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1 May 2015

The Cobbler


一如既往,Adam Sandler的電影總會獲得不少劣評,新片《The Cobbler》也走不出同樣的命運,還有不少網站直接引用著名影評人Wesley Morris對此片的評價:“A movie like this, in which not a single scene comes together, in which almost nothing makes you laugh or cry or think, reminds you that it’s truly a miracle when movies work at all”。

儘管《The Cobbler》並非最好的作品,它仍不失爲一部老少咸宜的喜劇和小品。向來以小人物爲出發點的“Adam Sandler式喜劇”,這一次選用了鞋匠作爲故事的主角。他是一個繼承祖業的鞋匠,也是一個厭倦生活的猶太裔中年男人;就像大多數人一樣,每天週而復始地重複著枯燥的生活:起床、搭地鐵、開店、工作、看報紙、發愣、回家。在一次陰差陽錯下,他從那台被自己遺棄在地下室的縫紉機中發現了一個奇跡,繼而找到了工作、甚至是生活的樂趣。苦臉變成了笑臉。然後,爲了實現媽媽的願望,Max使用縫紉機的魔力假扮成自己的爸爸。隔天,才驚覺媽媽在甜蜜的夢中長眠了。故事進行到這裡為止,其實都還不錯。

電影的前奏在遲緩中帶有一點文藝的調調,搭配曼妙飄逸的口琴曲,最初會有一種“Adam Sandler終於轉型”的想法。直到後段,又再掉入老掉牙的喜劇電影情節。在一陣莫名其妙的混亂以後,再以俗套的皆大歡喜作終結。要是不説,還以爲自己看了一部擁有變身能力的超級英雄電影,在變身以後到處行善。儘管老鄰居的“梗”有點不太符合常理,卻至少爲老套的結局補上了小小的驚喜……《The Cobbler》的故事其實可以有很多可能性;Adam Sandler其實也可以很認真去演繹性格内斂的角色。可惜Thomas McCarthy選擇了這樣的方式結尾。

倘若這個世界上真的有一台如此神奇的縫紉機,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這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多少能滿足一些平凡人的憧憬和幻想。

“Let me ask you something. You ever wish you were somebody else?”
“No. I'm your mother. That's all I ever wanted to be.”

我們總是渴望成爲別人,或是乾脆互換身份生活,卻從來沒認真想過: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和難題。Put yourself in someone's shoes——嘗試以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生活,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之餘,也要努力地做回自己,好好去經營自己的人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