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25 September 2011

Incendies


就對我而言,《Incendies》比本屆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更引人入勝。
開場那一段曲子與片段,即已感染人心。

死亡絕不是故事的終結;它總會留下什麼,讓人回味。
換個角度思考,死亡其實也是另外一個生命的開始,

改編自黎巴嫩舞台劇的《Incendies》,獨特地以篇章的形式呈現;
再以非線性敘述的手法,將母親與孩子的故事線重疊在一起。
如章回小說般,首個章節以“雙胞胎”為名,並以主角——Nawal Marwan的遺囑拉開序幕。

故事並沒有交待為何Simon遷怒於母親的具體原因,但Nawal身邊的人似乎從來沒有人真正了解過她。
因為Nawal的遺囑,Jeanne展開了一段尋親之旅,踏上母親曾經徒步走過的每一段黃土沙路。
劇本遂透過Jeanne的旅途側寫Nawal的人生故事——背後深藏著家族、民族、國家的辛酸與悲慟,
讓她重新認識了自己的母親——一個成長於戰亂年代的強悍、偉大的女人。
與此同時,Jeanne也透過母親的事蹟揭發了身世之謎。而最後的真相,確實是能夠震撼人心的。
(個人認為Nawal選擇透過遺囑與書信告之真相的原因,在於她無法使用言語表達心中的苦衷,並且希望Jeanne和Simon能夠親身、一步一步地揭開秘密。)

《Incenties》在大多數時候,特別是最震撼人心的場景,導演選擇遺棄配樂,以原聲、或無聲的方式去渲染故事的張力。
例如電影中那場最精彩,也最震撼的片段:叛軍在射殺巴士司機後,凶狠的對著巴士內的回教徒乘客掃射;僥倖生存的Nawal以及一對母女,驚惶的互相張望,卻不敢作聲,整個世界頓時變得寂靜,只剩下她們恐懼而急促的呼吸聲。突然,Nawal衝出巴士,大喊自己是基督教徒而逃脫鬼門關,她與女孩的母親在短暫中交換了信任的眼神,從對方手中抱起女孩,並向叛軍聲稱是自己的女兒。當叛亂者槍殺那位母親,繼而放火焚燒屍體的那刻,狂哭的女孩從Nawal懷抱中掙脫跑向起火的巴士……一名叛軍對女孩的後腦勺射了一槍。那一聲槍聲彷彿在耳中不斷迴盪,最後化作淚痕。(海報畫面取自這一幕,特別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個最震撼人心的片段,既是收件人閱讀著由雙胞胎轉交的兩封信件。這兩封信的內容揭露了故事的真相。

戰爭從來就沒有勝利的一方。
它無情地奪取了許多無辜的性命,破壞了一個國家的安寧與秩序,也摧殘生還者的心靈。
令人驚訝的是,這個世界上依然存在崇拜暴力的統治者,危害世界的和平。

《Incenties》的劇情偶爾有點緩慢,情節曲折而且哀怨,卻充滿感染力。
Nawal的形象在一個一個被講述的事蹟中,漸漸被塑造起來。
生活在戰亂年代的人,有多少個人能夠如此強悍,如此勇敢,如此堅強?
她的人生牽引出家族、國家與民族的歷史,佈滿傷口,佈滿傷痕。

一個蕩氣迴腸的故事似乎即將終結,卻發現原來是另外一段人生的起步。
生活擁有許多無奈和難關,既然無法避免,就嘗試挑戰它——為了家人,為了自己,為了延續生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