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5 May 2015

Mad Max: Fury Road


My name is Max. My world is reduced to a single instinct: Survive. As the world fell it was hard to know who was more crazy. Me...Or everyone else.
So I exist in this wasteland, hunted by scavengers.

初次看到電影預告片,最初的感覺就是一頭霧水。對整個故事毫無概念,也抓不到一個大概。拜電影院所賜,反復看了幾遍同樣的預告片以後,漸漸被那沙塵滾滾的壯觀畫面以及節奏感很强的重金屬音樂所感染。最終,還是被導演George Miller、Tom Hardy及Charlize Theron之名給說服了。

原版《Mad Max》的年代離本人有一點差距。或許,正因爲如此,對於George Miller所勾畫出來的末日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好萊塢的末日電影何其多! 然而,導演仍然在芸芸衆生之中,創造出一片屬於自己的末日世界。這個概念在跨越了30多年以後,加入了時下的電影技術,依舊擁有獨特的魅力和新鮮感,歷久不衰。

綜觀整部電影,這絕對是一部多姿多彩的賣座電影。它無法被冠上單一的題材類型。有時候,它是一部奇幻的冒險電影,或是一部科幻的戰爭片;有時候,則是一部驚悚的公路電影,亦可以是一部警世的末日電影。簡單來説,就是一部精彩絕倫的爆米花電影。縱使電影包含的元素很多很多,卻絲毫沒有半點雜亂之感,反而會令人一直不斷地期待下一個高潮所帶來的刺激感。半分邋遢、半分唯美的畫面充滿質感;明快的節奏容不下太長的中場休息時間,隨即緊張地跟著一衆角色們繼續逃亡;一氣呵成的動作場面和追車鏡頭,配合激發人心的重金屬音樂,刺激視覺與聽覺感官,也激起了無限的熱血沸騰。

電影中的世界觀,其構建的理由是讓觀衆接受故事的邏輯設定,將虛擬合理化。沙漠荒野中的城堡、活生生的“輸血袋”、面帶病態的未來世界人類、醜陋的統治者及打扮成吸血鬼模樣的軍隊、由油罐車與破轎車合拼成的戰車、彈吉他敲大鼓的伴奏樂隊、如馬戲團踩高蹺的攻擊戰略……等等,各種各樣的人、事、物拼凑成一個荒唐離奇的烏托邦,卻處處藏著細膩與創意的想法。

鏡頭中總是看起來髒兮兮的灰黃色畫面,使得電影看起來很像粗製濫造的低成本電影。然而,這樣的視覺效果反而更確切地詮釋出未來世界的荒涼與無情。看似簡單的故事中,隱藏了許多隱喻的諷刺、内涵。一個至深的道理,往往就是源自一句最簡單的話語。

女性角色在片中扮演者極其重要的角色。她們不再是戰爭的受害者;她們不再是一敲即暈的弱勢族群;她們更不是濫竽充數的花瓶角色。她們有的爲了拯救他人而犧牲自己;有的爲了保護大家而抗戰到底;有的爲了救贖自己而繼續堅持下去。即使是滿臉皺紋的老太婆,也成爲了隊伍中的主力軍。單手女戰士Furiosa的風頭已經完全蓋過了瘋狂的Max。以往總是成爲戰爭犧牲品的女人,這次終於擺脫詛咒,真正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在末日以後,女人和小孩才是新世界的明日希望。

雖然片名取名爲“Mad Max”,Charlize Theron無論在戲份、形象、角色性格上都十分搶鏡。盡管如此,Tom Hardy的演技依然是有目共睹的,既能鐵漢又能柔情的内斂演技,令人期待他在續集的表現。兩人在最後一刻沒有一句對白,衹靠眼神對望著對方的情景,一段含蓄又真摯的感情被描繪地相當細膩。其他角色的戲份不多,但個個性格鮮明,實屬難得。由伸展臺走到大電影屏幕,扮演“播種者”們的模特兒,又展現了自己的另一項才能,表現確實讓人感到驚喜。

世界末日後的世界到底是如何的?
當地球資源貧乏到祗剩下石油與水源,人類是否還能生存?
面對這一些假設,我們都沒有肯定的答案。透過George Miller的鏡頭與故事,Mad Max存在的世界其實如此貼近真實。居住在堡壘底下的平民,為了食水而苟延殘存,任由自己的權利被剝削;愚忠的軍隊,繼續擁戴獨裁統治者,并且誓死授命於王。來自不同部落的幸存者們,爲了僅剩的資源爭個你死我活。在這樣一個殘酷的世界裏,以暴制暴是必然的,而我們確實需要一個憤怒的勇士,發動革命以瓦解惡勢力。

維護和平與珍惜資源,已經是老生常談的理論,但身體力行的人又有幾個?
“Greenland”從來就不是一個虛擬的夢想。它不在沙漠邊際以外的地方。原來,它一直就是脚下踩著的這片土地。衷心希望:未來的人類不是透過他人口中的傳説來想象“Greenland”的美麗,而是親眼目睹這裏的一切、一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