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1 August 2014

A Long Way Down


在許多國家,自殺已成為死亡的首要原因之一。
每一年,有將近一百萬人選擇終結自己的生命。
按照比率統計,全世界幾乎每40秒就有一個人死於自殺。

有自殺傾向的人,無時無刻都存活在焦灼的恐懼及無盡的絕望當中。
任何的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可言,除了黑暗,幾乎什麽都沒有了。

I Don't mind the pain. It's the hope that kills me.

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Nick Homby的同名暢銷小説,
由Pierce Brosnan、Aaron Paul、Toni Collette、Imogen Poots領銜主演,
是一部帶有黑色幽默的英式小品。
小品好看的原因,正是因爲它的劇本具有細膩的生活色彩,進而產生無限的共鳴。
接著,再搭載一首首動人的背景旋律,觸動心靈和情緒。

在元旦的除夕夜,四個失意絕望的陌生人,
同時出現在倫敦的自殺聖地,試圖選擇跳樓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由於通往地獄的跳臺狹窄,加上無法剋服的心理因素,
這四個人只能有秩序地排隊等待跳樓。
然後,一段荒誕、幽默,卻又溫馨、勵志的故事便由此展開。

故事的結構按照四個角色分成相互交集的四個片段,
並依據社會階層——從最上層至最平凡——按照順序一一解剖角色們的内心世界。
首先登場的是身敗名裂的電視主持人Martin。他是整個故事的主綫人物,也是故事的開端;
口不擇言又神經大條的政客女兒Jess,是凝聚這個互助會的重要角色;
終日需要照料嚴重殘疾兒子的單親媽媽Maureen,是串聯其他人物、感染心靈的柔性角色;
最後,再由謊稱自己換上癌症、做什麽事都失敗的披薩送遞員JJ,作爲故事的結尾。

對於角色們不如意的往事,觀衆或許只能夠從他們口中略知自殺的緣由。
然而,故事的重點,是著重於自殺未遂以後,每一個角色的心境變化。
一群絕望的人,原以為待在一起絕望,是為了減輕各自的絕望感。
在不知不覺間才發現,相互的關懷才是維繫他們之間的一根紐帶。
人是一群無法真正孤立生存的群體生物。
儘管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價值觀,但我們的生活依然是彼此牽連、相互影響的。
簡單的一句問候、一個懷抱、一個微笑,就是關愛的傳遞。

其實,電影中有許多充滿隱喻的鏡頭與畫面。
像是JJ在海邊呐喊,並在海中央迷失方向時,眼神流露出的迷茫;
像是Martin與Maureen在看見孩子們偷吃巧克力噴泉時,對同一事情所闡述的兩種不同看法;
還有開場白時,那隻還來不及燃燒完的煙蒂,就這樣掉入深淵,灰飛煙滅;
細心的人,也許早已發現4位主角的名字,其中兩個都有相同的字母。

真實的人生就像一場遊戲,每個人都身在其中。
遊戲的規則就像飛旋標,想要得到什麽,就得先付出什麽。
在遊戲的過程中,玩者或許會被陷阱擊倒。
與其浪費時間去自責,倒不如去思考如何脫離困境,
往正面的想法思量思索,才會獲得正能量帶來的力量。

My therapist told me a story, a true story about this guy who survived jumping off the golden gate bridge.
The moment he jumped, he realized that the only thing in his life tat he could't fix was the thing he'd just done.
5秒鐘可以改變人生的結局。
千萬別讓還未燃盡的煙蒂,就這樣輕易地在瞬間熄滅……

Saturday 23 August 2014

The Normal Heart



To win a war you have to start one

HBO製作的電視電影,向來都極具水準。高素質的影像、成熟的製作、大牌影星加盟的卡士陣容,加上話題性十足的題材,都為《The Normal Heart》增加了可看性。

由《Glee》導演執導的《The Normal Heart》,根據托尼獎同名話劇改編,是編劇Larry Kramer以自身的經歷所撰寫的人生感悟。故事發生於上紀八十年代的紐約,講述的是同性戀群體如何在保守的年代,為自己爭取平等的權利。

當時,愛滋病HIV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為一種新發現的傳染性病毒。它堪稱是人類疾病史上最可怕的病毒,引起世界的恐慌。對於HIV的起源,科學界各有其説法。有科學家認爲,人類體内持有HIV基因,只是被發現的時間問題。這種不治之症大力地肆虐同性戀群體。於是,有人趁機大造文章,將愛滋病作為針對特有群體的藉口,把他們驅逐到社會的邊緣。當所有人鄙棄同性戀時,男主角對戀人不離不棄的真情,卻反駁了一般人對同性之愛的看法。

故事中的許多角色——像是Mark Ruffalo扮演的同志作家Ned Weeks,或是Julia Roberts飾演的半身癱瘓的醫生Dr. Emma——都是真性情的角色。他們的脾氣似乎都有點暴躁,當情緒一來,便是歇斯底里的時刻。這種看起來不太討好的性格,其實是源自内心的真實表現。
站在弱勢群體的立場,他們的憤怒全然是為了爭取最好的權益。與其守株待兔,倒不如勇敢地站出來,不放棄地說出自己的意願。總有一天,一定會有人聽見這把聲音。因爲,無論身處在什麽時代,每個人都應該享有追求平等的權利。

Thursday 21 August 2014

Mindscape aka Anna



Sometimes we remember things the way we want to, rather than the way they really were.

一般而言,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沒有期望就沒有失望。
有時候,在毫無希冀之下,抱持著平常心去看待,反而更能感受到意外的驚喜。
那是因爲,我們經常都會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事物,
或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想象某樣事情,結果卻是事與願違。
《Mindscape》擁有自身獨特的風格特色,
在劇本、摄影、音效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水準,
是一部充滿内涵和想法的非主流影片,很值得欣賞。

《Mindscape》是一曲由懸疑和陰謀交織而成的交響曲。
它的曲風時而凝重,時而奧秘,同時還富有驚悚色彩。
謎樣般的少女,將觀衆帶入一層又一層仿如薄紗般的疑團,最終被誘騙而掉入迷局之中。
或者,概括而論,這是一齣以推理為包裝的科幻驚悚片。

開場白的那一首曲子的第一句歌詞:“To get inside my mind is what you wanted”,
就切入了故事的主題——“Mindscape”。
“Mindscape”亦作破解記憶,是一門介於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超自然能力。
擁有此能力的人,被稱為viewer,能夠侵入他人的記憶,並窺伺他人的内心。
若按照劇情的段落,故事大致上可區分為兩個層面:
第一層是John侵入Anna的記憶,找出後者不為人知的秘密;
接著第二層,則是Peter侵入John的記憶,調查兇殺案的真相。
其實由第一個層面,即John的記憶中,即可發現許多隱藏的綫索。
“記憶”中,John能看見Peter模糊的身影,同時也能看見Anna的幻影。
顯然的,這正證明了Anna也同樣具有viewer的超自然能力,並且能夠掌控自如。
她不但可以建構虛假的記憶,也能自由轉換記憶的主動權,
進而侵入他人的思想,意圖誤導所有人。

記憶是一個很玄妙的東西。
從生物學的角度剖析,記憶的形成需要一種特殊的蛋白質。
蛋白質的運作會增加麥胺酸的釋出,外來的訊息刺激在感官内短暫停留,成爲瞬間記憶;
被大腦分析過的瞬間記憶,會轉換成短期記憶;
反復的復習與思考,便會將短期記拓展成爲長期記憶。
換句話說,記憶的基礎源自於真實的經歷。
至於夢境,則是模擬真實情景的虛構記憶。
它會反復激活真實的片段,並將不同的記憶片段串聯起來。

時光把曾經轉換成回憶。
接著,人們依靠自己的思考模式去選擇銘記或遺忘事實的記憶。
It just because the lies are shocking and they attract a lot of attention.
It doesn't necessarily make them true.
當真實是痛苦的時候,我們普遍會刻意抑制特殊蛋白質的發展;
只允許痛苦短暫停留在大腦内,然後欣然地接受事物的另一面。
甚至會嘗試將虛幻的真實與真實的夢境混淆在一起,
以致無法再清楚地分辨兩者之間的區別。
就如John自言道:“The funny thing about memory is that it can't be fully trusted.”
不過,有時候,痛苦的記憶反而是唯一可以拯救您的鑰匙。
唯有用不同的視覺去看待它,一遍又一遍地審視,才能看清真相。

Sunday 17 August 2014

Non-Stop


We're midway across the Atlantic. How do you kill someone in a crowded plane and get away with it.

飛機堪稱是最世界上安全的交通工具。
但是,据統計,絕大多數的重大空難事故,通常是人爲因素而造成的。

由開場的登機直至真相被揭發的一刻,故事的懸念和驚悚確實引人入勝。
在局限的空間與有限的時間里,迂迴曲折的劇情遞造了緊湊感。
只是,千鈞一髮之時的浪漫式慢動作,以及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
又讓電影回到了既定的模版和框架之中。

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當人處身於局限而密閉的空間,同時在面對短促的時間時,
人的内心便會產生恐懼的心理情緒,因而更容易引起觀衆的共鳴。

雖然著墨不多,劇情卻還是碰觸到了一些種族歧視的課題。
就像乘客們在懷疑那位中東醫生一樣。
一個人的信譽確實很重要;對於曾經犯過錯事的人,
生命中的一個瑕疵,或是污點,都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就像乘客們在誤解、質疑Bill一樣。
當世界濃縮到一個封閉的機艙時,人類的主觀、偏見、自私,便會顯而易見。
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相互猜疑,分歧愈來愈深,矛盾衝突最終會引致人爲的禍害。
歸根究底,和諧才是人類群體社會最重要的基礎。

Sunday 10 August 2014

Guardians of the Galaxy


首創於1969年的超級英雄漫畫《Guardians of the Galaxy》,
是繼Fantastic Four、X-Men及Avengers之後,Marvel創作的第四隻英雄團隊。

他們由五個來自銀河系不同星球的戰士,或是罪犯所組成的軍團隊伍,
各自擁有不同的膚色、不同的外型。
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同樣背負著悲慘的命運:
失去母親後,被拐帶到外星球的地球人Star Lord;
最後一位Zen-Whoberi族人Gamora;家破人亡的Drax the Destroyer;
某行星的實驗性物種Rocket Raccoon;以及只懂得樹木語言的樹人Groot。

So here we are: a thief, two thugs, an assassin and a maniac.
But we're not going to stand by as evil wipes out the galaxy. I guess we're stuck together, partners.

即使自身的超能力有限,當五個有血有肉的孤獨靈魂湊集在一起,
卻能充分地發揮出團結的力量,戰勝強硬的敵人。

作爲英雄電影的首部曲,人物背景簡介是開場的慣例,篇幅或長或短。
不按常理出牌的滑稽笑點,適當地減削了一些枯燥的情節。
在宏大的宇宙觀中,銀河系的特效畫面讓人嘆爲觀止,故事情節也更為豐富多變。
看似粗野豪邁的皮囊之下,其實還隱藏著一些細膩的真情。
自稱“Star Lord”、愛聼老歌的Peter Quill,是他緬懷母親與舊時光的一種方式。
一句簡單的“Take my hand”,也起了前呼後應的作用;因曾錯失過,所以他更懂得及時把握。

總體而言,《Guardians of the Galaxy》鮮明而獨特的作風,
自成一格,有助於成爲區別的重要標誌,讓續集更有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