入一點輕鬆、喜劇氣氛的Quicksilver雖然依舊討喜,但此次的「爆炸片段」有複製上集的「厨房片段」之嫌,失去了創意和驚喜。

作爲三部曲最終章,《X-Men: Apocalypse》橫跨的時間軸更大,電影的格局和世界觀也無疑更大。故事甫開場便爲觀衆展現了一個既鋪天蓋地又驚艷豪華的排場。在大量的特效輔助下,Apocalypse統治的古埃時代真實而立體地呈現在眼前,仿如源自虛擬世界的變種人確實曾經存在於人類四大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的古埃及。世界首個變種人Apocalypse在金光閃閃的金字塔外,被迷信的信仰者們崇拜作神。而這位總是帶著四騎士出現在世界末日之時的神,卻在相隔了幾千以後被迷信的後代喚醒,導致了更多的戰爭,甚至是摧毀性的末世浩劫。

超級大反派Apocalypse在故事中擁有極重的分量。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視角來看,作爲信眾的神,Apocalypse持有的理念和X-Men們完全是背道而馳。表面上,是兩個世代的力量抗衡。然而,造成浩劫的真正原因是迷信和文明的對峙。迷信會促使信仰危機,導致人們缺乏辨別事物本質的能力,以至於人們喪失理性和正確的思維。就連眷戀强權的Apocalypse也過度相信自己的能力,爲了滿足更大的私欲而忽略了X-Men合起來的力量,把自己引上了滅亡之路。

就如Professor X所堅信的理念,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絲善念。這個善念在緊要關頭之時,喚醒了Magneto和Storm藏在心中的人性,進一步證實了善念的存在。衹要人性依在,人類與變種人之間的和平共存就能實踐。當人們捨棄怨恨、歧視、羨妒、憤恨以及所有無謂的紛爭,懂得相互包容、體諒、信任,對任何事物持有希望和信心,我們就能夠打造一個真正而美好的世界。

“Well, at least we can all agree, the third one is always the worst.” 顯然的,Bryan Singer透過電影中的對白調侃了自己所創造的「X-Men」前傳三部曲。就個人來説,《X-Men: Apocalypse》或許并非最完美的續集,卻是在各方面都達到一定水準的優秀之作。



Monday 16 May 2016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zombie in possession of brains must be in want of more brains.

Jane Austen共有6部經典文學著作。它們的共同特色是以女性和婚姻作為小說主題,並且以寫實手法塑造人物個性,為後世帶來深遠影響。在她所創作的著作中,最受歡迎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數處女作《Pride and Prejudice》。出版於1813年的《Pride and Prejudice》,在經歷過兩個世紀以後,始終歷久不衰,亦為人所津津樂道。它一度被翻拍成電影,甚至還被改編成話題小說《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

身兼多職的Seth Grahame-Smith,是電影、電視的編劇和製作人、作家及部落客。他的首部作品就是以經典小說《Pride and Prejudice》為藍本的《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這部看似惡搞文學的小說,其所帶起的新舊元素混搭文化,意外地造成熱門話題。小說出版後短短數天之內,即刻登上了英國亞馬遜網站的書榜榜首,銷售量達百萬冊以上,成為另一部長居各大排行榜的暢銷書。

忠實於原著的《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幾乎沿用了經典故事的架構和脈絡。故事的劇情依然是設定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主干故事線仍舊由Bannet一家展開。與此同時,原著小說中的各個角色和角色性格統統都保存了下來。作者更模仿了原著的語言風格和口吻,讓經典的對白再次喚醒書迷的記憶。唯一不同的是,新穎的潮流元素為故事注入了而然一新的感覺,卻毫無不倫不類的排斥心態。

儘管電影版的《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稍微有些沉悶,卻不乏一些來自書中的創意和無限想象力。它按照原作的惡搞精神,依樣畫葫蘆地將原作小說的創意想法具體化。Bennet夫婦的5個女兒們,由窈窕淑女搖身一變成為耍槍舞劍的女中豪傑。雖然角色形象大大不同,但骨子裡的性格還是不變的。如長女依然溫柔體貼、美麗善良;次女聰敏脫穎、自信又獨立;老氣橫秋的三女喜歡說書講理;四姐天真幼稚;么女則外向、任性、好動。

來自美國的知名作家Katie Roiphe曾提及,Jane Austen具有雙面性的敘事能力,因此在她的作品可以同時使用正向和反向閲讀,在文字之中蘊藏著一個可以被擴大的潛在空間。這個潛在空間允許Seth Grahame-Smith將「Zombies」的元素加入故事之中,使得原著與改編作品之間產生互補作用。前者是一切的基礎,并爲「Zombies」題材增添了文學味兒;後者則豐富了主要角色的性格,爲原著創造出其他的可能性,以黑色喜劇的題材去吸引年輕讀者,去重新認識和回味當代的經典文學。

「Zombies」在故事中早已退居爲次要角色,它衹是這個改編故事的一個引子。當「Pride and Prejudice」進入「Zombies時代」以後,隱藏在字句間的新女性主義思想隨即變得分外明顯和清晰,與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文化和家庭體制形成一個對比。忠於自己的Elizabeth Bennet,對許多事情都持有己見而不趨於世俗觀念,是從小説中走出來的女權運動(Feminism)的一個典範。

Monday 9 May 2016

10 Cloverfield Lane


People are strange creatures. You can't always convince them that safety is in their best interest.

Crazy is building your ark after the flood has already come.

Clover Field原先是位於美國加州的Santa Monica Airport (SMO)的舊稱,以紀念在一戰中戰死的Greayer Clover,於1927年6月15日正式易名。J.J. Abrams旗下的電影製作公司Bad Robot,其辦公室就設立在Santa Monica Boulevard大道旁。J.J. Abrams直接借用了「Cloverfield」作為電影的開發代號(code name),間接將「Cloverfield」創造為Bad Robot出產的科幻驚悚片的代名詞。

《Cloverfield》或許稱不上電影經典之作,又因其過度搖晃的拍攝手法而令部分人產生反感,卻無損它在科幻懸疑片的價值和地位,甚至在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此片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大膽而成功的行銷策略和宣傳手法,再利用網絡掀起網民討論的熱潮,以致電影聲名大噪。雖然《Cloverfield》並非偽紀錄片的鼻祖,卻普遍被認作是將這一形式或題材發揮到極致的代表作。

原以爲8年前的《Cloverfiled》的故事就這樣地完結了。萬萬沒想到《10 Cloverfield Lane》卻創意地採用另一個角色的角度,去窺看災難後的世界。這一次,毫無預警般上映的《10 Cloverfield Lane》沒再採用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卻依舊保留了保密到家的神秘感,與前作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單憑預告片看來,此片的故事脈絡始終讓人摸不著頭腦,強烈的好奇心卻正好是刺激人們不斷探索的本能。在監製J.J. Abrams以及在「Cloverfield效應」的冠名加持下,由《Whiplash》編劇Damien Chazelle首次執導的《10 Cloverfield Lane》確實讓人翹首以待。

《10 Cloverfield Lane》和《Cloverfield》之間或許沒有直接關係,卻存在著無法分切而複雜的聯繫。就如一個作文題目,會在不同的筆下呈現出不一樣的內容和體裁。除了電影名字都使用了「Cloverfield」,兩者同樣以第一視角出發;故事中的「第一人稱」都在零點之中,慢慢找尋線索;在面對未知的危機前,都會拒絕相信眼前的事物;在搞清楚狀況以後,又會展現出頑強地求生意識;更重要的一點是,只聞樓梯響的怪物總是在最後一刻才現身。當異形出現在天際之時——暫且把它當作是同一種異形怪物——發生在不同時間點的兩個故事就這樣連接了起來。

《10 Cloverfield Lane》摒棄了搖晃的偽紀錄片攝影,反而改用了平順穩定的掌鏡方式,並將場景遷移到局限的空間裡,從而加強了戲劇效果、故事的節奏感和緊湊性。影片的開場白沒有任何一句對白,純粹以幾幕鏡頭和懸疑的配樂簡單而清晰地交待了故事和人物的背景,直到翻覆的車子被拋飛至黑暗的草地時,電影名字才以黑底白字的形式出現在螢幕中央。這樣的鋪陳無疑能為影片蒙上一層陰鬱神秘的色彩。假如從第一刻開始,對電影知道的綫索越少,故事所帶來的驚喜就越多。

整部影片在短短的103分鐘裡,故事劇情就爆發了幾個高潮點,如Michelle醒來後的第一次逃生、Michelle搶了鑰匙後的第二次逃生、Howard發狂質問背後的陰謀、Michelle最後一次逃生以及緊隨而來的突發狀況。每一次的高潮都會伴隨著配樂,逐漸加重和加速的音樂節奏,打亂了心跳和脈搏的跳動,營造出驚悚和緊張的氣氛;電影也跟著各個情節轉折由最初的密室電影轉變為心理驚悚片、懸疑推理片,最後轉換成科幻片或是末日電影。每一次的轉變都不會產生突兀感,觀影心情會自然地跟著劇情跌宕起伏。逃出生天以後的結尾處理,某種程度來説是點睛之筆。

當有一天在昏迷中醒來發現自己被拷在地下室,一個自稱是救命恩人的人告訴自己外面的世界已不存在,您會選擇相信或拒絕相信? Howard這個角色無疑在影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對於他的信心或疑心,能直接爲您解釋自己是身處在避難所或餓虎之蹊。在狹窄的空間中,最真實和複雜的人性更容易被洞悉,隱藏在黑暗的另一面也更容易暴露出來。Michelle和Howard之間的關係本來就存在著猜忌和和自私;這驗證了生活上的人際關係中假如不存在信任,兩個人的關係便會鬧得越來越僵硬,甚至會破裂。

在某些時候,您得堅信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情,那麽未來便會有希望。


Tuesday 3 May 2016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


I know we're not perfect, but the safest hands are still our own.

《Captain America》是由Joe Simon及他的拍檔Jack Kirby共同創作的超級英雄漫畫人物。Captain America經常身穿紅、白、藍三色戰鬥服為國效力,因此被視為美國精神的象徵。在Marvel電影世界中,Captain America的故事是由《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s》 拉開序幕。相隔兩年以後,《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讓美國隊長的大英雄主義延續。

作為續集,《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已不再是純粹而獨立的個人英雄故事,而是擴大為更宏觀的超級英雄宇宙。除了Captain America、Iron Man、Black Widow、Hawkeye、Falcon、Winter Soldier、War Machine、Vision、Scarlet Witch等原班人馬以外,這次還加入了Ant Man以及Spider Man,以及全新的角色Black Pantern及Sharin Carter,陣容鼎盛強大,讓人好不期待各個角色之間會產生的火花。

就以此次的陣容來說,它足以媲美《Avengers》系列的強盛。無論在劇本、娛樂性、特效、卡司上都恢復或保證了Marvel電影的高品質,把觀眾對《Avengers: Age of Ultron》的失落感驅散,並填補了內心的空虛感。《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可被視作是一場格局較小的Avengers電影,只是路線和風格轉變得較為嚴肅和沈重,正好符合「Captain America」的格調。為了確保Captain America在「自傳」中的地位,編劇也刻意安排了他率先登場,故事也圍繞在他與Falcon、Bucky兩個夥伴之間,緊隨著「Captain 2」的劇情。

Captain America和Iron Man之間的矛盾早在《Avengers: Age of Ultron》就已存在。雖然如此,編劇仍然有必要在電影前半段合理地解釋兩大超級英雄意見分歧的原因,藉以加強情節轉折的邏輯性和說服力。也正因為如此,電影前半段的鋪陳會稍微有些冗長、沈悶或混亂,尤其是在超級英雄一個接著一個登場亮相的時候,故事場景像似跳棋遊戲般由這個國家迅速跳躍到那個國家。

又因Tony Stark的個人魅力過於強烈,甫登場即鋒芒畢露。再者,Iron Man也是整個故事的主導,為劇情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熬過了超級英雄電影制式化的開場之後,《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後來發生的劇情就會逐漸明朗化,也更加流暢,甚至會愈來愈精彩。在精彩的大對決中,分別由Iron Man和Captain America的兩派人馬各自使出渾身解數,打鬥的動作場面流暢而緊湊,讓人看得目不暇給,十分過癮。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中並沒有一味想要毀滅世界的大反派,只有實力和能力同樣強大的超級英雄們。正如Vision所說的,在超級英雄存在的世界中,社會真正面對的威脅來自力量強大的超級英雄本身,是他們創造了敵人和恐懼。少了破壞力超強的Hulk及來自宇宙的Thor,所有人即能以更人性化的角度和觀點去審視這個課題。超級英雄的責任不再只是抗禦敵人,而是沒有破壞、沒有暴亂、沒有恐懼的和平世界。

在戰場,最了解自己的往往是敵人,而最強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無論在性格上或能力上,Marvel裡的每一位超級英雄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在與昔日的夥伴對峙、戰鬥期間,各路英雄明知道對手的弱點,卻礙於情面而手下留情。這樣的矛盾顯現了超級英雄脆弱的一面,更賦予了他們人性化的一面。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擁有自己的缺點,唯有自強的人能夠自覺地正面面對自己的弱點,而且勇於戰勝它們——戰勝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My attitude is that if you push me towards something that you think is a weakness, then I will turn that perceived weakness into a strength.
~Michael Jord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