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6 October 2017

Blade Runner 2049


Dying for the right cause. It's the most human thing we can do.

《Blade Runner 2049》是一部落幕以後不懂如何反應的電影。這是因為它背後所隱藏的大量信息需要被消化和理解。它的每一個細節都會在水平如鏡的湖面上畫出一道道漣漪,然後一圈圈地逐漸擴大起來,在腦海中反覆地播映。愈是能體會個中的意義,愈是會在心裡埋下深深的記印。這令此片成為一部非同凡響的科幻片。至目前為止,在國外佳評如潮的《Blade Runner 2049》已於IMDb獲得8.5/10的高價評分,又分別在Rotten Tomatoes和Metacritic取得89%及81%的高分成績。雖然為電影評分和電影票房沒有直接關係,可是它卻能間接地影響了觀眾對電影的看法,進而影響大眾消費電影的意願。

《Blade Runner 2049》是《Blade Runner》的延續,前作於1982年上映,首周票房便遭滑鐵盧,票房表現慘淡而令人失望,當時的影評人對此片的評價也是兩極化。從外在因素來看,這部揉合了科幻及黑色元素的新黑色電影風格的《Blade Runner》與其他觀眾更願意賣帳的科幻片同期上映。從內在因素看來,此片實際上並非預告片中的科幻動作片,而且緩慢的節奏使得沒有耐心的觀眾群流失,反而忽略了電影本身的價值。即便如此,此片依舊憑著出色的視覺效果而獲得奧斯卡、金球獎和BAFTA的提名認可。《Blade Runner》的世界觀催生了一個叫做Cyberpunk風格的美學標竿,在後來的電影業、音樂和電玩遊戲產生深刻影響。

《Blade Runner》最初的票房表現不佳,卻無損它在影迷們心目中的神作地位。電影公司和導演後來在市場上推出了許多剪輯版本,其中1992年的director’s cut據說是奠定了它在科幻電影的地位。1993年,此片獲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列入國家影片登記表,以表彰它在文化、歷史或美學上的重要意義。著名好萊塢影評人Roger Joseph Ebert在看過2007年的Final Cut後,竟然改口評道「I have committed a journalistic misdemeanor...I have never quite embraced "Blade Runner," admiring it at arm's length, but now it is time to cave in and admit it to the canon」。根據Totalscifionline.com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Blade Runner》打敗了其他科幻巨作,榮奪「Top 100 Sci-Fi Films」榜單中的首位。這證明了好電影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Blade Runner》改編自Philip K.Dick於1968年所創作的小說《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有趣的是,電影名字卻借用了另一位作家William S. Burroughs的小說作品《Blade Runner》。《Blade Runner 2049》是睽違35年的續作,但是首周票房依舊逃不過失利的命運,表現不如預期。這還是無損它成為忠實粉絲的「2017年必看電影」之一,製造未演先轟動的話題。前作的大導Ridley Scott此次只擔任製片,導演一職轉交給繼《Arrival》再次執導科幻片的加拿大籍金獎導演Denis Villeneuve,具有一定的品質保證。新版的《Blade Runner 2049》擁有超強的卡司,包括Ryan Gosling、Harrison Ford、Robin Wright及Jared Leto等等。除此之外,誕生在這個年代的新版本比前作擁有更酷炫立體的視覺效果,在擅長運用場面調度的導演手中更具浪漫史詩感。

雖然還未看過原作,不過上網搜尋一些資料和翻開舊影片的片段以後,能夠看出作為一部續集的《Blade Runner 2049》,導演把原作的精神和概念都延續了下來。在片名上同樣設定在30多年後的近未來,地點也設定在現實中的世界級城市洛杉磯,因此這個科幻故事聽起來也跟一般影片帶點寫實的氣味。2049年的烏托邦未來並沒想象中的美好。城市終日籠罩在昏暗的迷霧之中毫無色彩,高聳入雲的灰黑色高樓組成了未來城市的天際線,公寓和辦公樓擁有強烈的工業風格,在密密麻麻的街道上行走的人面無表情,似乎連空氣也死氣沈沈的頹廢氣息。城市中的光源主要來自立體的霓虹燈,在彷如永夜的夢境中閃爍著絢麗光幕。這些經典場景都完整地重現了原作面貌,甚至更美。霓虹燈閃著的是知名企業的招牌如Coca-Cola、Sony、Peugeot、Atari等,似乎預言了這些品牌的永續經營。洛杉磯的唐人街變為一座充滿東方風情的異域城市,充斥著形形色色的文化、異國文字、非法市場、色情場所等等。都市以外的世界就是一片荒涼,形同廢墟。

除了場景設計符合原作之外,《Blade Runner 2049》的基調也還原了原作的氛圍。在164分鐘的漫長時間裡,劇情延續了前作緩慢的步調,不疾不徐地拉開了故事的序幕,而故事發展也緩慢地推進,很考驗觀眾的耐性。唯跟前作的差別在於劇本直截了當地闡明了K是一位複製人,另一個身份則是被LAPD僱用的職業殺手。觀眾最初是被矇住雙眼的局外人,在陌生而冷漠的國度裡跟著K的腳步慢慢走入他所生存的異世界,透過他所接觸的每一個人去了解另外一個世界觀,接著緩緩地尋找藏在迷霧中的線索,跟著K一同推敲出陰謀背後的真相。同時,K也打開了走入鮮少客人進出的公寓,引領我們進入他的內心世界。外表冷漠而內心炙熱的他,因著先天的製造設計而不容易把感情流露於臉上。K的角色個性造就了電影的憂鬱氛圍,他的情緒自然是牽引故事的關鍵和動機,增加了這個角色個性的人豐富性和完整度。在螢幕前擁有憂鬱形象的Ryan Gosling確實很符合K這個悲劇角色形象,他獨有的個人魅力使人甘願尾隨他的角色繼續往前走。

對照舊版Blade Runner對Rachel的傳統式盤問,新版的複製人和自動測試機表明了科技在這個世界的進步。K機械式地重複回答每一道問題,對應的答案都是按照設計預設好的。這就像新型複製人被安排好的命運,必須絕對服從主人的命令,依照所謂的程序行事和生活,不得違抗命令和萌生個人思想。複製人在工作上除了在工作上需要執行更艱辛的任務之外,在生活上還要面對許多的社會不公平和人類的排擠。此片把發生在現實世界的種族衝突,變調成複製人和人類的衝突。因此,內心空虛的K只能把情感抒發或發洩轉借到虛擬人物程式JOI身上。說到底,K愛上的只是一個程式,選擇沈溺在程式之中尋求自我安慰。從這裡可以看出,K在精神上的渴望和投入更勝於肉體上的;他所追求的是柏拉圖式愛情,以及一個單純美好的情人。複製人與程式的愛情就像虛幻和現實的銜接,題材看似新穎,卻又似曾相識。JOI的痴愛給予了K更完整和真實的自己,讓他也能夠把對於母性的渴望投射在JOI身上,更教會他如何像人類一樣去愛。當巨大的JOI投影在K的面前時,他領悟了這一切。愛是需要創造的;刻苦銘心的愛不需要時刻陪伴在你身邊,因為你愛的人就寄居在自己心底。

在經歷過獵殺同類、失去愛情、尋找生父等奇遇以後,K對生命價值和自我核心的認同開啟了更多的思考。儘管不是萬中選一的奇蹟,可是他還是決定奪回自己人生的主導權,視死如歸地把堪稱最完美的複製人Luv打敗,解救了再次在死亡邊緣掙扎的Deckard。原以為《Blade Runner 2049》是新舊時代交替的間奏,卻赫然發現Joe原來也是Deckard生命中的一個過客。然而,就K自己而言,他在生命的盡頭已從複製人K蛻變成有血有肉的Joe,而頹靡灰暗的城市也已切換成銀裝素裹的雪地。在雪花飛舞的白色世界之中,他攤開手掌任由一片雪花掉入手掌心,來自手中的溫度把雪花融化。他緩緩地走上前,在台階上躺了下來,獨自靜靜地欣賞這一場雪,彷彿又回到了JOI第一次觸碰到雪花的那個夜晚,此刻的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和靈魂,然後他滿足地合上了雙眼。冬天的世界再度恢復搭配原來的平靜,只是它不再這麼冷漠無情了。對照舊版的灰暗雨天,新版的這一幕既唯美又浪漫,而且還多了一道光明的韻味,那道光即是來自於人性。

從《Blade Runner》到《Blade Runner 2049》,戲裡戲外都跨越了超過30年的時間限定,當年帥氣英挺的Deckard再次出現在螢幕時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Harrison Ford能夠回歸劇組繼續飾演同一個角色,這是實屬難得的機遇,使得Deckard這個角色更真實和立體,見證一個故事和一個角色生命的延續。唯這個時代的科技只能讓演員重現年輕時的容貌而無法真正使時間倒退到30年輕。老年版的Deckard在電影進行超過一半以後才神秘登場。諷刺的是,他的庇護所是一個在經歷過末日後,依舊保持了最初樣子的華麗賭場,喝著Johnnie Walker的威士忌,還是深愛著同一個女人。當Deckard在Wallace的「神殿」中重遇Rachel時,經典的角色和她的妝容應該能勾起許多人的觀影回憶而產生共鳴。然而,Deckard很理智地否認了Wallace的傑作,因為眼前的女人只是一個空有軀殼而沒有靈魂的複製品。真正的愛情不能被複製,而且需要真心體會過才能夠刻苦銘心。這使得Deckard能夠分辨個體的真偽,而被自大和野心操控自己的Wallace卻永遠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跟K比較起來,Luv其實是相對單純的新型複製人。編劇在Luv這個角色的塑造上描寫得同樣細膩和立體。在她所認知的世界裡,必須絕對服從主人的命令,凡事皆以主人為先,不得有自己的靈魂價值,努力地把自己變成創造者要求的天使,才能永遠伴隨在Wallace身邊。Luv的忠誠和JOI對K的愛是幾盡相同的。在以男性主宰的雄性世界中,她只是不停地在執行命令。她的人性認知早已埋葬在心深處。因此,在看見Wallace殘殺自己的同類時,她只能站在背後默默地流淚,讓黑暗遮掩自己的表情——因為她生來就不應該擁有太多的個人感情。從旁人的角度來看,Lieutenant Joshi給予K的是信任和自由;Wallace給予Luv的愛卻是畸形的。就像他為她取的名字是一個不完整的「Love」,而她卻毫無顧慮地相信他所說的一切。她甚至還複製了Wallace在獵殺玩物前的小舉動,在跟K的最後搏鬥中獻上了奪命之吻,以期成為世界上最完美的天使。回頭一看,Luv其實也是一個充滿悲情的角色,而她卻單純地相信這個蒼涼灰暗的世界是最美好的國度。

複製人是許多科幻片中的常客。它的雛形和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國作家Aldous Huxley在1932年出版的科幻文學巨作《Brave New World》。禁止複製人是全球科學界的普遍認知,因為它涉及了人權和道德等問題。由此,複製人的探討便從科學界衍生到電影業,以複製人為主體核心的許多電影作品也應運而生,著重於探討人類對於複製人的憧憬和迷惘。《Blade Runner》以偏向人類的觀點去觀看複製人的世界觀;在對比之下,複製人顯然更懂得生活的意義,才會在有限的生命中更加珍惜生命。《Blade Runner 2049》則以複製人的視角觀察這個沒有靈魂的世界,像是灰暗的城市、荒涼的沙漠和寂靜的空城。人類只是虛有其表的生物,我們過於習慣我們所熟悉的一切,為了繼續生活而生活。相反的,複製人擁有更強的獨立意識,比未來的人類更執著於尋找自我的價值,並且更懂得思考生活的意義,最終比人更有人性。雖然現在的我們享受著科學發展的果實,可是不見得所有科技研發都會為人類帶來益處。真正難能可貴的奇蹟正是對無知的征服——改變自己的命運。

《Blade Runner 2049》所建構的世界是一個虛擬和真實密不可分的灰色地帶。就像複製人K與人工智能JOI的愛情分不清楚是虛擬還是真實。倘若說複製人也可以發展出自我的人性,那複製人和人類最大的差異就只剩下記憶。記憶力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也是讓我們能夠產生自我意識的條件,使人對自己的思想進行自我控制和調整,形成一個完整的個性。被植入記憶的複製人其實只是一味地依賴別人的記憶生存。片中的Dr. Ana Stelline是一個造夢者,可以將虛構的記憶編制得栩栩如生,可是她在建構記憶的時候,也把些許的個人記憶投射在複製人的記憶中,虛實之間早已分辨不清。然而,這些記憶卻為複製人帶來了一絲溫暖的曙光,激發了他內心深處的情感。回到電影拉開序幕時的前段,觀眾從一隻眼睛的瞳孔中看見2019年的城市夜空燃燒著熊熊火焰。這似乎在暗示著我們所看見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實存在,卻又無法否認它的存在。夢境越是具體越是虛幻,而記憶愈是朦朧愈是真實。或許不完美的現實,就是需要一點夢境,才能夠建構完美的記憶。

《Blade Runner》與《Blade Runner 2049》之間的時間差距,由日本導演渡邊信一郎指導的《Blade Runner 2022: Black Out 》,及前作導演Ridley Scott的兒子Luke Scott所指導的《Blade Runner 2036: Nexus Dawn》和《Blade Runner 2048: Nowhere to Run》,共三部短片填補故事上的空洞,使得《Blade Runner 2049》的故事更完整和圓滿,也是入場觀賞前必須預習的功課。由於沒看過前作《Blade Runner》,因此無法將它拿來跟續作做比較。就個人而言,《Blade Runner 2049》擁有獨特、強烈和宏大的畫面感,以及意味深長的人生啟示,稱得上是本年度最讓人滿意的電影之一。




Sunday 1 October 2017

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


Being a “Kingsman” is more than the clothing we wear or the weapons we bag. It’s about willing to sacrifice for the greater good. I hope you’re ready for what comes next. It’s important.

當一部電影贏得了口碑又贏了票房,電影公司便會很快地趁熱打鐵,推出續集來延續品牌的效應。於是,票房成績隨即成為各個片商在電影行銷上的標準目標,意圖透過籌拍更多續集將利益最大化。為了應付廣大的市場和期望,片商濫用了續集的名義,投機取巧地利用各種套數,沿用陳腔濫調的劇情,再把資金投入在特技效果上,製造出更多嘩眾取寵的熱鬧場景,卻忽略了故事本身最重要的內容。長此以往,續集便幾乎成為爛片的代名詞。

想要在續集中錦上添花,就得在前作的基礎上有所突破。曾經執導過《Kick-Ass》和《X-Men: First Class》的Matthew Vaughn,向來都沒有拍攝續集的慣例。同樣是漫畫改編電影,他在拍攝《Kingsman: Secret Service》時,就已經萌生了開拍續集的念頭,甚至還躬體力行地實踐了腦海中浮現的想法。在首集大獲好評的基礎下,續集當然也收到了矚目。這無疑是導演必須面對的挑戰——他所要面對的挑戰已不僅僅是重現上一次的美好時刻。續集《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的佈局和卡司顯然更大,劇情卻依舊緊湊而沒有半份拖沓,熱鬧得毫無冷場。

相隔了兩年的續集《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和前作擁有非常緊密的聯繫,前後呼應的情節和細節亦是很多。因此,與其說它是續集,倒不如說是首集還來不及說完的故事之延續。在完全沒有前情提要下,電影甫開場便以一場緊張刺激的飆車戲,迅速地進入故事此次的主題,將在場的觀眾帶入「Kingsman」獨有的世界觀和氛圍之中。續集大致上沿用了上集原有的段落模式,讓前作的角色一一亮相,再以鏡頭閃回的方式交待他們的過去,以及他們之間的情感關係。角色之間的互動和默契是推進劇情發展的基礎之一,也是開啟角色內心世界的一串鑰匙。

從上一集到這一集,Eggsy、Harry和Merlin三人儼然已成為了「Kingsman」的黃金三角。尤其是Harry,早已是大家心目中不能替代的紳士特務最佳人選,也是Eggsy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生導師。無論劇本捏造了什麼方法讓Harry復生都已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他的歸來填補了要角的空缺、完整了故事的空缺、彌補了Eggsy內心的空缺。兩者的關係從此躍升為父子般的親人關係。在Harry暫時缺席時,Merlin也曾暫代了前者的位子,成為Eggsy的最佳夥伴、摯友和導師。

Harry、Merlin兩位大叔和Eggsy之間亦師亦友亦親人,早已先後培養出無需言語的默契,使得他們合作無間。續集在Eggsy、Harry和Merlin三人之間的情感描寫上,琢磨得非常豐富、細膩和到位。從上集一直累積下來的感情也更加鞏固。這才能在Harry恢復記憶後回歸團隊時,以及Merlin為了保護隊友而壯烈犧牲的兩個情節上產生一種感人至深的共鳴感。這一點是個人對於續集最喜愛的部分。從上一集的Harry到這一次的Merlin,彷如命運的安排,總有一個讓人喜愛的角色必須缺席——這樣有遺憾的結局,往往更能令人印象深刻。

《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在前作為觀眾上了一門英國紳士的禮儀課以後,這一次又為影迷們上了另一門美國牛仔的競技秀。今集大反派Poppy在前Kingsman特務的教唆說服下,毫無忌憚地先將Kingsman鏟除來解決後顧之憂,為孤立無援的倖存特務製造了一個必須尋找盟友援助的理由,此次創造了一個隱喻當今政治局勢的「英美關係」。美國原本就是英國的殖民地,美國人在本質上流淌著英國人後裔的血。在兩次世界大戰以後,英國自然地成為了美國在歐洲的外交政策中彼此最可靠的盟友。從字面意義上來看,「Kingsman」和「Statesman」之間就同樣擁有一個代表正義的「S」字母,擁有像超人般保衛世界和平的使命。

「Kingsman」的高級裁縫店以及「Statesman」的高級釀酒廠都是掩護兩國特務真實身份的藏身之處。分別代表著兩國精髓和文化的英倫紳士和西部牛仔,亦是他們用來掩護自己的工具和形象。英國和美國畢竟身處在大西洋的兩岸,兩國的文化差異依然存在著分歧,像被大西洋隔開的兩塊大陸。「Kingsman」男裝服飾店的低調內斂,反而凸顯了「Statesman」利益至上的處事風格。導演借用了Merlin溫文儒雅的口吻嘲諷了美國酒的不合格和美國人的傲慢自大,甚至還上演了一場總統戲,揶揄特朗普「美國人利益優先」的治國理念。同一時間,導演又借用了Tequila和Whiskey之口,反諷了英國人的保守嚴肅和冷漠無情。

無論是戲裡還是戲外,英國和美國本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難兄難弟,卻又懂得運用各種線索去暗示英國的歷史比美國更久遠,如同先有Kingsman才有Statesman。前者的原型是來自現實中倫敦Savile Row Street11號的Huntsman & Sons,創始於1849年;後者的原型是來自肯德基州波旁郡的老酒廠Old Forester,在1870年生產出美國聞名於世的第一瓶Bourbon Whiskey。加上美國釀製Whiskey的技術本身是由英國人所引入的,英國和美國誰主誰從的身份可一見真章。可是走入窮途末路的Kingsman想要東山再起,也無可避免地必須接受Statesman的資助和支援,唯有守望相助才能擊退強敵。

將英美關係投放在續集中是一個擴張格局的挑戰,亦是一種突破。然而,由於超過一半的故事發生在大西洋的對岸,著墨的篇幅比前作同樣發生在肯德基州的「bloody church」scene 還多,故片中就不得已加入了許多美式風格的元素,以期達到國際化的標準。這雖然能夠解釋得到Ginger能夠即時前往教堂營救Harry的邏輯性,卻無法讓人忽視其他情節的巧合性。為了融入美國文化,片中增加了許多美式狂妄不羈的笑點以及酷炫路線,反而令人不禁懷念起上一集那份內斂的英式幽默和風趣。這充分表現在Harry和Whiskey兩人在酒吧裡,分別拿著雨傘和鞭子教訓流氓的氛圍很不一樣,連背景音樂也從龐德爵士樂換成了西部鄉村歌謠。

就像美國人的個性,Statesman的特務綽號直截了當地以各種酒類命名,如Champ、Tequila、Whiskey和Ginger,他們的個性也很符合西部牛仔的美國精神:自由、冒險和自信。在片中戲份不多的Champ和Tequila,看起來就像一般角色,對故事發展並沒有太直接的影響力,反而是Whiskey和Ginger在情節轉折中起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後者。機警的Ginger及時救下了被Valentine槍殺的Harry,接著又鼓勵Merlin從後勤支援轉為前線作戰,以致Merlin在多年後的第一次任務成為了最後一次任務,可以背後所要帶出的意義是很正面的態度,也是反映了美國人積極踴躍的冒險精神。在片中演回自己的Elton John則成為了串場的諧星角色,每回出場都會惹笑不少觀眾,發揮出體內的喜劇細胞。

既然反派角色永遠無法戰勝正義一方,再辛苦創造一位大壞蛋也是毫無意義的。倒不如設計一個性格古怪有趣的反社會主義者更符合電影的玩味風格以及貼近真實的社會問題。繼前集的黑人流氓之後,續集的大反派換上外型較柔美的女性角色登場。喜歡80年代電影的Poppy常以懷舊裝扮示人,並把自己的大本營打造成一座電影城的樣子,終日沈浸在過往的美好當中,跟Valentine的流氓形象相比,Poppy絲毫沒有半分反派該有的氣勢。可是當Poppy兇悍起來時,她可以先把背叛者放入絞肉機裡,將不信任的人撕成兩半,又以不費吹灰之力把Kingsman總部夷為平地,再僱用左右手Charlie把金牌特務們一一鏟除。論血腥和暴力的喜好程度,蛇蠍美人Poppy比流氓總裁Valentine更有壞人的脾氣,形成一種奇怪的反差。

有缺陷的何止是反派?從上一集的電話卡再到這一集的毒品,Valentine和Poppy對於消費者的市場需求瞭如指掌,故此才能輕易地將那些看似「日常用品」的新型武器送到消費者們的手上或口中。接著,恐怖主義者會利用暴力和恐嚇的極端手段,去誘發人類本能的恐懼感,藉此屈服大眾及統治世界。這是電影對現今社會的一種反諷。倘若人們都不甚依賴這些日常用品,那麽大家都可以在這場禍害中安然無恙地生存下來。這集反派也因為過於依賴自己研發的機械武器,讓Harry在另一隻機械狗充電完以前,爭取到時間去一一對付鋼鐵敵人。當然,Elton John利用人臉識別系統把機器狗打倒的橋段也是神來之筆,惹笑全場。最終,天注定的命運依舊是讓Poppy自食其果,慘死於自己的武器之下。面對強大的正義一方,她只能命絕於此。

續集在片中編排的打鬥場面跟前作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由最開始的飆車戲,到Eggsy和Tequila在酒廠的對打,轉到Whiskey在酒吧大戰流氓,纜車360度高空轉,Whiskey單槍匹馬在高山雪屋以一敵十,再轉到Eggsy與Charlie單人搏擊,一幕緊接著一幕的打鬥場面都十分精彩,讓人看得目不暇給。掀起全場高潮點的打鬥片段肯定是Harry和Eggsy從大門一路廝殺到Poppy Land的敵營中,毫不留情地把整個軍隊擊垮。動作流利順暢,音樂瘋狂至極,場面熱鬧非凡,堪稱是「Bloody Church Scene」的華麗加強版。可惜的是續作沒有再創造出那齣漫天煙火的經典爆頭戲的創意想法。

首部曲《Kingsman: The Secret Service》為這個電影世界打造出氣象一新的特務片;二部曲《Kingsman: The Golden Circle》向世人展現了續集也能夠保持同樣的水準。至此,更讓人期待第三部曲的強勢歸來!「Kingsman」在不自覺中已經變成一個經營品牌,這個品牌再次證明了「人不可貌相」這一句俗氣的至理名言。千萬不要看不起現實生活中的老行業,或是嫌棄他人談吐裝扮土裡土氣,說不定他們個個都是身懷絕技的藏龍臥虎,比普通人更懂得生存之道。有些東西就是會隨著時間的沈澱愈發珍貴。就像傳統的裁縫店、釀酒廠、珠寶店等等,從上一代傳承下來的獨門技藝,到了今天已成為珍貴的文化資產,老師傅的手藝始終是機械永遠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