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26 April 2011

Horton Hears a Who!


FOX出品的動畫片。
卡通人物造型可愛有趣,即使那隻毛毛的Katie出場不多的,卻十分搶鏡。
故事生動且富有教育性。

我們往往只會把好奇心放在巨大的事物,卻不曾留意身邊細小的東西,甚至會忽略它們。
就試著去聆聽那些微弱的聲音,
勿像袋鼠媽媽一樣固執地否認它們的存在。
A person's a person, no matter how small.

Monday 25 April 2011

線人


依然是由林超賢執導的警匪片,差不多的演員班底,
吸引人的是,張家輝和謝霆鋒的角色對調了。

雖說謝霆鋒憑此片奪得今屆香港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但是這個角色帶有《十月圍城》中那位戇直“車夫”的影子,
他為愛人與妹妹而犧牲自己的精神多少會讓人動容。

至於李滄東這個角色,背景與角色要比“細鬼”複雜得多。
他外表雖然木納,內心卻充滿壓抑與爭扎。
個人反而更喜歡張家輝的演繹。

Saturday 16 April 2011

Los Crimenes de Oxford


改編自同名偵探推理小說,作者Guillermo Martinez正好是名來自阿根廷的數學家。

故事以一件發生於牛津的命案為主軸,兇手利用數學的邏輯思考將連環兇殺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這是小說精彩之處,作者把我們都早已忘記的方程式或數學原理一一呈現眼前。

電影改編自然會把許多情節刪除或作出更改。
原著中提及的畢氏定理、費馬大定理、歌德爾定理等數學理論,都未出現在主角們的對白中。
第一起命案的死者與嫌疑犯的關係由祖母與孫女改成母女,實在突兀。
而教授Seldom的角色性格也被描寫得偏離原著。
Martin愛情的戲份反而增添太多,削弱了故事的懸疑氣氛。

慶幸的是,電影仍然保留了那段裁縫師計劃殺害妻子的一段故事。
這是一段重要的插曲——暗示了這個故事不斷再重複的哲理: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並不一定是真相。

All Good Things


其實,這是一個相對複雜的故事。
以愛情片的姿態拉開序幕,漸漸釋放懸疑與神秘。
它改編自發生在紐約的真實事蹟——揭露了“百万富翁凶手”Robert Durst的妻子失踪之謎。
此案已列入懸案,至今仍未偵破。
導演欲想要透過劇本還原真相,同時利用自己的觀點揭發Robert Durst的罪過。

《All Good Things》是一個反諷的名字。
所有美好的一切,只停留在以往,或某一段想要被記住的回憶。

或許,故事發展有點沉悶。不過,演員的表現仍然是可觀點之一。
無可否認,這部電影是為了Ryan Gosling而看的。

Friday 15 April 2011

The Way Back


The Way Back
原著:《The Long Walk: The True Story of a Trek to Freedom》

忠於紀實的自傳式拍攝手法,所以電影不會出現高潮迭起或起承轉合的情節。

喜歡劇中的幾個角色: Valka、Irena以及Tomasz。

Colin Farrell飾演的Valka戲份如此的少。
Valka是第一個離開大隊的成員。雖然他最初予人的印象是奸險,
不過由他願意當作跟班以及為大隊尋找食物的情節看來,
他其實是一位懂得如何生存的人。“I know about survive,all my life”
生活在現實,應該需要這樣的態度。

而成員中唯一的女性Irena,則是團員間溝通的橋樑。她的死,難免會讓人惋惜。
Tomasz基本上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同時是團員中的開心果。

劇終,Janusz與白髮斑斑的妻子相擁而泣的一幕,讓人不僅感動。

當回家的路變得遙遠而困難重重,一行人卻始堅持徒步行走了幾千里路。
雖然漫長的旅程中不斷地失去同伴。套用片中的一句話——值得安慰的是,他們死時乃自由之軀。
自由是神聖的,他人不能剝削個人自由的權利。
永不放棄的精神,證明了人類堅強的求生意志。

Tuesday 12 April 2011

挪威的森林


Norwegian Wood / 挪威的森林

風格上呈現出憂鬱,頹廢,沉默。
對白不多,鏡頭很多時候只著重在風景與物體的美感,
故事性反而削弱了,段落間的銜接偶爾還會讓人覺得突兀。
倒是那段隨著上樓梯旋轉的鏡頭拍攝,十分有趣。

渡邊與直子或綠子談話的時候,
總是出現兩人衝忙地邊走邊談,或者無聊地左右搖盪。
讓人看得好不耐煩。

從未閱讀過村上春樹的原作。
然而,電影版改編得有點空洞,同時沉悶。集中力不斷游離在熒幕以外。
沒看過原著的人…如我,在觀賞電影後,
也不會曉得電影的名字和片尾曲《Norwegian Wood》的關係。
只留意下一股莫名其妙的想法。

Sunday 10 April 2011

Battle: Los Angeles


大熒幕內的外星人其實張得像高科技技術製造的機器人,
和印像中的外星人外型有點出入——《Mars Attach》的外星人外型尤其深入民心。(還有那熟悉的類似“砸果凍”的腳步聲。)
或許是因為這樣,《Battle: LA》的機器人的戰鬥能力基本上十分接近人類,只是武器先進一點而已。

與其說是外星人科幻片,不如說這電影是部戰爭片。
槍彈雨林的戰爭場面刺激感官,從而帶出美軍的英雄主義色彩——不畏懼生死的豁然英勇。
令人壓抑是因為人類從頭到尾都是輸家,引以為傲的城市藍圖被破壞成為一堆瓦礫。
而且我們也知道,危機最後一定有轉機。所以,就少掉了驚喜。

Saturday 9 April 2011

Source Code


科技邁向尖端的時代,電影題材也跟著層出不窮。
“Source Code”並不是Time Traveller。
它只是將意識移入他人的記憶中,產生具體化的虛幻世界。
這種實驗性的研究,後來卻有意想不到的突破。

《Source Code》以災難片為前提,引入“Source Code”的新銳科技,
當中又穿插了懸疑的色彩。整體而言,稱得上流暢及富有節奏感。

有人喜歡美滿的結局,也有人偏愛悲劇收場。
而這部電影卻平衡了這兩種結局。

劇終前的那場歡樂的定格畫面,確實讓我不禁感動。
Stevens渴望的就是那些在現實中早已不存在的乘客拋開恐懼,永遠地暢懷大笑。
它提醒了我們,那恆久不變的概念——珍惜生命,存載希望。

Wednesday 6 April 2011

Tangled


童話故事原來就只屬於王子與公主。
仙女為這段愛情的守護者;巫婆則是進一步鑑定愛情的忠貞。

延續上一次的顛覆傳統,迪斯尼稍微改編了大家所熟悉的《長髮姑娘》。
她由籠中鳥,化身成為冒險者;就像現實中流行的女權主義。
王子不再是王子,卻變成詭計多端的小偷。
除此之外,整個故事依舊是墨守成規的。

相比其他童話人物如灰姑娘、美人魚、睡公主、白雪公主……

《長髮姑娘》就是缺少一點點魔幻色彩。
即使是故事中的唯一一個壞角色,也沒有想像中奸詐。
她只不過是位貪圖青春的自私鬼,早已司空見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