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0 December 2016

Finding Dory


And that's because the best things happen by chance. Because that's life. And that's you being with me out in the ocean not safe in some stupid glass box.

《Finding Nemo》於2003年5月30日上映首天已開出了7千萬的票房,首週末的票房紀錄更打破了動畫片歷史,口碑是佳評如潮。此動畫片在當時掀起了一股「Nemo潮流」,幾乎沒有人不曉得Nemo。動畫片裡的每段劇情或是每個角色都猶然記得。Pixar動畫片的成功背後,是因其背後的故事和背景,都是個人成長會面對的挑戰和考驗,深得觀眾的共鳴——尤其是有孩子的中產階級。因此,《Finding Nemo》便成了那個年代最膾炙人口的家庭教育片代表作。

事隔13年以後,Disney和Pixel再次推出了《Finding Dory》。即使片商換了一個看似番外篇的動畫電影名字,可是《Finding Dory》確實是以《Finding Nemo》的故事為基礎而延伸的續集。這次照舊是分成兩個平行的故事線同時進行,唯不同的是故事的主次角色對調:故事的主人公換成了Dory,而上集的Nemo兩父子卻淪為配角。「Finding Nemo」在這裡具有兩層不同的含義。第一個含義便是此片的副線:Malin在Nemo的要求下,再次展開海洋旅程去尋找Dory;第二個含義是透過有短期記憶障礙的Dory飄洋過海去尋找親生父母的故事線,藉此尋找到自己。

動畫片最棒的一件事是角色的造型不受時間的考驗和影響,仍然可以保持原來的樣子和形象。因此,13年後的Malin、Nemo和Dory還是老樣子。統體藍色的藍刀鯛或藍藻魚,因其鮮明的個性在眾多角色中脫穎而出。這次升格為故事的主人公之後,便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奈何Nemo父子的戲份大大減少,觀眾開始將注意力從它們身上轉移到全身通紅,不單詭計多端,還會十八般武藝的新角色章魚Hank。其他新加入的角色如小鯨鯊Destiny、小白鯨Bailey、海獅、海獺等等,各個都有自己的特色。在電腦動畫技術發展的進步下,它們看起來更細膩和生動,又不失可愛。

續集創造了Hank這個角色其實很有意思。在神秘而遼闊的海洋中生存著許多奇特的生物,可是Pixar選擇了上集沒登場過的物種——章魚。它們被譽為最聰明的無脊椎動物,擁有發達的眼睛,能夠通過觀察學習。科學家也發現章魚擁有9個大腦、3個心臟,以及2個記憶系統:1個是大腦記憶系統,另1個記憶系統直接與吸盤相連;這些記憶系統能夠儲存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因此,擁有記憶障礙的Dory和Hank之間就有了一種微妙的對比關係。「 Not me, kid, I don't want anyone to worry about. You're lucky. No Memories. No problems」。Dory的先天性缺陷反而是Hank渴望擁有的東西。

《Finding Dory》喚醒了當年的記憶,讓觀眾有機會再次遇見似乎認識了很久的Nemo和Dory。在Pixar的精良製作下,此片依然保持了一定的水準,劇情順暢和節奏明快。可是,跟上集比較起來,Dory尋找家人的冒險之旅顯然輕鬆而簡單得多,在試圖維持原有的趣味性之時,卻不得不捏造出許多湊巧性,在劇本上的創意性略顯不足,僅留守在原來的想像空間之內。這使得《Finding Dory》缺乏了驚喜感,無法建立更深刻的印象,大致上只屬於中規中矩之作。換個角度來看,它在教育性這方面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Finding Nemo》並非純粹討好小朋友的普通動畫片。相反的,小孩子在故事裡竟然成為了動畫故事裡的大壞蛋,對動物做出各種各樣殘忍的事情,從中帶出教育意義。續集《Finding Dory》將這個想法複製、置入Hank和Dory在「Touch Pool」中逃生的片段之中。天真無邪的小孩在玩耍時,可能會無意間傷害到脆弱的小動物卻不自知,導致「Touch Pool」裡的小海洋動物們受盡折磨,連天不怕地不怕的Hank也被嚇得萎縮在一角不敢作聲。Pixar藉由這些情節,婉轉地表達出家長教育孩子如何善待小動物或家裡的寵物。

《Finding Dory》呼應了《Finding Nemo》親情致上的主題,並試圖運用各種橋段勾起回憶的方式,去還原Dory的記憶的完整性。縱使擁有短期記憶障礙症,天性開朗率直的Dory卻總是能夠開開心心地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個困難。或是Dory根本就記不清自己遭遇到的事情,可是在某程度上,樂觀的心態使她免於遭受痛苦,甚至影響了其他跟她接觸過的人,漸漸地改變自己的態度。看起來很危險的深海峭壁,在調整了視角以後,也能夠變成欣賞風景的最佳觀望台。向來嚴肅古板的Marlin最終也領悟到這個意義。假如每個人都肯接受自己的缺陷,能以正面和積極的態度去看待一切,偶爾隨性地不依據計劃去行事,這個世界即會變得更美麗、更有挑戰!

Tuesday 22 November 2016

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You're an interesting man, Mr. Scamander. Just like your suitcase, I think there's more to you than meets the eye.

《Fantastic bea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是J.K. Rowling於2001年為慈善機構所撰寫的一本故事書,銷售書籍所賺的收益有80%會直接捐助給慈善機構。由《Harry Potter》系列最後4部曲的導演David Yates操刀,繼續為「哈利波特」迷拓展另一個擁有五部曲的魔法世界。

此電影的時間線是1926年,發生於「哈利波特」故事線的至少70年前。故事場景也由英國轉移至沒有的繁華大都市紐約。雖然此故事跟《Harry Potter》系列沒有直接的關係,可是故事中埋藏了許多承上啟下的線索,兩者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絕對能燃起哈利波特粉絲的熱情追捧。像是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Dumbledore、Gellert Grindelwald、Leta Lestrange等熟悉的名字;而電影名字本身就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教科書籍,Newt Scamander就是該書的作者。有趣的是,他從未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小說或電影中真正出現過。

雖然場景由神秘而古典的蘇格蘭遷移至歷史與現代融合在一起的世界最大城市,可是故事依舊以一位英國人的冒險旅程展開,以Newt Scamander的視角去窺看另一個魔法世界。所有的線索也由這個系列的頭號人物所串連起來。Newt就像一位神奇寶貝馴獸師,到處蒐集、馴服、學習來自各個魔法世界的奇珍異獸。Bowtruckle、Niffler、Demiguise、Erumpent、The Occamy、Thunderbird及Swooping Evil等等,各個都是令人驚奇的珍寶。他拿在手裡的皮箱就像Pokeball,可以裝入所有各種奇珍異獸;甚至還像小叮噹的四維空間口袋一樣,可以將整個宇宙放入袋子之中,四季也可以共存在一個無限大的空間里——作者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神奇的世界,讓人歎為觀止。

此片在視覺效果和音響效果上都在水準之上。在選角上,Eddie Redmayne搭檔Colin Farrell及Johnny Depp的陣容組合很新鮮。奈何在人物角色上的塑造則刻畫得不夠深入。總是弄巧反拙的女主角Tina,遠不及Queenie討人歡心;Jacob的戲份重量幾乎與Newt相當,心寬體胖的呆萌外型顯然更逗人喜愛,鋒頭直逼主角;Percival Graves的最終目的和動機不并非十分明朗,與Credence的感情迷離扑朔;發生在Credence身上的事衹被幾句對白草草帶過;Mary Lou憎恨巫師的行徑缺乏説服力;President Seraphina Picquery的存在感比較弱。最後,Gellert Grindelwald的突然現身這個橋段,確實能令人感到驚喜。

雖然劇本的故事發展基本順暢,但是在角色動機不明確的前提下,故事的部分情節轉折有點過於順理成章,一切幾乎都在意料之中,稍微缺少了一點説服力和邏輯性,從而削弱了故事的精彩度。一些文字段落可能始終無法透過影像的方式具體表達出來,埋藏在故事背後的情感可能不夠强烈,最後唯有胎死腹中。不過,J.K. Rowling的故事本身極具特色和想像力,可以遮眼掉電影部分的小瑕疵。

Obscurus會讓人不期然地想起神奇寶貝里的Gastly。唯前者具有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懼感以及破壞力。是什麽創造了Obscurus? Obscurus其實一直都埋伏在個人的內心深處,不易被察覺出來。社會的歧視和排擠、家人的遺棄和漠視、同學間的暴力和欺凌,都會嚴重傷害到一個弱小的心靈。Credence的身世和遭遇,令他的內心變得孤寂、抑鬱、空洞和扭曲。負面的情緒愈演愈烈,直到無法再自我控制,最終這股可怕的黑暗力量牽制了宿主的軀體,邪惡的心魔徹底將宿主擊垮,吞噬他們的靈魂。現實生活中的連環殺手,大多是都有一個非常不美好的童年經歷。在長期的精神壓迫和心靈折磨下,創造了Obscurus。內心深處所被壓抑而無從意識到的慾望可以提升Obscurus的破壞力。

假如Obscurus是與身俱來的一個黑暗面。社會的接納和家人的關懷便可以引導內心的善良去抑制負面情緒,引導他們去學習應對困境和所有不好的事物,再引導他們從困境中找到通往光明的那扇門。

Friday 28 October 2016

Doctor Strange


You're a man looking at the world through a keyhole. You've spent your life trying to widen it. Your work saved the lives of thousands. What if I told you that reality is one of many?

雖然片頭打者Marvel的標題與旗幟,《Doctor Strange》卻完完全全顛覆了Marvel超級英雄電影以往的風格。作為Marvel電影宇宙的系列電影的另一片領域,《Doctor Strange》創造了許多與眾不同的元素。Benedict Cumberbatch賦予了Doctor Strange不一樣的英雄形象,同時Doctor Strange的故事也極具魔幻和宗教的傳奇色彩,創造出絕對獨特的魅力;那讓人分不清左右上下的立體和視覺效果,帶領觀眾進入猶如萬花筒般的奇幻世界,絢爛奪目的畫面和鏡頭不禁讓人嘖嘖稱奇,創下了Marvel超級英雄電影的另一個里程碑。

印象中這是Benedict Cumberbatch和Rachel McAdams第一次參與演出超級英雄電影及動作電影,表現可圈可點,甚至可說讓觀眾看見了不一樣的他們。同一時間,他們也把身上所散發的文藝氣息加入電影的氛圍之中,讓電影中的各種元素融合得更加完整。當Benedict Cumberbatch披上了朱紅色的披風以後,電影版的Doctor Strange形象便和漫畫版的Doctor Strange交疊成一個無法區別的個體。電影版的智者The Ancient One,由原著的男性角色換成了女性演員稱得上是一個小突破,Tilda Swinton也賦予了這個角色不一樣的形象。Chiwetel Ejiofor、Mads Mikkelsen及Michael Stuhlbarg等演技派演員的加盟,在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觀眾對此片的信心。

身為人類,Doctor Strange與身俱來的天賦異稟令他獲得更強大的能力,早已超出一般人類所為,其超級英雄能力甚至達到外星人般的級別,神鬼莫測的武功幾乎與黑暗世界裡的Dormammu相互抗衡。奇幻色彩賦予這個角色神乎其技,也遮掩了劇情上許多不符合邏輯的缺點,讓故事發展得更順暢和更迅速。

因為Doctor Strange就是Doctor Strange,他的天份和魔力可以彌補故事性不強的缺憾。超酷炫的視覺效果也完全吸引住了觀眾的眼球,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眼花瞭然中帶點美感的超現實世界。重要的事情要說三次:體驗超立體及超現實的視覺特效,是《Doctor Strange》讓人眼前一亮的最大特點;IMAX 3D技術更能凸顯出這種逼真的特效,令人看得十分震撼!

《Doctor Strange》的另一個特點是增添濃厚的宗教和哲學元素,而且這些元素是充滿東方色彩的。電影透過比較輕鬆的手法,探討了一千多年的東方宗教文化。或者說,劇本透過Doctor Strange前往加德滿都修行的故事,向西方人展現了東方人修道的態度以及人生哲理,為娛樂性十足的超級英雄電影增加了豐富的內涵。

電影中的許多對白不但充滿哲學性,也極具禪意和佛學道理。在一些故事情節中也充滿了大量的隱喻。像是在名錶中轉動的秒針,其實就是時間正在進行的一種證明。像是Jonathan Pangborn在絕望中重新站起來,是因為他堅信自己能夠站起來。像是不斷重組、折疊、反轉的城市證明了空間的延展性。像是Baron Mordo的Wifi密碼證明了宗教可以與時並進,不會被時間淘汰。像是鏡子世界與現實世界是並存在一個空間裡。像是集中的意念或念力,可以創造出無限的武器。像是Doctor Strange學習魔法的途徑,驗證了George Berkeley理論——即是存在就是被感知,經驗是必須經過學習才能得到的觀念總和。

另外,個人很喜歡導演在香港街頭的戰役中的情節設計:Kaecilius利用時間的順序來對付試圖逆時運轉的Doctor Strange,最後兩個時間點撞擊在一起而停止。操縱時間或是穿越時間雖然是Doctor Strange最強大的超能力之一,卻因為違反自然法則的前提下甚少使用。這正好說明了每件事情都有其兩面性。Doctor Strange在強大的Dormammu面前認輸,反而在保衛戰中勝利了。又如The Ancient One從黑暗力量中獲得永生力量的行為,是善行或私為,背後總有它的原因,我們無法使用自己的觀念去判斷他人的決定,卻能從中改變自己的想法。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知,百姓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面對生與死也是同樣的道理。The Ancient One雖然獲得了永生,卻發現原來有限的時間反而更能激發人對生命的積極。生與死是一種自然定律,卻不是生命的緣起和緣滅。死亡有時候也是生命的延續,是通往另外一個世界的一扇門,更是精神的昇華。人們對未知的事物產生恐懼,並非表示我們要逃避死亡。死亡也是一門學問,坦然面對死亡,比恐懼和逃避更能發揮作用。

英國作者培根曾說過:「活著就應該要學習,學習不是為了活著」。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存在捷徑,需要反覆的練習和堅持不懈的毅力來追求目標,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滿足,最終從學習中領悟到道理。驕傲會阻礙學習,自滿會矇蔽格局。願意放下身段虛心求教,是學習最重要的態度。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的學習到無窮無盡的知識和真理。唯有這樣,才不會限制自己去創造無限的可能。

Wednesday 14 September 2016

The Secret Life of Pets


Who are we? We are the Flushed Pets. Abandoned by our owners, and now we're out for revenge!

隨著近來社會風氣的改變,愈來愈多人開始透過寵物店購買動物。有時候,您會覺得:寵物實際已淪爲一種商品交易而獲取的商品。截止2010年為止,全球寵物市場價值達810億美元,年增長量為10%。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直至2008年,美國的寵物市場已累積至430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寵物市場,並開拓了其他產業鏈包括寵物食品、用品、醫療及美容行業等等市場。

《The Secret Life of Pets》的故事就是以這個背景展開。一隻生活在人類家庭的寵物狗,因為一時的私心和嫉妒而導致自己流離失所,在屋外的世界目睹了世間的險惡。劇本基本上是以三條故事線相互穿插而成:第一條主線當然就是尋找返家之路的Max和Duke;第二條支線便是立誓要向人類報復的白兔Snowball及其軍團;第三條支線就是前往營救Max的寵物部隊。接著,三條支線重疊在一起,演變成寵物和流浪動物對峙的兩大陣營。

現代的動畫大量運用電影技術,使得許多動畫人物愈來愈擬人化。此片則很具體而真實地表現出各種動物原有的小動作、表情和其他細節,非常討人喜愛。身為主角,Max確實有惹人喜愛的可愛形象。然而,似忠似奸的Snowball幾乎把主角的光芒給掩蓋過去;美女救英雄的Gidget、貪吃的大灰貓Chloe、抑制獸性、食慾的老鷹Tiberius、坐輪椅的老狗Pops、長得像憤怒鳥的Sweet Pea⋯⋯等等都十分搶鏡。

電影發揮了極具創意的想像力,展現了寵物們趁主人不在家時,都在做些什麼?這樣的情節設計與《Toys Story》有點相似。千萬別以爲寵物會像玩具一樣靜靜待回原來的位子,或是像Max一樣守候在門後等待主人回家。《The Secret Life of Pets》以詼諧的方式呈現出各種寵物們趁主人不在家時所做的一切。像是臘腸狗喜歡鑽在攪拌機下按摩身體;像是公主般的Giget喜歡觀賞拉丁愛情肥皂劇;像是貴婦狗在主人轉身離開以後,就會把古典樂換成電子搖滾音樂,非常搞笑。

唯不清楚是否爲了遷就家庭觀衆,劇情的情節轉折比較平實簡單,故事發展也進行得太順利而顯得平順。雖然劇本已設定了Snowball這個角色,卻沒在遺棄寵物和流浪動物的課題上著墨太多。儘管避重就輕可以讓故事根據原來的主軸展開,卻因此而白白浪費了Duke與前主人之間的故事。劇本其實可以參考《Up》中老公公和老婆婆由相識相愛到永久分離的片段,在短時間内呈現出不落俗套的煽情,會讓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知名的人類——動物關係研究學家Hal Herzog曾說過:「What the new science of anthrozoology reveals is that our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the animals in our lives- the ones we love, the ones we hate, and the ones we eat- are, likewise, more complicated than we thought」。

在現實社會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有眷養寵物。無論您承認與否,寵物已是我們生活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會習慣把它們視為家庭的一員。專家說,人類眷養寵物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從社會心理學理論的角度來看,飼養寵物在某程度上反映了人類對情感上的需求和渴望。人類藉以養寵物來消除生活的孤寂和空虛,同時也激發或培養人類原始的本能。

從小就有人告訴我們,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飼養動物需要足夠的耐心和責任心,因爲它們和人類一樣是擁有價值的生命,需要被尊重、被珍惜。保護動物需要從此刻開始,不應該讓它們因爲人類的過失而消失在地球上,更不應該讓它們在未來成爲紙上的圖畫。

Sunday 28 August 2016

Экипаж / Ekipazh


《Экипаж (Ekipazh – Flight Crew)》翻拍自1979年前蘇聯的同名經典電影。新版的故事發展基本沿襲了舊版的模式,衹是在故事橋段上稍作更改和重新安排,災難場面也比舊版的格局更大。《Ekipazh – Flight Crew》在4月份上映時奪下了15億盧布(Russian Ruble)的高票房,毋庸置疑地成爲俄羅斯今年度最賣座的本土電影。同時,此電影也在海外賺入了近5億的票房利潤,并在隔了十年以後,首次攻入日本電影市場,創下了俄羅斯電影的小記錄。

由於觀賞過的俄羅斯電影不多,俄羅斯災難片更是首次。因此,無論在故事情節、演員面孔、特技效果、場面調度等方面,《Ekipazh – Flight Crew》帶出了有別於一般好萊塢電影的新奇感。電影前半段的劇情在節奏上有拖沓的嫌疑,冗長的開場白可以説是一種煎熬,而且情節還帶有港劇《衝上雲霄》的影子——一個衹會堅持觀點的爛好人,做人做事都不懂得見風轉舵,因此人生路上總是屢試屢敗。另一邊廂,則像是個被愛沖昏頭的戀愛初哥,忙著向一見鍾情的對象獻殷情,導致觀衆容易出戲。

在不徐不疾的敘事風格之下,電影緩慢而深刻地完成了主要人物角色更全面的個性描寫。例如Guchshin總是無法在重要時刻,沉住氣地遵守他人設下的條約;在非洲遇見的不人道行爲甚至再次刺激他内心自以爲是的正義感。又如行事一絲不苟,偶爾會侍才傲人的Leonid,先以偏見的眼光看待他人,直到後來才漸漸地放下身段愛才惜才。劇本在人物角色的心理刻畫上,都展現了微妙的心理變化,觸動出細膩的情感。

在完成所有的鋪陳以後,電影隨即漸入佳境。劇情也很快地進入真正的主題,由飛機師題材直接切入災難片的形式。當好萊塢出產的災難片早已淪爲既定模式的商業電影,《Ekipazh – Flight Crew》卻意外地從重複的公式中表現出自己的風格,創造出不一樣的驚喜。同樣是災難片,此片在特技效果的成熟度和在感官上的衝擊力,完全不遜色於任何好萊塢電影,甚至在情節或節奏上屢屢製造出令人肉跳心驚的緊張感;就像在機場時發生鋪天卷地的地震、火山熔岩爆發四濺、在空中如耍雜技般轉移乘客的計劃,緊接著是飛機被迫在危急時刻急速降落……無論是在地面上或天空中,這長達一個小時多的重頭戲、這些環環相扣的驚險場面,逼真而緊張得令人看得血脈噴張。從電影的各個角度看來,《Ekipazh – Flight Crew》或許無法超出災難片的經典之作,但在故事的完整性、感染力和逼真程度上,都充滿感官的刺激和享受。

電影中最險象環生的救援場面,當然就是空中換機營救」的橋段。這個看似不合物理邏輯的瘋狂想法,卻成爲了觀衆們最屏息以待的驚險場面,完全揪住了觀衆的心。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位來自美國的雜技演員Todd Green在航展中表演空中換機。當時他站在一架雙翼機上,準備爬到盤旋在上空的直升機,最終卻突然失去平衡,連降落傘都還來不及打開便從高空中摔落身亡。片中因空中換機救援計劃而存活的幸存者,其實是由無數人犧牲自己的性命所換來的。經過生死浩劫而幸存下來的人,最能感受到生命的無常和可貴之處。

《Ekipazh – Flight Crew》透過每個章節和細節的安排,體現出流淌在飛行員體内的熱血,從而加强戰鬥民族堅毅勇敢的精神。片中的兩個靈魂角色——即年輕的實習機師Guchshin及富有經驗的正機師Leonid,與普通人一樣擁有瑕疵的他們從來都不是最完美的個體。然而,對比Guchshin和Leonid在災難時爲所做出的勇敢行爲,還有其他願意犧牲自己而伸出援手的機組人員和難民、乘客,他們就是現實生活中走出來的真實英雄。

就如作家Christopher McDougall在《Natural Born Heroes》書中所寫:True heroism, as the ancients understood, isn’t about strength, or boldness, or even courage. It’s about compassion」。每一個人都有成爲英雄的潛能,擁有各種生存的技巧,隨時能面對生活中突發而來的各種挑戰。衹要能夠勇敢接受這些挑戰,就能將隱藏在體内的力量發出到極緻。


Sunday 14 August 2016

Suicide Squad


We're bad guys, it's what we do.
Don't forget: we're the bad guys.

當超人爲了正義而死之後,地球的未來將會如何?
當城市淪落成為罪案之城,誰能替代超人繼續維護世界和平?
當世界上最惡名昭彰的大壞蛋們聚集在一起,這座城市將會變成什麽樣子?
當「超級英雄」美漫在影院大行其道時,絕對的正義使者已追不上時代的潮流,非黑即白的大道理可能會弄巧反拙。顛覆傳統形象的反英雄主義反而成為了英雄,英雄世界裡的大壞蛋也能反客為主,終有一天能「出人頭地」,改變他人對自己的偏見和看法。

「Suicide Squad」又稱「Task Force X」,是DC漫畫公司出品的系列漫畫之一,由Robert Kanigher及Ross Andru創造於1959年。初始版本的「Suicide Squad」於《The Brave and the Bold》第25話首次登場亮相,由政府特工Amanda Waller所組織創立,以利誘或脅迫的手段召集世界級罪犯爲成員,專門爲政府執行一些見不得光的機密任務。最初的成員包括Deadshot、Col. Rick Flag, Jr.、Bronze Tiger、Captain Boomerang、Blockbuster、Penguin、Nemesis、Nightshade、Manhunter等人。

雖然超人爲人類守護地球的和平,可是他的存在也對人類構成了無形的威脅。創立特遣隊的最初目的,是藉由十惡不赦的罪犯來抑制如超人一般的强大力量。同是出自DC漫畫公司之手,Suicide Squad與超人或蝙蝠俠系列電影卻擁有截然不同的路綫,完全走出了自己的風格,甚至在超級英雄電影世界中具有顛覆性的意義。

無論在角色形象、故事情節或是人物角色登場,《Suicide Squad》都充滿著強烈的漫畫風格,在視覺上提供一種能夠讓人融入漫畫電影的代入感,充滿娛樂效果。近期深受美國青少年喜愛的Twenty One Pilots組合,他們的歌曲和音樂則加強了這部電影自成一格的風格,感覺很酷。然而,在整體定位和氛圍的大方向上,此片與Lil Wayne, Wiz Khalifa & Imagine Dragons、Logic、Ty Dolla $ign及X Ambassadors一眾人合唱的《Sucker for Pain》更加一致。儘管電影或歌曲中的角色或歌手眾多,但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段落或情節展現出自己的特色和風格,為這部片或整首歌注入了豐富多變的元素,混搭出無限的想像空間。

想要在短短的130分鐘裡完整地介紹所有的角色是一份艱難的差事。《Suicide Squad》以最老套的方式,即透過Amanda Waller的口述一一亮相,總算把每個角色的特長和背景都快速而簡要地介紹了一遍。那種混亂的故事節奏和脫序的剪輯手法,最初會令人有點不適應,卻異常地符合小丑女的個性。唯角色與角色之間缺少更多的互動,人物和劇情的動機缺乏說服力,從而減弱了故事的邏輯性及順暢度。Joker的出場總是令人覺得亂入,令人摸不著頭腦之餘,對劇情推動沒有實際的作用,最終變成了小丑女的陪襯品。

雖然故事發展裡充斥著許多陳腔老調的情節,電影在龐大的卡司陣容、角色本身的魅力以及DC漫畫迷的追捧下,還是成功吸引了不少電影觀眾。而電影選用的搖滾歌單確實起了一定的作用,彌補了劇情上的一些空洞。Will Smith在僱傭兵Deadshot及父親Floyd兩個角色之間的情感轉換及拿捏都掌控得宜。當他拿起槍械時,他的性情是狂放的;當他面對女人或女兒時,他的感情又是內斂的。然而,他的光芒仍會不時被性格扭曲、瘋癲、豪放又可愛的小丑女Harley Quinns給掩蓋。這個原創自動畫的女性角色,每一次出場都能搶盡風頭,成為整部電影的最大亮點,為整個故事增加十足的趣味性和討論度。Margot Robbie毫無置疑地成功演活了瘋狂而多變的小丑女。

跟其他壞蛋或罪犯比較起來的話,由Viola Davis扮演的Amanda Waller,其實才是最陰險毒辣的恨角色。她行事不擇手段,並剝奪了囚犯的自由和權力,企圖通過以暴制暴的手段去壓制敵人。她的瘋狂絕對不亞於小丑女,但是她總能在危難中逃過一劫的情節設計實在讓人感到詫異。幾乎與Will Smith同起同坐的Joel Kinnaman具有良好的外型和臺型,
無奈卻受限於Rick Flag的角色設計而發揮空間不大:在公事上處處受到Amanda的打壓;在執行任務時需要Katana的保護,被黑臉軍團捉走時需要小丑女解圍搭救;在感情上,他也不敵被Enchantress附身的June Moone。他與Deadshot之間不打不相識的兄弟情誼也透露一點曖昧的「bromance」關係。以造型取勝的Cara Delevinge,表現平平淡淡。她在下詛咒時不停搖曳身子的鏡頭猶如跳草裙舞,滑稽得令人忍不住發笑。

在這個善惡難辨的時代,好人與壞人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好人可能會在一個重要的時刻做了一個錯的決定,而壞人可以在最後關頭做了一件對的事;兩個人的命運完全地顛覆了原來的安排。就像玩火自焚的黑幫份子El Diablo,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能力而殺害了家人,接著在牢裡收到罪惡感的煎熬。直到加入了「Suicide Squad」,他的人性才真正從夢魘中醒悟過來,選擇犧牲自己來拯救世界,從而救贖自己。在發生這一切以後,我們是否還應該以異樣的眼光去對待罪犯,或是以殘酷的法治方式去嚴懲犯人?在世俗的歧視眼光下,一朝是罪犯,終身都會被標籤為罪犯,連一個翻身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行為跟判死刑幾乎沒有太大的分別,但常人往往會忽略社會造成罪犯的事實。

生存在善惡難辨的社會之中,最大的關鍵就在於每個人的信念,需懂得摒棄世俗的偏見和謠言,有智慧地運用自己心中的尺去衡量一個人。Deadshot、Harley Quinn、Captain Boomerang、El Diablo及Killer Croc最初是在不情願的情況下加入「Suicide Squad」,卻在殲滅敵人軍團的過程中展現出人性本善的一面,自覺地抱著決心奮戰到底。雖然他們到頭來還是住在冷冰冰的監獄裡,但他們為社會所做出的犧牲和貢獻依然會有人看見。無論是好人或是壞人,只要回頭得早,我們都應該有寬容之心,讓每個人都能獲得改過自新的機會。



Sunday 31 July 2016

Jason Bourne


1927年出生於紐約的現代驚悚小説之父Robert Ludlum,其作品對後世的驚悚小説家影響深遠。他擅長描寫暗潮洶湧的國際政治鬥爭、膽戰心驚的間諜行動,作品風格具有精巧的佈局、明快的節奏和驚險的動作場面。Robert Ludlum最具代表性的暢銷作品便是《The Bourne Identity》系列。早在1988年,《The Bourne Identity》就被翻拍成電視迷你影集。

2002年上映的《The Bourne Identity》電影版同樣是根據同名原著小説改變的間諜動作片,成爲此系列電影的開山之作,至今已延伸推出了4部續集。Jason Bourne成為美國間諜特務的代表人物,是繼James Bond系列之後最長壽的特務電影。相較之下,Jason Bourne更接近平實的人物塑造,故事也相對寫實一些。Jason Bourne系列毫無疑問已成了Matt Damon個人最佳的代表作之一。

《Jason Bourne》是導演Paul Greengrass繼《The Bourne Supremacy》和《The Bourne Ultimatum》後再次指導的續集,故電影延續了同樣的風格、熟悉的基調和冷靜的敘事手法。在動作、特技、音效等方面都具有相當水準。續集的另一個亮點是加入了演技派Tommy Lee Jones,及剛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Alicia Vikander。

電影的劇本和情節基本都在意料之內,缺少了一點驚喜,在大道上飛車追捕的鏡頭幾乎也毫無意外地照單上演了。然而,在劇終前狙擊手駕駛著SWAT特警車撞開所有轎車的飛車追捕的片段,卻創造了有別一般的新意,場面調度流暢,也將故事發展推至高潮點。更值得一提的是在雅典上演的飛車追逐,導演是用鏡頭追捕示威由集會遊行升級至流血衝突的過程,再跟隨著CIA的監控系統、Jason Bourne的腳步而深切感受到人與人發生肢體衝突的混亂和緊張。

Jason Bourne的職業生涯一直都活在謊言之中,甚至深深地影響了他的人生。在大騙局之中,每個人走的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需要時刻保持防人之心,不能輕易相信他人。老謀深算的CIA中情局局長喜愛玩弄權術,以權力和私心去誘騙或控制他人,殊不知他自己也掉入了權力腐敗的淤泥之中,在爭權奪利的角力戰中被推倒。「Power tends to corrupt,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專制的權力使人腐敗,陷得越深越容易失去人性最珍貴的東西。

Sunday 24 July 2016

Sing Street 用音樂喚醒青春


Maybe you're living in my world. I'm not living in yours. You're just material for my songs.

Sing Street擁有雙重的意義:其一是電影的名字,其二是校園的樂隊名字。當聽衆聆聽音樂的時候,可能會藉由歌手藝名或團體名字去瞭解隱藏在背後的故事。有的可能是隨機選取,有的可能具有内涵。
1957年,16歲的John Lennon與同校的朋友成立了一隻叫做「The Blackjacks」的噪音爵士樂團。1960年,團員之一的Stuart Sutcliffe建議把名字改成「Beatals」,向蟋蟀樂團致敬,最終改爲我們熟悉的「The Beatles」。
1978年成軍的英國樂團DuranDuran紅遍大西洋兩岸,是70年代末或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超級樂團。樂團的名字取材自60年代經典科幻電影《Barbarella》中的一個反派角色Durand-Durand。
1985年成軍的Radiohead,被譽爲當代最偉大的搖滾樂隊之一。在最初的提案中,他們是使用On a Friday作樂團名字,最後卻借用了美國樂團Talking Heads於1986年發行的單曲《Radio Head》作爲自己的樂團名字。
來自英國倫敦的Coldplay在成立初期也改換過幾次團名。Coldplay最初取名爲「Pectoralz」,後來換成「Starfish」,最終才在友人的建議下改爲「Coldplay」——這個名字源自美國詩人Philip Horky的詩集《Child's Reflections, Cold Play》。

在70年代晚期,英國倫敦的地下夜總會中正流行「末來主義」的文化運動,新浪潮音樂(New Wave Music)成爲了搖滾樂的一個分支,承接了龐克運動在流行音樂市場的影響力。這個時期的歌手或樂隊改變了那個年代對美的詮釋,他們多半具備陰柔、優雅和時尚的氣質,著重於外表和視覺。DuranDuran就是這個時期的標志性樂團。儘管曾有人説過DuranDuran難登大雅之堂,但他們在流行音樂上的出色成績證明了他們在這方面的創新和堅持。尤其是拍攝手法標新立異的MTV,成爲後來MTV導演們參考的對象。

《Sing Street》的故事場景就發生在80年代的愛爾蘭首都都柏林。一位在二流天主教學校上學的男孩,為了追求一見鍾情的女孩,決定走上了自己的音樂路程。在他的牽引下,一群沒有人生目標的學生因為一個簡單的理由,湊集在一起玩音樂、搞樂團。Sing Street幾乎就是在沒有動機的動機下成立的樂團,而他們的音樂深受「未來派音樂」——或者具體來説,是受到了DuranDuran、The Cure等知名樂隊的影響。

不管什麽年代,有些生活、有些事情總是會以不同的形式重複著。校園暴力及霸凌、家庭關係破裂、青春期的困擾、對未來的迷惘……等等,都是男孩成長時會面對的問題,甚至還有更多。雖然搞樂隊的初衷是爲了追求女孩,男孩卻在投入音樂的過程中不斷成長,從自卑中擡起頭來,活出了自己的自信和對生活的熱情,并且漸漸地找到了對未來的希望。一切都往正面的方面發展。

在執導了《Once》和《Begin Again》之後,John Carney再次以音樂電影燃起音樂的曙光,帶領觀衆回到了自己成長的城市,以及到處播奏著新浪潮音樂的年代。John Carney的電影始終離不開音樂,他善用音樂拯救了薄弱的劇本,讓美妙的音符填補了缺點。他與Gary Clark合作譜寫的電影原創歌曲,藉由這個世代的年輕人詮釋了屬於那個年代的旋律、風格和味道,也唱出了「Happy-Sad」的青春記憶,令人回味和感概。

音樂、愛情和城市一如既往是構成John Carney電影的三大元素。然而,《Sing Street》這一次則添加了家庭、青春和復古的元素,尤其是家庭佔了很大的比重。父母的離異對男孩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哥哥隨即成為他最佳的傾訴對象。他們的感情深厚,兩人之間任何事都無所不談;哥哥更是男孩在音樂和愛情路上的導師,引導他從學習別人的音樂中走出自己的風格,啟發他應該趁著年輕去追求自己夢想的人生道理。

音樂是一種慰藉,而青春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首歌曲,如優美的樂譜,如快樂的舞曲。每一個今天都會成爲明天的回憶。上一代教導的人生準則固然重要,但有些事情就是要趁著年輕還懷著一股熱血青春的力量時,才能無所畏懼地去挑戰和完成;青春的勇氣和毅力能驅使人義無反顧地去實現夢想,讓年輕不會留白。
We have a powerful potential in our youth, and we must have the courage to change old ideas and practices so that we may direct their power toward good ends.
~Mary McLeod Bethune




Wednesday 20 July 2016

Kung Fu Panda 3


Incredible power awaits you. Power beyond anything you can imagine.

中西合璧的《Kung Fu Panda》,無疑是這個世代最具代表性的動畫片系列,憑藉西方科技打造出東方韻味濃厚的佳作。由2008年至今,《Kung Fu Panda》已經走過了8個年頭,在全球也纍計了不少忠實粉絲。熊貓由課本上的瀕危動物躍升為無人不曉的卡通角色。圓鼓鼓的臉蛋,誇張豐富的臉部表情,擬人化的卡通形象,讓人無法不喜歡上這個天生可愛的大熊貓。鏡頭里的每一個物件都充滿著濃烈的東方風情,每一個場景都美輪美奐,每一幕都蔚爲壯觀,使人歷歷在目。

由第一集的花豹Tai Lung到第二集的孔雀王Shen,《Kung Fu Panda 3》的大反派最終由龜大仙的宿敵——大水牛Khai接棒。每一代的大壞蛋都各具特色,他們的形象和武功各有千秋,為此片增色不少。除了大反派以外,第三集最令人期待的事是湧現在鏡頭前的熊貓爸爸、熊貓寶寶、熊貓奶奶以及熊貓親戚們。不同於鎮上的兔和豬,製作團隊很用心地為大多數熊貓繪畫出不同的臉孔和線條,讓每隻熊貓都擁有自己的個性和特色,再透過逗趣搞怪的名字為他們作出區別。

除此之外,故事裡也增設了很多動物角色,有雞、有鱷魚、有熊、有箭豬,使得卡通版的武林世界變得更熱鬧。唯他們都只是曇花一現,發揮作用不大。至於原系列中的固定班底——Master Sifu和Furious Five,他們的戲份卻大大減少而淪為大配角。就同製作團隊把功夫、太極、氣功、緞帶舞、毽子、包子等元素湊集起來,表面是繁花似錦,實則有點眼花撩亂。

《King Fu Panda 3》雖然擁有很多笑梗,但有些橋段恐怕已經重複好幾遍,可能已失去了效果。它重複了電影三部曲的既定模式,並結合了武俠小說的固定公式,講述了一個黃毛小子躍登為武林盟主的故事,再透過發現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來完成人生的三步驟,最終能領悟出自我的價值存在。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他們存在的理由,一味地模仿他人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發掘潛藏在自我內心的力量,才能發掘出生命中的無限可能,一切終究能圓滿落幕!

Sunday 17 July 2016

寒戰II


於2012年上映的《寒戰》,以開創香港警匪片新格局的姿態,贏得了絕好的口碑,在亞洲各地的票房成績亦十分亮眼,成為當年的年度中文片冠軍。同時,它還在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贏得最佳香港、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最佳視覺效果等獎項。經過4年籌劃的續集《寒戰II》,加上周潤發、梁家輝及郭富城三大影帝的陣容,便自然成爲了本年度最受關注的中文電影之一。

在沒有看過前集的情況下,先透過谷阿莫的「5分鐘看完2012電影《寒戰》」作爲事前的預習或惡補,好讓自己能夠追趕上進度。《寒戰II》以上一集結局時留下的伏筆作爲這一次的開篇,使得上下兩集的故事緊密連接起來,繼而提高了劇情的連貫性。這一次,續集再以利用驚心動魄的爆破場面去增加劇情氛圍的緊凑性和緊張感,又再以環環相扣的情節去接下來的劇情,交織出錯綜複雜的關係層面,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極端矛盾和情仇。《寒戰II》確實爲警匪片乃至香港鋪出了一條新路。無論是戲裏還是戲外,郭富城和梁家輝之間惺惺相惜又勢不兩立的雙雄對決,依舊是片中最精彩的劇情。

唯《寒戰II》擁有的通病也不少,瑜不掩瑕。隱藏在背後的黑暗勢力,比想象中更輕易浮出檯面;故事中的巧合性似乎超過了邏輯性,以致「劇情需要的」安排變得有點刻意;蔡元祺及李家俊等人的角色性格有點模糊難辨;過多的角色導致演員們在電影中的發揮空間受限,以致周潤發、楊采妮或李治廷等人都淪爲大配角,更別説對劇情毫無作用的周筆暢,或是連臉都看不清楚的唐寧。最後,尋找熟悉的臉孔和聲音反而成爲了另一個看點和遊戲。那些在片中幾乎沒有一句對白、記得臉孔卻又叫不出名字的TVB御用綠葉們……看見他們,仿佛又重回了從前追看TVB警匪劇的時光。

究竟道德是權利的工具,亦或道德受到了權力的打壓? 編劇藉由《寒戰II》毫不掩飾地揭露了香港司法、立法和執法之間的權力鬥爭,也具體地説明了「有權力的人通常都會濫用權力」這個道理。三權分立的學説由法國啓蒙時期的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所提出,這一主張大大地影響了近現代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三權分立的核心部分在於確立權力制衡的體制,確保國家權力的和諧和有效運行,從而保證人民的政治自由。道德無法完全抗衡權力,唯有通過相互監督和牽制的權力才能約束權力。

“History is full of religious wars; but, we must take care to observe, it was not the multiplicity of religions that produced these wars, it was the intolerating spirit which animated that one which thought she had the power of governing.”
~Montesquieu 《Persian Letters》

Saturday 2 July 2016

De surprise (The Surprise)


荷蘭金牌導演Mike van Diem曾憑《Character》榮奪1998年的奧斯卡外語片,《De surprise》是他時隔18年後回歸影壇、自編自導的最新力作,并榮獲第35屆荷蘭電影節7項提名,包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音響設計等獎項。最終,女主角Georgina Verbaan憑此片勇奪影后的寶座。

《De surprise》的劇本概念起源自荷蘭作家的同名短篇故事。經過導演的重新改編以後,電影的故事以黑色幽默和浪漫愛情,混搭出一部風格詭異的荷蘭式喜劇電影。故事中的高級殯儀館及專業自殺公司「Elysium」,不免讓人想起法國暢銷小說《The Suicide Shop (找死專賣店)》,利用創意和幽默的方式探索一般人視為禁忌的「死亡」。

當親人即將離世時,您會如何面對?《De surprise》的第一場戲,就以Jacob守候在床邊送走母親的鏡頭拉開序幕。最終,又以管家的離世呼應了同樣的道理:不懷好意的人,總是不停地在您面前奉承、討好自己;真正關心您的人,才會不停地在您耳邊嘮叨、叮嚀自己。親人的逝世難免會讓自己承受痛苦。然而,唯有接受事實才能走出傷痛的陰影,學會堅強才能繼續前進。

當一個人能夠自由決定他人如何結束自己生命的話,您會選擇哪種方法?假如明天是人生的最後一天,您當下最想做的又是什麼?《De surprise》以輕鬆和歡樂的口吻談論生與死的嚴肅問題。其實,藏在這個故事背後的核心寓意是:「人唯有正視死亡,人生才能活得充實」。死亡不應該是一種禁忌的話題,因為我們總無法避免死亡,可怕的是毫無目標的生活態度。死亡是生命的另一段旅程。學會勇敢面對死亡,就能讓有限的生命提醒我們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天。

Monday 27 June 2016

Central Intelligence


You are Jason Bourne in shorts!
You're like a chocolate Google!

特務片或間諜片一直都是美國好萊塢的熱門題材,在電影大屏幕中從不缺席。隨手拈來就有數不盡的例子如《The Bourne Ultimatum》、《Mr. & Mrs. Smith》、《Taken》、《Mission: Impossible》、《Patriot Games》、《RED》等等。同樣地,來自英國的特工007也可謂是影壇上永不過時的特務電影。以CIA和反恐作爲題材的政治劇集《Homeland》,至今也已播映了5季,廣受世界各地的觀衆追捧。

儘管閲歷過很多CIA電影,可是直到《Central Intelligence》的上映才發現原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全名是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由Dwayne Johnson挑大梁的《Central Intelligence》同樣以CIA爲題材,但電影風格卻如同《Get Smart》、《The Pacifier》、《Johnny English》等作品,純粹追求充滿輕鬆和歡樂的典型喜劇動作片路綫。整部電影就像重複成龍電影慣有的套路,劇情雖老土但元素豐富,包含了警匪、動作、冒險、搞笑等等,是大眾最愛的電影種類之一。劇本也總是喜歡透過角色間的對白來拿其他電影來開開玩笑。

Aaron Paul、Jason Bateman及Melissa McCarthy客串演出的助陣下,電影令人看得驚喜。至於作為故事主軸的兩大主角,Dwayne Johnson及Kevin Hart一大一小的搭檔組合十分新鮮,創出奇特的火花。單是兩人站在一起的畫面就已經很搞笑。這一次,Dwayne Johnson徹底顛覆了他在螢幕前一如既往的鐵漢形象,以魁梧的身形演出滑稽而誇張的動作、以嚴肅的臉孔說出詼諧而抵死的對白,不計形象的表演不斷引人發笑。Kevin Hart貴為美國喜劇界的當紅炸子雞,神經質的肢體語言成了他表演時的個人招牌動作和特色,嗓子更比自己的身高還要高出幾倍。對於一部喜劇電影來說,他那浮誇的表情和表演風格,確實為此片提供了不少笑料。然而,當觀賞的時間久了,這反而會逐漸變得有點矯揉造作,甚至會有重複之嫌,於是會變得很膩。

取自《世說新語.言語》裡的經典語錄,要數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最廣為人所熟悉。Calvin Joyner這個角色正好應驗了一個小人物身處在現實社會的窘境。儘管在求學時期擁有亮眼的成績,甚至是校內的高材生或風雲人物,奈何進入社會以後,他卻只能成為他人眼中的會計師,前景竟然是一片茫然。當初的大人物在沈浸社會之後淪落為小角色;相反地,當年總是被欺負的胖子反而成為今日的萬人迷。兩人的命運幾乎是天差地遠。

每個人在小時候總會想著許多純真的夢想,對未來有著美好的憧憬。人往往在長大以後才會發現這個世界並非想像中簡單,現實中的每個個體依舊會被社會束縛。然而,換個角度去思考,生命中的每個遭遇其實都能產生正面的意義。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曾說過:「Change will not come if we wait for some other person or some other time. We are the ones we've been waiting for. We are the change that we seek」。想要改變人生,就得丟掉綑綁自己的障礙物,以積極和樂觀的心態去改變現狀。

Sunday 19 June 2016

Eddie The Eagle : 小人物大夢想的勵志故事


......A true Olympian was not just about a God-given skill set. It's about never giving up, no matter what. Knowing that doing your best is the only option even if it results in failure.

回溯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滑雪、滑冰、冰球等冰雪運動項目在歐美國家逐漸普及,進一步開拓更多的體育發展空間。1887年,挪威成立世界上第一個滑雪俱樂部;3年之後,加拿大也成立了世界首隻冰球協會;1892年,國際滑冰總會(International Skating Union)在荷蘭正式成立。1年以後,世界首届男子速度滑冰錦標賽於阿姆斯特丹舉行。在「現代奧林匹克之父」Pierre de Coubertin的建議下,世界歷史上第一届冬季奧運會於1924年在法國的Chamonix舉行。

身處在熱帶國家,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對於它的認識和熱衷也從來不會比奧林匹克運動會多。然而,白皚皚的比賽場地卻爲冬奧會增加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綫。冬奧會每隔4年舉行一届,按實際舉行的次數計算屆數,期間1940年、1944年因二戰的戰事遍及歐洲及世界各地而被迫停辦。目前,冬運會的比賽項目包括冰球、速度滑冰(Speed Skating)、花樣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冬季兩項(Biathlon)等等。

英國貴為體育運動大國,在許多國際性運動比賽的獎牌榜中總是名列前茅。在歷屆奧運會上斬獲最好成績的是1908年的倫敦奧運會,共奪得56金、50銀及39銅,名列第一。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英國名列第三,總共獲得56枚獎牌,當中有29枚金牌。在2014年的冬奧會上,英國名列第19名,共獲得4項獎牌。然而,英國自1929年以後就沒有任何一位跳台滑雪選手,更從來沒有跳台滑雪奧運隊,直至1988年的Calgary冬奧會。

跳台滑雪既是最宏偉,又是最危險的運動項目之一。相傳此項運動起源自挪威,是古時的統治者用來處罰犯人的刑罰之一,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跳雪的運動。由於滑道角度和起跳板揚起的角度都不相同,加上氣溫、風向、風力和血質等自然條件的考量,跳雪比賽從來沒有真正的世界紀錄。這種違反重力的運動,極需穩定的平衡感和無所畏懼的勇氣。

《Eddie The Eagle》改編自真人真事。故事靈感取材自英國跳台滑雪奧運選手Michael 'Eddie' Edwards。打從他小時候開始,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奧運選手,並以此作為人生目標。像他這樣一個先天不足、帶著厚厚眼鏡、行為笨拙呆滯的小孩,從小就飽嘗被人瞧不起的滋味,甚至還被他人狠狠地嘲笑為不是奧運選手的材料。但Eddie從不看重別人唾棄的眼光,一直全心投入地學習各種不同的運動項目,譬如跳高、跨欄、舉槓鈴、擲鏈球、標槍等等。

經過了好幾次的挫敗以後,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和英國奧委會的強行阻力,毅然決定將跳台滑雪(Ski-Jumping)作為自己的人生職業。接著,他就帶著一份寵辱不驚的執著,及一個仍未深思熟慮的決心,展開了一段又瘋狂又驚險的新路程。儘管電影劇本為了增加戲劇效果和情節的流暢度,而大幅度地修改了Eddie的人生故事,可是單單聽到這樣的故事,您可能會無法相信這來自一段真實人生。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發生在Eddie身上的事情遠比電影來得更具傳奇色彩。

事實是Eddie最初以高山滑雪出身,並四度被英國奧委會拒之門外,還失去了贊助商的資金以致無法負擔高昂的開銷。為了實現自己的沖奧夢想,已經22歲的他臨時決定轉換跑道,加入開銷較小的冬運會項目——Ski-Jumping。在赴往歐洲訓練營的旅途中,身無分文的他只能在跟母親借來的車子裡睡覺;從垃圾堆裡尋找廚餘或剩食;需靠兼職打工如除草、餐廳侍應、廚師、保母來維持生計;為節省住宿費,還在訓練營附近的精神病院裡住過幾個月;甚至連比賽裝備都得靠其他國家的隊伍捐助。由於身上的裝備很不合身,他只能在靴子內套上6雙襪子,用繩子把頭盔栓在頸部。他那滑稽的造型、跳躍動作及總是墊底的成績被人取笑。

Hugh Jackman所飾演的Bronson Peary也是一位虛構的角色人物,以Eddie現實中的幾名教練作為參考。儘管這個角色帶著《Reel Steel》的形象和影子,Hugh Jackman的實力卻毋庸置疑。光是腳踩在雪地上正式登場的那一刻,便發揮了明星效應的光彩。除此之外,他那桀驁不遜又狂放不羈的表現,與之前演繹過的角色稍微有點不同,為電影增色不少。作為一個傳記電影,Bronson Peary這個角色十分吃重,卻又不會搶盡Eddie的風頭,並利用Peary的過去映照現在的Eddie,表達了故事背後的意義和價值觀,增強了豐富的敘事性和哲理性。

Eddie一直都是別人眼中的失敗者,或是是一隻不會飛的企鵝。他那種不顧後果的行為看起來有點不自量力,或該說是發了瘋的固執。對從小就開始接受訓練的奧運參賽選手來說,他對Ski-Jumping的態度似乎並不太認真。直到他不畏懼死亡、抱著放手一搏的心情,站上了冬奧會90米高的站台上......這才讓所有人看見了Eddie的決心。在全世界的注目下,他終於順利地完成了一次跳躍,就像經過許多磨練的幼鷹,終於展開翅膀飛翔,以飛鷹的姿態飛向人生最高峰。他成功地跳出了自己最輝煌的成績,並締造了英國在運動史上的紀錄。

The Jumping Paradox不僅僅是捉懂了Up、Back、Forward及Down的訣竅,而是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情。看重輸贏的人都是小人物,因為人生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想要站穩腳步,就要戰勝自己。只要堅持相信自己,懷抱著一顆永不言敗的決心,全力以赴地向著目標前進,即使是墊底的成績也已不枉此生。現實不是童話,奧委會提高了參賽資格的門檻,導致Eddie遺憾地無法再次沖奧,1988年的那一次飛翔只能成為了永恆的記憶。屢次挑戰失敗卻總能夠站起身的Eddie,他那不輕言放棄的決心,真正地體現了奧運的體育精神。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winning but taking part; the essential thing in life is not conquering but fighting well.



Friday 17 June 2016

Zootopia


Everyone comes to Zootopia, thinking they could be anything they want. But you can't. You can only be what you are. Sly fox. Dumb bunny.

去年,Disney及Pixar以個人的情緒為出發點,將複雜的人體科學理論改造成簡單、生動、創意的故事。今年,Disney及Pixar的最新力作《Zootopia》則把共同生活在一個社會的集體作為探討的課題或對象,進一步擴大了故事的格局以及故事背後的意義性。Pixar又再一次優越地完成了突破自我的挑戰。

Zootopia好比一個文明的世界。所有居住在這個烏托邦的哺乳動物,都由四足類進化成使用兩隻腳行走;被潛藏起來的獸性早已被進化的人性所取代,思維能力也跟人類沒有多大的區別。在這裡,肉食動物及草食動物可以和諧共處在同一個環境之中,並且融合了各色各樣的特色和文化,成為真正的文化大熔爐。

在動畫師的巧手打造之下,Zootopia變成一座既夢幻又熟悉的大城市。當火車由The Burrows一路穿梭至City Center時,沿途經過呈現不同風景的熱帶雨林、沙漠和苔原地帶,場景就像Katniss Everdeen赴往The Capitol般,但心情是完全相反的。Zootopia這座城市宛如烏托邦裡的紐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無限可能和創意想法。動物主角們的每個動作都很可愛生動、擬人化;鏡頭之下,他們身上的每根毛髮和每個小動作都表現得如此細膩和逼真。

在現實世界的自然生態系統中,狐狸和兔子其實是生物鏈中的掠食者及被掠食者。唯在「Anyone can be anything」的國度,不同物種在食物鏈中的聯繫竟然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然而,在訴求人人平等的文明世界,人們真的能夠被社會公平對待嗎?即使在Zootopia這個神奇的城市裡,不同物種依舊會被其他人套上刻板印象的標籤:如狡猾的狐狸、凶暴的狼、懶惰的豬等等。

《Zootopia》也不斷以反差極大的梗去揶揄人們對於事物的偏見與無知。譬如名字叫做「Flash」的樹櫴以及江湖老大「Mr Big」,又或是表裡不一的耳廓狐「Finnick」及小綿羊「Bellwether」。在真實的世界裡,人們總是習慣憑外表去判斷一個人的為人,或者直接將一個人定型(Stereotyping);接著再編織許多理由去加強自己的論點,並試圖去否認自己的主觀。最終,所謂的「公平社會」原來只是夢中幻境。

生活在集體的社會中,每一個個體在行為上都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聯繫。雖然我們都進化了,但是我們內心深處還是隱藏了原始的獸性。因此,我們要懂得如何壓制潛意識中的獸性,讓人性佔據主導的地位。只要懂得放下纏繞在心中的成見,就能擁有快樂的生活,藉此「Anyone can be anything」的想法才能真正地實現! 

Monday 13 June 2016

Hail, Caesar!


Here at Capitol Pictures, as you know, an army of technicians, actors, and top notch artistic people are working hard to bring to the screen the story of the Christ. It's a swell story.

有別於一般好萊塢電影,柯恩兄弟的電影總有自己那一套風格和特色。他們的電影總在沉穩嚴肅和黑色幽默的路綫游走,並以匠心獨具的敘事手法、荒誕滑稽的人物形象、出其不意的蒙太奇情節,製造出貼上「The Coen Brothers」標籤的代表作品。當然,原本就喜歡的人會喜歡它們的全部,不喜歡的人卻會覺得它們興味索然。

無論在形式或是風格上,《Hail, Caesar!》與前作《Burn After Reading》都有相似之處。它們同樣是以一個簡單的故事作爲基礎,再以多線敘事的結構,展開多種調性搭配的故事元素,讓整個故事充滿多元化的繽紛幻想。前者的演員陣容同樣是群星薈萃,雲集了許多大牌如Josh Brolin、George Clooney、Ralph Fiennes、Scarlett Johansson、Tilda Swinton、Alden Ehrenreich、Channing Tatum、Frances McDormand及Jonah Hill。

《Hail, Caesar!》的故事背景發生於上世紀50年代,好萊塢仍處在繁榮的黃金時代。當時的Metro-Goldwyn-Mayer電影公司幾乎是一統天下。然而,柯恩兄弟的故事卻選擇以虛構的Capitol Pictures電影公司作爲場景,并借助Eddie Mannix的視角窺看好萊塢秘辛,也從哲學、宗教、政治的角度對這個造夢工廠進行了有趣的拆解。

就如Eddie Mannix坐在黑暗的戲院裏觀看毛片(Stock Footage)一樣,《Hail, Caesar!》的故事結看似零散,但是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都會出現相對應的劇情情節。多線敘事通常都會依賴一個核心角色,將形形色色的角色進行串聯、把複雜交錯的故事線連接起來,以便打開更廣闊的視角,令整個故事編織得更爲精彩。

出現在故事中的多個角色和電影亦以50年代的好萊塢真實人物作參考,包括Eddie Mannix本人、《Million Dollar Mermaid》的Esther Williams、《Anchors Aweigh》的Gene Kelly、導演George Cukor、八卦新聞專欄作家Hedda Hopper。就連《Hail, Caesar!》,也毫不避嫌地以1959年上映的史詩大片《Ben-Hur》作原型,還直接複製了電影的副標題——A Tale of the Christ,牽扯出戲中有戲的巧喻,真實和虛幻在影像世界裏相互反映。

《Hail, Caesar!》把喜劇、犯罪片、西部片、歌舞片、劇情片及歷史史詩片統統融合在一起,一方面是向50年代的經典致敬,另一方面卻是反諷了好萊塢娛樂圈的風光表面下所隱藏的污穢和黑暗。柯恩兄弟懷著複雜的心情,調侃了電影產業自我沈醉的虛假泡沫。當演員熟背如流地唸著對白稿,他那充滿激情的演說、充滿感情的眼神幾乎打動了棚裡棚外的所有人。唯到了關鍵時機,他竟然在神的面前遺忘了「信仰」。原來這一切都是把人矇騙的虛幻泡沫。

當一群被資本主義社會剝削的編劇們聚集在一個華麗的玻璃宅邸時,他們便開始分析資本社會主義的弊端、探討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再誇誇其談地聊起政治、社會、歷史、地理及文化等等學術課題。「Would that it were so simple?」這群懷抱著崇高和遠大理想的「The Future」革命家,卻盲目地跟隨指令去執行綁架、勒索的計畫,可笑地把一起犯罪案視為正常的研討會。革命的思想雖然為這群無產階級提供了明確的信念和方向,卻無法將它實現為革命的武器。最終,資本主義還是戰勝了沒有付諸行動的空想主義。


Sunday 22 May 2016

X-Men: Apocalypse


I've been called many things over many lifetimes: Ra, Krishna, Yahweh. I was there to spark and fan the flame of man's awakening, to spin the wheel of civilization......Everything they've built will fall! And from the ashes of their world, we'll build a better one!

1975年,出自 Len Wein之手的首期《Giant-Size X-Men》,是《X-Men》系列漫畫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啓。他爲「X-Men」加入了更豐富的人物角色,就像Storm、Thunderbird、Nightcrawler以及由他所創作的Wolverine。這一次的重啓,在意義上奠定了「X-Men」的江湖地位和漫畫風格。

於2000年推出的電影版《X-Men》,可謂是帶起超級英雄電影的先驅,引伸出更多的超級英雄電影相繼誕生,掀起超級英雄的「新黃金時代」,在電影業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某程度來説,「X-Men」電影的成功歸功於導演Bryan Singer。他所指導的《X-Men》和《X2》具有寫實風格和黑暗色彩,爲電影注入更多對於精神層面的探討,如歧視、接納、寬容、包容等等。至此,Bryan Singer的名字幾乎成爲《X-Men》電影的專屬標簽。

伴隨前作在票房上的成功,重啓版的「X-Men」前傳三部曲總算來到了尾聲。當上映的日子越靠近,這部號稱最完美的前傳三部曲終章也越發讓人期待。雖然Wolverine在《X-Men: Days of Future Past》中穿越時空、改變了歷史,《X-Men: Apocalypse》的劇情卻依然跟前傳保留了一定的關聯性,尤其是前傳首部曲的《X-Men: First Class》,時間點則是設定在《X-Men: Days of Future Past》的十年以後。

集神話、科幻、英雄主義等多重元素的史詩片《X-Men: Apocalypse》,在劇情上會呈現出一種看起來很制式化的編排,細心地把出現在各部前傳中的最初設定串聯起來,有意地修補了「X-Men」在劇情上的漏洞以及不合理的邏輯,同時還促使「X-Men」的宇宙觀和故事展現出更全面的完整性。在「X-Men」故事中占據重要位置的人物角色,藉此以全新的姿態重現出現在熒幕上。整合過去所有5部前作故事的《X-Men: Apocalypse》,將可能成爲「X-Men」再次重啓的重要篇章。

Bryan Singer在《X-Men: Apocalypse》里依舊發揮了不俗的敘事功力,讓各個不同個性和能力的角色、惡勢力的崛起及新角色的加入、各個角色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等等複雜的故事綫,都盡量在有限的時間内處理得條理分明,實在不簡單。

在上集中扮演穿針引綫之角色的Wolverine,成了這集最讓人驚喜的串場人物,爲下一部電影做出了鋪陳。從沉睡中蘇醒的世界第一變種人Apocalypse,帶著氣勢凜然的霸氣在萬衆矚目之下登場。故事的靈重心人物角色,也從主從和平共處的Professor X轉移到反英雄主義的Magneto身上。這一次,劇本加强刻畫了Magneto的内心世界,讓Michael Fassbender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特別是他在與妻女永久訣別後的内心轉折,充分地表現出角色的情緒張力。猶如革命者般勇敢做回自己、解放或拯救同族的Mystique,則被加强了濃重的英雄主義情節。爲電影注入一點輕鬆、喜劇氣氛的Quicksilver雖然依舊討喜,但此次的「爆炸片段」有複製上集的「厨房片段」之嫌,失去了創意和驚喜。

作爲三部曲最終章,《X-Men: Apocalypse》橫跨的時間軸更大,電影的格局和世界觀也無疑更大。故事甫開場便爲觀衆展現了一個既鋪天蓋地又驚艷豪華的排場。在大量的特效輔助下,Apocalypse統治的古埃時代真實而立體地呈現在眼前,仿如源自虛擬世界的變種人確實曾經存在於人類四大古文明的發源地之一的古埃及。世界首個變種人Apocalypse在金光閃閃的金字塔外,被迷信的信仰者們崇拜作神。而這位總是帶著四騎士出現在世界末日之時的神,卻在相隔了幾千以後被迷信的後代喚醒,導致了更多的戰爭,甚至是摧毀性的末世浩劫。

超級大反派Apocalypse在故事中擁有極重的分量。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視角來看,作爲信眾的神,Apocalypse持有的理念和X-Men們完全是背道而馳。表面上,是兩個世代的力量抗衡。然而,造成浩劫的真正原因是迷信和文明的對峙。迷信會促使信仰危機,導致人們缺乏辨別事物本質的能力,以至於人們喪失理性和正確的思維。就連眷戀强權的Apocalypse也過度相信自己的能力,爲了滿足更大的私欲而忽略了X-Men合起來的力量,把自己引上了滅亡之路。

就如Professor X所堅信的理念,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絲善念。這個善念在緊要關頭之時,喚醒了Magneto和Storm藏在心中的人性,進一步證實了善念的存在。衹要人性依在,人類與變種人之間的和平共存就能實踐。當人們捨棄怨恨、歧視、羨妒、憤恨以及所有無謂的紛爭,懂得相互包容、體諒、信任,對任何事物持有希望和信心,我們就能夠打造一個真正而美好的世界。

“Well, at least we can all agree, the third one is always the worst.” 顯然的,Bryan Singer透過電影中的對白調侃了自己所創造的「X-Men」前傳三部曲。就個人來説,《X-Men: Apocalypse》或許并非最完美的續集,卻是在各方面都達到一定水準的優秀之作。



Monday 16 May 2016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zombie in possession of brains must be in want of more brains.

Jane Austen共有6部經典文學著作。它們的共同特色是以女性和婚姻作為小說主題,並且以寫實手法塑造人物個性,為後世帶來深遠影響。在她所創作的著作中,最受歡迎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要數處女作《Pride and Prejudice》。出版於1813年的《Pride and Prejudice》,在經歷過兩個世紀以後,始終歷久不衰,亦為人所津津樂道。它一度被翻拍成電影,甚至還被改編成話題小說《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

身兼多職的Seth Grahame-Smith,是電影、電視的編劇和製作人、作家及部落客。他的首部作品就是以經典小說《Pride and Prejudice》為藍本的《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這部看似惡搞文學的小說,其所帶起的新舊元素混搭文化,意外地造成熱門話題。小說出版後短短數天之內,即刻登上了英國亞馬遜網站的書榜榜首,銷售量達百萬冊以上,成為另一部長居各大排行榜的暢銷書。

忠實於原著的《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幾乎沿用了經典故事的架構和脈絡。故事的劇情依然是設定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主干故事線仍舊由Bannet一家展開。與此同時,原著小說中的各個角色和角色性格統統都保存了下來。作者更模仿了原著的語言風格和口吻,讓經典的對白再次喚醒書迷的記憶。唯一不同的是,新穎的潮流元素為故事注入了而然一新的感覺,卻毫無不倫不類的排斥心態。

儘管電影版的《Pride and Prejudice and Zombies》稍微有些沉悶,卻不乏一些來自書中的創意和無限想象力。它按照原作的惡搞精神,依樣畫葫蘆地將原作小說的創意想法具體化。Bennet夫婦的5個女兒們,由窈窕淑女搖身一變成為耍槍舞劍的女中豪傑。雖然角色形象大大不同,但骨子裡的性格還是不變的。如長女依然溫柔體貼、美麗善良;次女聰敏脫穎、自信又獨立;老氣橫秋的三女喜歡說書講理;四姐天真幼稚;么女則外向、任性、好動。

來自美國的知名作家Katie Roiphe曾提及,Jane Austen具有雙面性的敘事能力,因此在她的作品可以同時使用正向和反向閲讀,在文字之中蘊藏著一個可以被擴大的潛在空間。這個潛在空間允許Seth Grahame-Smith將「Zombies」的元素加入故事之中,使得原著與改編作品之間產生互補作用。前者是一切的基礎,并爲「Zombies」題材增添了文學味兒;後者則豐富了主要角色的性格,爲原著創造出其他的可能性,以黑色喜劇的題材去吸引年輕讀者,去重新認識和回味當代的經典文學。

「Zombies」在故事中早已退居爲次要角色,它衹是這個改編故事的一個引子。當「Pride and Prejudice」進入「Zombies時代」以後,隱藏在字句間的新女性主義思想隨即變得分外明顯和清晰,與維多利亞時代的社會文化和家庭體制形成一個對比。忠於自己的Elizabeth Bennet,對許多事情都持有己見而不趨於世俗觀念,是從小説中走出來的女權運動(Feminism)的一個典範。

Monday 9 May 2016

10 Cloverfield Lane


People are strange creatures. You can't always convince them that safety is in their best interest.

Crazy is building your ark after the flood has already come.

Clover Field原先是位於美國加州的Santa Monica Airport (SMO)的舊稱,以紀念在一戰中戰死的Greayer Clover,於1927年6月15日正式易名。J.J. Abrams旗下的電影製作公司Bad Robot,其辦公室就設立在Santa Monica Boulevard大道旁。J.J. Abrams直接借用了「Cloverfield」作為電影的開發代號(code name),間接將「Cloverfield」創造為Bad Robot出產的科幻驚悚片的代名詞。

《Cloverfield》或許稱不上電影經典之作,又因其過度搖晃的拍攝手法而令部分人產生反感,卻無損它在科幻懸疑片的價值和地位,甚至在電影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此片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大膽而成功的行銷策略和宣傳手法,再利用網絡掀起網民討論的熱潮,以致電影聲名大噪。雖然《Cloverfield》並非偽紀錄片的鼻祖,卻普遍被認作是將這一形式或題材發揮到極致的代表作。

原以爲8年前的《Cloverfiled》的故事就這樣地完結了。萬萬沒想到《10 Cloverfield Lane》卻創意地採用另一個角色的角度,去窺看災難後的世界。這一次,毫無預警般上映的《10 Cloverfield Lane》沒再採用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卻依舊保留了保密到家的神秘感,與前作有著同工異曲之妙。單憑預告片看來,此片的故事脈絡始終讓人摸不著頭腦,強烈的好奇心卻正好是刺激人們不斷探索的本能。在監製J.J. Abrams以及在「Cloverfield效應」的冠名加持下,由《Whiplash》編劇Damien Chazelle首次執導的《10 Cloverfield Lane》確實讓人翹首以待。

《10 Cloverfield Lane》和《Cloverfield》之間或許沒有直接關係,卻存在著無法分切而複雜的聯繫。就如一個作文題目,會在不同的筆下呈現出不一樣的內容和體裁。除了電影名字都使用了「Cloverfield」,兩者同樣以第一視角出發;故事中的「第一人稱」都在零點之中,慢慢找尋線索;在面對未知的危機前,都會拒絕相信眼前的事物;在搞清楚狀況以後,又會展現出頑強地求生意識;更重要的一點是,只聞樓梯響的怪物總是在最後一刻才現身。當異形出現在天際之時——暫且把它當作是同一種異形怪物——發生在不同時間點的兩個故事就這樣連接了起來。

《10 Cloverfield Lane》摒棄了搖晃的偽紀錄片攝影,反而改用了平順穩定的掌鏡方式,並將場景遷移到局限的空間裡,從而加強了戲劇效果、故事的節奏感和緊湊性。影片的開場白沒有任何一句對白,純粹以幾幕鏡頭和懸疑的配樂簡單而清晰地交待了故事和人物的背景,直到翻覆的車子被拋飛至黑暗的草地時,電影名字才以黑底白字的形式出現在螢幕中央。這樣的鋪陳無疑能為影片蒙上一層陰鬱神秘的色彩。假如從第一刻開始,對電影知道的綫索越少,故事所帶來的驚喜就越多。

整部影片在短短的103分鐘裡,故事劇情就爆發了幾個高潮點,如Michelle醒來後的第一次逃生、Michelle搶了鑰匙後的第二次逃生、Howard發狂質問背後的陰謀、Michelle最後一次逃生以及緊隨而來的突發狀況。每一次的高潮都會伴隨著配樂,逐漸加重和加速的音樂節奏,打亂了心跳和脈搏的跳動,營造出驚悚和緊張的氣氛;電影也跟著各個情節轉折由最初的密室電影轉變為心理驚悚片、懸疑推理片,最後轉換成科幻片或是末日電影。每一次的轉變都不會產生突兀感,觀影心情會自然地跟著劇情跌宕起伏。逃出生天以後的結尾處理,某種程度來説是點睛之筆。

當有一天在昏迷中醒來發現自己被拷在地下室,一個自稱是救命恩人的人告訴自己外面的世界已不存在,您會選擇相信或拒絕相信? Howard這個角色無疑在影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對於他的信心或疑心,能直接爲您解釋自己是身處在避難所或餓虎之蹊。在狹窄的空間中,最真實和複雜的人性更容易被洞悉,隱藏在黑暗的另一面也更容易暴露出來。Michelle和Howard之間的關係本來就存在著猜忌和和自私;這驗證了生活上的人際關係中假如不存在信任,兩個人的關係便會鬧得越來越僵硬,甚至會破裂。

在某些時候,您得堅信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情,那麽未來便會有希望。


Tuesday 3 May 2016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


I know we're not perfect, but the safest hands are still our own.

《Captain America》是由Joe Simon及他的拍檔Jack Kirby共同創作的超級英雄漫畫人物。Captain America經常身穿紅、白、藍三色戰鬥服為國效力,因此被視為美國精神的象徵。在Marvel電影世界中,Captain America的故事是由《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s》 拉開序幕。相隔兩年以後,《Captain America: The Winter Soldier》讓美國隊長的大英雄主義延續。

作為續集,《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已不再是純粹而獨立的個人英雄故事,而是擴大為更宏觀的超級英雄宇宙。除了Captain America、Iron Man、Black Widow、Hawkeye、Falcon、Winter Soldier、War Machine、Vision、Scarlet Witch等原班人馬以外,這次還加入了Ant Man以及Spider Man,以及全新的角色Black Pantern及Sharin Carter,陣容鼎盛強大,讓人好不期待各個角色之間會產生的火花。

就以此次的陣容來說,它足以媲美《Avengers》系列的強盛。無論在劇本、娛樂性、特效、卡司上都恢復或保證了Marvel電影的高品質,把觀眾對《Avengers: Age of Ultron》的失落感驅散,並填補了內心的空虛感。《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可被視作是一場格局較小的Avengers電影,只是路線和風格轉變得較為嚴肅和沈重,正好符合「Captain America」的格調。為了確保Captain America在「自傳」中的地位,編劇也刻意安排了他率先登場,故事也圍繞在他與Falcon、Bucky兩個夥伴之間,緊隨著「Captain 2」的劇情。

Captain America和Iron Man之間的矛盾早在《Avengers: Age of Ultron》就已存在。雖然如此,編劇仍然有必要在電影前半段合理地解釋兩大超級英雄意見分歧的原因,藉以加強情節轉折的邏輯性和說服力。也正因為如此,電影前半段的鋪陳會稍微有些冗長、沈悶或混亂,尤其是在超級英雄一個接著一個登場亮相的時候,故事場景像似跳棋遊戲般由這個國家迅速跳躍到那個國家。

又因Tony Stark的個人魅力過於強烈,甫登場即鋒芒畢露。再者,Iron Man也是整個故事的主導,為劇情起了關鍵性的作用。熬過了超級英雄電影制式化的開場之後,《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後來發生的劇情就會逐漸明朗化,也更加流暢,甚至會愈來愈精彩。在精彩的大對決中,分別由Iron Man和Captain America的兩派人馬各自使出渾身解數,打鬥的動作場面流暢而緊湊,讓人看得目不暇給,十分過癮。

《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中並沒有一味想要毀滅世界的大反派,只有實力和能力同樣強大的超級英雄們。正如Vision所說的,在超級英雄存在的世界中,社會真正面對的威脅來自力量強大的超級英雄本身,是他們創造了敵人和恐懼。少了破壞力超強的Hulk及來自宇宙的Thor,所有人即能以更人性化的角度和觀點去審視這個課題。超級英雄的責任不再只是抗禦敵人,而是沒有破壞、沒有暴亂、沒有恐懼的和平世界。

在戰場,最了解自己的往往是敵人,而最強大的敵人往往是自己。無論在性格上或能力上,Marvel裡的每一位超級英雄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弱點。在與昔日的夥伴對峙、戰鬥期間,各路英雄明知道對手的弱點,卻礙於情面而手下留情。這樣的矛盾顯現了超級英雄脆弱的一面,更賦予了他們人性化的一面。這個世界從來沒有完美的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擁有自己的缺點,唯有自強的人能夠自覺地正面面對自己的弱點,而且勇於戰勝它們——戰勝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My attitude is that if you push me towards something that you think is a weakness, then I will turn that perceived weakness into a strength.
~Michael Jordan

Sunday 24 April 2016

The Jungle Book


Now, don't be angry after you've been afraid. That's the worst kind of cowardice.

1907年,出生於印度孟買的Rudyard Kipling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爲英國首位獲得此獎的作家。他的作品簡潔凝練,富有新穎的想象力以及傑出的敘事能力。他在短篇小説方面的成就是無與倫比的,爲20世紀初世界文學產生巨大的影響。Rudyard Kipling的著名代表作《The Jungle Book》,看似是以印度小男孩爲主角的童話故事,實際上卻是一個講給成人聽的寓言故事。

《The Jungle Book》翻拍自迪斯尼於1967年推出的經典動畫影片。這部動畫影片則取材自英國小說家Rudyard Kipling的中篇小說。2016年版本的真人電影和動畫片的故事大致相同,卻填補了更多細節,再加入一點點新點子,使得劇本更加完整,從而產生了豐盈和出色的化學反應。雖然摒棄了舊作原有的歡樂卡通元素,這部真人版影片卻不時喚回童年的美好記憶,而且還將經典動畫長片改造成更成熟、也更貼近原著的成人童話寫實風格,同時又富含教育意義的啓發。

就某種程度來說,科技發展的進步總是不斷地突破人類能力的限制。影片透過無懈可擊的特效,創造出一個莫辨楮葉的印度叢林世界——畫面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皆是動畫拼凑出來的虛幻實景,爲觀衆帶來充滿魔法似的全新體驗。目眩神怡的視覺特效完全掩飾了真動物說人話的違和感。生動而逼真的視覺效果,讓文字中或卡通中的動物們,由平面物體脫胎換骨變成栩栩如生的三維實體。這就像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令人不禁驚嘆!

除了視覺效果之外,配音演員陣容也不可小覷,包括影帝級的Ben Kingsley、喜劇演員Bill Murray、好萊塢最火紅的Scarlett Johansson、演技派Christopher Walken、Lupita Nyong'o及Idris Elba等加盟,星光熠熠,十分具有看頭。

2016年的《The Jungle Book》并非純粹的翻拍之作。首先,它以Rudyard Kipling的原著故事作爲基礎,并保留了迪斯尼卡通版本的精髓,向經典致敬。接著,將文學和影像兩者融合爲一體,再重新設計和定位,最終創作出誠意十足的改編電影,讓經典的故事得以繼續傳承。娛樂性十足的新版《The Jungle Book》,成功把隱含在書中的道理說得更清晰和深刻,《Iron Man》導演Jon Favreau應記一功!

故事中的森林實則爲人類社會的縮影。森林是溫暖的家,也是危險之境。人在成長的時候,可能會迷失在猶如叢林的人生迷宮之中。

蟒蛇是陰險之人,利用花言巧語和迷人眼眸迷惑人心。
大猩猩是貪婪者,迷戀著財富和權位。
猴子們是愚者,只懂盲目地追隨強權,一味地作威作福。
老虎是兇險而殘暴的侵略者,如同殖民帝國一樣實施蠻橫的治國政策和經濟掠奪。
大象象徵智者,如同創造森林的守護神,擁有崇高的地位。
群體生活的狼群則進一步加強了它們在英國人心目中的形象——聰明、機警、勇敢、團結,以「叢林法則」作共同維護森林的繁榮和昌盛。
黑豹是小男孩的守護者,也是他的人生導師,以嚴厲教條教導他生存之道。
懶熊是小男孩的益友和啟蒙者激發他的思考力和潛能,協助他突破自己的極限。
最後,小男孩代表人類本身,他懷著一顆最善良、最純潔、最樂觀的心。

暗喻著黑暗社會文明的成人,幾乎銷聲匿跡在影片中,可是「Red Flower」卻保存了下來。「Every beast lives in deadly fear of it, and invents a hundred ways of describing it.」它既是文明的象徵,也代表了最高的權力以及恐懼的來源,探究了原始叢林和文明社會之間的衝突和矛盾,並強調了人類和大自然和諧共存的重要性!

原是天真無邪的小男孩,為了生存在叢林中,被迫壓抑人類的本性,以免受到所有人的排擠。在經歷過一切之後,他終於摸索出自我認同的解答,全然地釋放出隱藏心中已久的人性,運用人類與生俱來的智慧解決所有的事情,並善用了恐懼的火焰殲滅了敵人、阻止了禍患。這正證明了在大自然界中的每一種生物、每一個個體,都擁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以及生存的權利和理由。

Friday 22 April 2016

Deadpool


You're probably thinking "This is a superhero movie, but that guy in the suit just turned that other guy into a fucking kebab." Surprise, this is a different kind of superhero story......I didn't ask to be super, and I'm no hero.

科技發展已全面改變人類的生活,而消費者的口味也漸漸地產生變化。徹底顛覆英雄形象的Deadpool,憑著低賤的三寸之舌、瘋癲搞怪的行徑、以暴制暴的流氓個性,擄獲了不少超級英雄漫畫迷的關注。雖然這位惡棍英雄擁有比金剛狼更強的自癒能力,可是他最誇張的超能力是能夠打破「四面牆」,直接與漫畫格子外的漫畫迷作溝通;Deadpool的「嘴」才是他最強的武器,甚至比他背負著的katanas還更有殺傷力。

就如Deadpoop的個性一樣,劇本喜歡在對白之中加入許多廢話,把一個簡短的自我介紹序篇硬掰成108分鐘的長片。幸好電影節奏明快而流暢,動作乾淨而俐落,是集暴力血腥和黑色喜劇於一身的唯一一部限制級超級英雄電影。不按牌理出牌的特殊個性,不但忠實地還原了原著漫畫,還造就了標新立異的超級英雄電影風格,將其他愛講大條道理又愛現正義的超級英雄給比了下去。

Deadpool沒有帥氣的臉龐,更沒有英雄該有的正義感和氣勢;他身上的制服像是抄襲自Spiderman的贗品,有時候還要如平民一樣搭德士去找敵人報復;遇到寡不敵衆的時候,他就撕破自己的内褲當作白旗;他就跟少女一樣喜歡收藏Hello Kitty商品;他無時無刻口吐一連串兒童不宜的粗俗語言和黃色笑話,殺人不眨眼的殘忍手段···⋯這些看似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行徑,偏偏就是Deadpool人氣高漲的理由。

在預算非常有限的前提下,製作團隊沒錢拍出如同X-Men或Avengers系列電影般的大排場。他們唯有轉一轉腦筋,在鏡頭和對白之中設計了許多別具匠心的小細節,機智地將缺點轉化成優點,不斷地使用了自嘲精神調侃自己,反而爲劇情增加了更多的笑料和趣味性。要是電影迷或忠實漫畫迷,就能立即發現到這些多如繁星的笑點和梗,讓人期待續集的來臨!


Sunday 17 April 2016

The Huntsman: Winter War


If it’s a fairytale you’re hoping for, prepare yourself for so much more. You will train, you will harden, you will become my huntsman.

《The Huntsman: Winter's War》雖以白雪公主的故事為基礎,卻已幾乎偏離了原著的故事和風格,從傳統童話的縫隙之中延伸出另一個充滿遐想的故事,擴大無限的想像空間。

嚴格來説,它不僅僅是《Snow White and the Huntsman》的續篇,更起了承先啓後的作用。首先,它創造了另一個險惡女王,并將她加插出現在“Once Upon A Time”更早以前的以前,以圖增加角色的存在性與真實性。它又鞏固了The Huntsman在這系列電影中的重要性和角色的地位,同時還藉機進一步解釋了這個角色的來龍去脈,包括他的成長過程、他與Freya和Ravenna之間相互牽連的關係、他在遇見白雪公主之前的情愛瓜葛。

當Freya初次出現在預告片中時,她那風姿綽約的冷艷形象不期然讓人聯想起《Frozen》的Elsa。直到入場陪座觀賞以後,出現在屏幕上的一切,如Freya的超能力、冰雪王國的尖峰和城堡、Freya與Ravenna的姊妹關係,大致都證實了最初的想法。不同的是這個暗黑版本的童話故事卻編排了一個較爲殘酷和現實的結局。由始至終,Freya是整個故事中最具悲劇性的可憐角色,唯這一部分卻無法塑造得盡善盡美。

Jessica Chastain扮演的女獵人,在某程度上比Chris Hemsworth主演的獵人還要搶鏡一些。小矮人的角色可以説可有可無。至於壓軸出場的Charlize Theron,嶄露了極邪惡的女王霸氣。她頭頂著象徵著權威的華麗皇冠,挾著氣焰把Emily Blunt完全比了下去。作爲上集的副導演,首次擔正的法籍導演兼美術指導Cedric Nicolas-Troyan,基本延續了暗黑童話風格,在美術、場景與服裝等方面依舊表現出色,使得整體的視覺效果令人嘆爲觀止,但電影整體予人的感覺印象不深刻,在敘事和劇本方面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