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0 July 2017

Dunkirk


Hope is weapon. Survival is victory.

敦克爾克戰役又稱敦克爾克大撤退,發生在法國東北部邊境的敦克爾克海灘,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亦是歐洲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略性撤退行動。在一戰戰敗的德國,自希特勒主政後非但不理會凡爾賽條約,反而積極整軍經武。1939年,德軍在希特勒的帶領下閃電進攻波蘭,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兩大巨頭——英國和法國先後對德國選戰,並以聯軍的姿態歇手對抗德國。1940年5月,銳不可當的德軍繞過法國引以為傲的馬其諾防線,取道比利時再進攻法國北部,將40萬英法聯軍逼退至敦克爾克海灘,準備一舉殲滅。正當英法聯軍遭到圍困的時刻,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擬定「發電機行動」撤退計畫,決定將一批軍隊撤回英國。這個撤退計畫共動員了800多艘各式民用船隻,將英國部隊接駁上船、逃離出敦克爾克。

「發電機行動」最初並不順利。德軍為了阻止英法聯軍撤退,派出了戰鬥機不停轟炸敦克爾克地區。與此同時,負責運載部隊撤離出的英國皇家海軍船艦無法靠近敦克爾克海灘淺灘,只能靠淺談登陸艇來回接駁,首日成功撤離近3萬人,隔日卻只撤出7千人左右。根據英國海軍評估,在天氣惡劣及德軍不斷轟炸的條件下,要將30多萬人安全撤離需要30至49天的時間。因此,英國才緊急向民間徵集遊艇、貨船和漁船等航行到敦克爾克,同時動用了空軍和海軍作戰部隊全力護航,場面十分壯觀。直至6月4日,為期九天的大撤退成功把34萬官兵撤退至英國,為日後的戰略反攻保留了一批軍力。敦克爾克大撤退不僅是一次成功的戰略,更在撤退的過程中展現出堅強不屈的堅定意志,在英國歷史上極具意義。

電影跟作文一樣,是一件有系統和計劃的組合工程,如同依照藍圖來建造房屋一樣。在審題以前,須要確切地了解題目的含義,並把握住重點及中心主旨。首次指導二戰題材的Christopher Nolan,毫不不拖泥帶水地以一個英國士兵的視角揭開了電影的序幕,乾淨俐落地直奔主題。接著,劇本又以懸疑驚悚的口吻講述了這個戰爭故事,透過理性、安靜和寫實的風格呈現出不一樣的戰爭電影。《Dunkirk》目前為止在Rotten Tomatoes累積了93%的高分,在IMDb及Metacritic分別獲得8.6/10和94%高分。影評人Nick De Semlyen在《Empire》評論道:「A spare, propulsive, ever-intensifying combat thriller, Nolan's history lesson is both a rousing celebration of solidarity and the tensest beach-set film since Jaws」。Christopher Nolan憑著此片又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導演實力。

《Dunkirk》甫開場就直接進入了故事的主題,配樂可謂是幕後最大的功臣,讓此片錦上添花。電影利用一個英國士兵在逃跑的腳步聲,和配樂大師Hans Zimmer的懷錶時鐘滴答聲交織而成第一篇樂章,成功營造了緊張而焦慮的氛圍。將時鐘的滴答聲放進了配樂中,藉此製造出分秒必爭的戰爭之中,生死存亡其實是一種時間倒數的壓迫。Hans Zimmer此次放棄了氣勢磅礴的音樂,改用了相對比較內斂而強烈的節奏,幫助製造出箭在弦上的恐懼心境以及一觸即發的恐怖情境——音樂那份強大的渲染力代替了對白,使觀眾看得精神緊繃且不安。坐在IMax影院裡更能深切地感受到逼真的槍擊聲和屏息聲,音效非常棒!《Dunkirk》的另一個特點是電影的拍攝技術:採用了IMAX攝影機拍攝了75%的片段,呈現出宏偉壯觀的大規模戰爭場面和視覺效果;剩下的25%則是使用70mm或65mm大型膠片拍攝,讓這部史詩片打破了好萊塢電影創作的紀錄。

慣用非線性敘事手法來講故事的Christopher Nolan,在電影中就以關鍵性的字幕提示這個劇本將會分成三條故事線,分別為「The Mole/1 week」、「The Sea/1 Day」及「The Air/1 Hour」。這三條支線以陸地、海洋、空中三個場景和三個主要角色同時進行,卻以畫面影像不斷交錯更迭。「敦克爾克大撤退行動」其實就是此片的主角,圍繞它的這三條支線是塑造主角個性和推動劇情發展的關鍵。「The Mole」、「The Sea」及「The Air」最終又在故事尾聲抓住時機,於同一個時間點交接重疊,讓原本平面的故事產生更多的變化和模式,並讓平敘直述的故事在場景不停轉換的時刻,增加更多段落之間的緊湊感和緊密性。除此之外,觀眾也可以從Tommy的視角看見英法聯軍被圍困在海灘時四面楚歌的境地;從Mr Dawson這樣一個英國人民的視角看見海面上多次發生的敵軍突襲和英軍跳海求生的情況;從空軍Farrier的觀點看到蓄勢待發的空中決戰,以及俯視看見驅逐艦被一一擊沈、英法聯軍繼續被圍困在海岸邊被轟炸的慘況。

不用太多對白和言語,一部電影、幾幕畫面讓我們可以從海、陸、空三個場景看到了戰爭的殘酷以及戰爭背後的人性善惡。在沒有太刻意塑造每一個角色的前提下,觀眾或許無法理解這些角色背後的故事和思維,卻真切地表現出在殘酷的戰爭中沒有真正的個人英雄,而是各位掙扎生存的無名氏;就如導演無需放入血肉四濺和子彈橫飛的鏡頭去渲染戰爭的可怖。一直以來,人們印象中的戰爭都是歌頌軍隊的強大和士兵的勇敢。像是Farrier、Mr Dawson和Commander Bolton這些具有愛國情操、不避斧鉞的忠臣烈士雖然大有人在,可是更多是像Tommy、Alex、Gibson、顫抖的無名士兵。在炮火連天之時,有人因為害怕死亡的威脅而四處逃跑、有人因為受到炸彈的攻擊而情緒崩潰、有人因為持續的殺人和被殺而變得麻木不仁。Tommy、Alex和Gibson的舉止行為看似膽小和自私,其實這都是戰爭發生時的人之常情,至少他們內心仍舊存有一絲善念,在危急關頭都會捨身救人。

據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美國和英國分別有大約五萬人和十萬人做了逃兵。這些逃兵有的返鄉匿藏起來,有的偏離正軌投入黑市,有的長期生存在戰爭的痛苦之中。曾為逃兵發聲的人認為,士兵在戰爭期間終日受到死亡的威脅,基本生活條件極差以及十分缺乏睡眠,在身心上都遭受到嚴重的傷害,甚至對明日的命運感到恐慌。站在最前線的軍人,比平常人面對更多的死亡、經歷過更殘酷的現實世界,因此在每一次開戰攻擊時都更加能深刻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另一邊廂,被英國政府徵召而參與「發電機行動」的平民百姓,乘搭著各自的遊艇、貨船和漁船等共800多艘民船,冒著生命危險游到英吉利海峽的對岸,前往戰爭最前線營救受困多時的軍兵。在近代的戰爭歷史中,一般百姓通常很難有機會可以做出貢獻。然而,百姓在這一次的救援行動中成功拯救了無數個生命。在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之下,完成了一項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這個史無前例的救援大行動感動人心之餘,還激勵了所有英國人民,更為日後的戰爭帶來了轉機。

當時剛上任不久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在「發電機行動」結束之後發表了演說:「We shall defend our island whatever the cost may be. 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 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 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 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 We shall never surrender」。電影中這段著名的演說是以口述的方式將報紙的文字換作一句台詞:「We must be careful not to assign to this deliverance the attributes of a victory. Wars are not won by evacuations (戰爭不是靠撤退取勝的)」。這番話充分地展現出英國並未在歐陸戰場上失利而垂頭喪志,反而讓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在敵愾同仇下共同擁有一顆想要戰勝敵軍的堅決之心。敦克爾克大撤退不僅僅是「miracle of deliverance」,它更展現了人類在逆境下不輕易低頭的堅毅精神。生命的價值在於奮鬥,只要奮鬥到底就能夠克服逆境,最終能夠在逆境中創造出奇蹟。這是一個永恆的道理:人才是奇蹟真正的創造者,只要堅信就會有奇蹟!

Sunday, 23 July 2017

Baby Driver


He had an accident when he was a kid. Still has a hum in the drum. Plays music to drown it out. And that's what makes him the best.

一個簡單乏味而毫無新意的故事或許是製作一部電影的致命點。然而,只要您懂得將缺點巧妙地轉為優點,索然無味的故事也可以變得妙趣橫生。其實電影的隱喻愈是淺顯直接——即使只是簡單的場景設計和人物角色,愈是能直抵人心。從《Shaun of the Dead》、《Hot Fuzz》到《The World's End》,英國導演Edgar Wright在「Three Flavours Cornetto trilogy」中讓世人看見了他獨樹一幟的指導風格。儘管這位導演在講故事方面沒有太多高深莫測的哲理,他卻能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語調、不同的風格完成不一樣的作品,為觀眾帶來純粹的歡樂、快感和新奇。Edgar Wright的名字在電影界裡已成為了佳作的標記之一。

《Baby Driver》本來就是一個很典型平庸的犯罪電影,劇情講述一個張著娃娃臉的年輕人,擁有飆車的天賦而被犯罪集團僱用作車手。他因為小時候發生車禍意外而患有耳鳴,須要依靠電子樂來輔助轉移注意力。當他在街邊遇到心儀的女生以後,愛情使他萌生了抽身而退的想法。然而,在犯罪集團的威懾下,他只能在幹最後一次交易,才能回到愛情身邊。這樣的故事其實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甚至還有重複的性質。可是,《Baby Driver》依舊超越了許多同類型的電影,上映至今仍是好評如潮,分別在IMDb電影網站中累積獲得了8.3/10的分數、在Metacritic獲得86%的評分,同時還在Rotten Tomatoes獲得了94%高分,晉身高分電影之列。

無論是專業影評人還是買票入場的電影觀眾都一致給了《Baby Driver》極高的評價。連大作家Stephen King也在Tweeter上發表了這樣的評論:「I saw BABY DRIVER this afternoon with a bunch of my friends. We hollered and clapped. It’s that kind of movie. Ultimately cool」;甚至是隔壁廳也有電影上映的大導演Christopher Nolan,也特別指名說他喜歡Edgar Wright的新作。著名影評人Stephanie Zacharek在《時代雜誌》對此片的評論是「Baby Driver is also, of course, an action thriller. Wright has orchestrated every swerve and near smashup—and one glorious foot chase—with precision, a rarity in action filmmaking these days」。類似的評語是多不勝數。

是什麼因素讓《Baby Driver》在票房和口碑上名利雙收?原因真的有很多,其一是導演的個人風格,即是早已成為Edgar Wright註冊商標的英式幽默和視覺系影像風格。導演的作品以喜劇著稱,英式腔調的黑色幽默往往有別於好萊塢式的低俗喜劇。各種奇思妙想會製造出許多突發奇來的意外驚喜,讓平庸的故事能夠從創新的思路中脫穎而出。快速的特寫鏡頭剪接可謂是導演的另一個招牌標誌。特寫鏡頭搭配音效可以製造出緊湊、快速、焦慮的氣氛,在導演處理的影像中,這些特點又可以變為幽默感,增加更多的笑點和效果。作為一部飆車電影,此片不乏許多特寫鏡頭,藉以表現出猛踩油門的急速和刺激。一個簡單的故事在融合了音樂、犯罪、塞車、動作、冒險、愛情、暴力等等元素,就這樣產生了最棒的化學反應!

其二是演員和角色。《Baby Driver》的故事主要圍繞在兩位新生代演員Ansel Elgort及Lily James的身上。雖然兩人在戲外的實際年齡相差大約5歲,可是兩人站在一起的畫面沒有違和感,並且還擦出了火花。電影另一個大賣點是兩位影帝Kevin Spacey和Jamie Foxx,以及視帝Jon Hamm的同場飆戲。演慣了狡詐總統的Kevin Spacey,這次飾演幕後大老闆可以說是得心應手,在電影前段發揮了演技派影星的效應;在中段出場的Jamie Foxx,把神經質的盜竊老手Bats演得入木三分,他的咄咄逼人和瘋狂舉動是為劇情製造刺激感的源動力;以帥哥紳士造型出場的Buddy在Darling的壯烈犧牲後,他的個性突然來個180度轉變——從紳士變成了瘋漢,Jon Hamm的演技大爆發,撐起了整部電影的後段。簡單的人物架構更能凸顯角色的個性、形象和特點,從而使得故事更生動和豐富。

其三是音樂。音樂是整部電影的靈魂,幾乎佔據了此片的大多數。有別於音樂在傳統電影的地位,《Baby Driver》的音樂不是輔助故事往前推進的工具,反而是喧賓奪主地成為這部非歌舞片的主軸。30多首歌曲串聯成一首交響曲,歌聲和鼓聲此起彼落,而且交替不斷。劇情完全依照歌單的次序展開和發展,故事的節奏是按照電子樂的節拍進行著,故事的情緒也是透過歌曲和歌詞來詮釋。從來沒有一部電影能像《Baby Driver》一樣,讓音樂和劇情從頭到尾都緊密地交扣在一起,每一個動作都精密地點擊在每一個節拍上,就像一位歌手在舞台上挑戰高難度的歌曲時,他所唱出的每個音都能達到最完美的音準上;即興演唱的旋律也可以渲染在座的每一位觀眾,令人忍不住隨著音樂搖擺身體,熱情的音符使人血脈賁張。

電影的第一首歌曲已經奠定了此片的特殊風格。片頭的第一宗搶劫案搭配了The Jon Spencer Blues Explosion的《Bellbottoms》,6分鐘內間中沒有一句對白亦沒有半分冷場,只是一味地隨著搖滾樂的前奏數著拍子,就像你我在等待紅綠燈時,跟著電台節目播放的某一首歌在車中盡情搖擺。當歌曲進入主旋律之後,一聲砰響就展開了一場刺激而有趣的追逐戲。觀眾跟著疾速的引擎聲穿梭在高速大道和各條街道之間。由始至終,音樂和劇情之間是環環相扣地同步進行。這個故事情節可以追溯到2002年的《Blue Song》MV,該MV的導演正是Edgar Wright本人。簡單來說,就是Edgar Wright抄襲了自己在15年前的作品,並把它延伸為一個超長的音樂錄音帶。

電影選用的第二首歌曲是《Harlem Shuffle》。導演運用了長鏡頭紀錄了Baby在打劫完以後,從老巢徒步到咖啡廳買咖啡,3分鐘的路程剛好是一首歌的時間。輕快而淘氣的旋律和Baby的步伐幾乎吻合,途中遇到的路人甲乙丙丁都在做著現實中每一個平凡人都在日常生活中做著的雜碎小事。Baby身後的塗鴉牆多少都隱藏了一些有趣的訊息。唯有擦身而過的Debora能夠讓他從音樂中暫時抽身而出。第三首歌曲《Egyptian Reggae》是犯罪集團幕後老闆在數錢和平分賊贓時奏起的輕快樂章。《Unsquare Dance》是Doc的犯罪計畫。即興創作的混音音樂《Was He Slow?》表現出了Baby的音樂天賦。The Beach Boys的迷幻小調《Let’s Go Away For Awhile》 是Baby和Debora在餐廳裏第一次面對面對話的音樂,借題發揮出少年少女情竇初開的微妙感覺。

在夕陽西下之刻,Baby站在遠處望著曾經藏有屍體的轎車被壓扁得不留痕跡——The Commodores的《Easy》是Baby對於簡單生活的一種渴望的心情投射。Baby和Debora在自動洗衣店裡談情時,兩個人的身體因為一首《Debora》而彼此靠攏,他們的雙腳在地板上敲出節拍,身後的洗衣機隨著音樂轉動,整個畫面是如此和諧和甜蜜。這首歌亦是Baby送給Debora的專屬歌曲。當劇情回到刺激的槍戰時,《Tequila》隨著子彈槍聲此起彼落,重重地敲打在每一個節拍之上,讓人看得大呼過癮。《Hocus Pocus》的每一個音符都是Baby為了逃脫警察的追捕而奔跑的腳步。《Nowhere to Run》是Buddy給予Baby的忠告。《Never, Never Gonna Give Ya Up》是Baby告訴自己不要輕言放棄的勉勵之歌。

最後,還有什麼金曲能取代Simon & Garfunkel的《Baby Driver》作為終結故事的主題曲?從民謠到情歌、從搖滾小品到重金屬音樂、由嘻哈音樂到電子樂,Edgar Wright的歌單混搭出新玩意。當然,除了這些歌曲之外,導演也透過角色之間的對白,彰顯出音樂的無所不在,甚至還有音樂對於生活的影響。像是平常沈默寡言的Baby可以跟路人聊起Dolly Parton的歌曲——導演藉此向美國鄉村音樂女王致敬。Buddy和Baby因為一首Queen的歌曲而拉近了彼此的關係。Darling不經意說出的一句「This shit is banana's」會讓人聯想起《Hollaback Girl》。或許,有人會像Debora一樣在歌曲中找尋自己的名字;也有人像Bats一樣會因為廣播電臺播放著的某一首歌而影響當日的心情。生活中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被音樂滲透靈魂的深處。

《Baby Driver》裡的每一首歌曲其實就是Baby的iPod裡所播放的音樂。當電影開場以後,我們便成為了Baby的那雙「耳朵」,和他一起聽著同一首歌曲,真切地聆聽他隱藏在這首歌背後的情緒。讓Baby因為意外而造成耳鳴症狀是一個很好的設計安排:除了他終日戴上耳機聽iPod的理由變得純粹之外,也直接加強了音樂對於人類生活的重要性。正因為聽覺障礙的關係,他與失聰的養父反而更能夠用心去感受震動的音樂,同時更能夠用心去跟對方作溝通。儘管聽力沒有任何障礙,一般人通常會較易欣賞一個滔滔不絕的說話高手,也忽略了懂得聆聽的人。傾聽是一種尊重,也是在溝通交流中的智慧。心與心之間的溝通需要彼此的誠意,真誠的態度才能換取他人的真心。否則,沒有人願意把心敞開給一個不懂得尊重的人。

當您認為這個故事終究會以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結尾收場時,導演偏偏不依照傳統飆車電影的套路,在臨門一腳遇到埋伏已久的警察圍捕。在所有壞人都陸續慘死以後,Baby也坦然面對了司法的制裁,為自己所犯下的錯誤承擔責任。有人說:「寧願做一個做好事的壞蛋,也不願做一個無法做半件壞事的好人」。因為這個世界沒有完美的人,所以瑕疵反而成為了另一種美。Baby曾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夠載著自己心愛的人到一個沒有終點的目的地,可是那個幻想中的夢境卻是黑白的⋯⋯因為大多數的夢都是黑白的。當同樣的場景發生在Baby出獄後的現實中,我們赫然發現這個現實的重逢才是充滿色彩的。







Sunday, 9 July 2017

Spider-Man: Homecoming


Spider-Man: Homecoming

If you're nothing without the suit, then you shouldn't have it.

2002年上映的《Spider-Man》在票房和評價上都獲得相當大的成功,全球累計票房達到8.21億美元,順勢成為當年的世界電影票房季軍,也衍生出兩部續集電影。2012年,電影公司決定重啓「蜘蛛俠」系列電影,推出了《The Amazing Spider-Man》,可惜評價皆差強人意,票房結果不如預期好,電影公司只好取消了所有續集的計畫。當Marvel電影宇宙系列電影一部接著一部上映,並且取得空前絕後的成功之時,Sony電影公司在局勢所迫下,終於決定與Marvel工作室攜手合作,讓Spider-Man加盟原本就應該屬於他的隊伍Avengers,率先在2016年上映的《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現身,令人驚喜不已。接著,Sony和Marvel繼續致力於製作全新系列的Spider-Man電影。

從最初的Tobey Maguire再到Andrew Russell Garfield,Spider-Man的棒子最終交到Tom Holland的手上。在這15年內大螢幕上共出現了3個版本的「Spider-Man」,可謂Marvel作品中重啓次數最頻繁的一個超級英雄電影。在兩部前作的鋪墊下,新導演Jon Watts顯然不想再次重複觀眾早已熟悉不過的老梗,因此新版「Spider-Man」中不會再出現Peter Parker被變異蜘蛛咬傷後獲得超級能力,以及Uncle Ben在一場搶劫案件中遭人殺害的故事情節。為了彌補Spider-Man之前在《Avengers》缺席的戲份、同時也讓新作能夠更快與其他系列電影的故事接軌,劇組巧妙地把故事起源先安排在《Avengers: Age of Ultron》的事件發生之後,接著再跳躍式的把新Spider-Man正式登場的時間點設定在「英雄內戰」結束之後。

重啓的《Spider-Man: Homecoming》為自己的風格重新定位,將這個平民超級英雄打造成了一個更貼近生活現實的英雄故事,先是像是一部校園青春電影,然後再逐漸轉變成少年在身理和心理上的成長故事。無論在年齡、外型和角色塑造上,Tom Holland扮演的新版Spider-Man很有說服力,似乎也更接近原著漫畫形象。他在整部電影中的演出表現很不俗,既成功演繹了一個面對青少年問題的少男,也詮釋出了一個少年蛻變成英雄的心理轉變。繼幾年前的《The Impossible》以後,Tom Holland又交出了另一個好成績,這個小演員可說是前途無量。只是指導過兩部小品電影的Jon Watts是幕後功臣,在某個程度上成功拍出了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Spider-Man: Homecoming》或許並沒有為觀眾帶來太大的驚喜,可是就整體而言還是拍出了一部很用心的作品,故事發展流暢而且有邏輯性。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偏向忠實於漫畫原著的故事情節,還有隱藏了許多向原著漫畫和電影前作致敬的小細節,又在某些設定增添了新穎的想法設計來製造一點新鮮感。就如鋼鐵俠盔甲般的蜘蛛俠新戰衣;Spider-Man的初戀對象換成了Liz;Aunt May從一個老阿姨變成了一個辣嬸;反派角色Adrian Toomes也更趨向現實和人性化。這一次,Spider-Man回歸Avengers聯盟的決定,令蜘蛛俠的故事開啟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片頭,Peter Parker利用手機自拍自己參與英雄內戰的實況,也讓觀眾能夠以另一個角度去重溫這個戰役的「實況場面」,從而塑造出這個年輕蜘蛛俠的活潑和好動性格。這個個性是牽引整個故事發展的關鍵。

Iron Man的登場絕對是《Spider-Man: Homecoming》的最大賣點。他的存在既可以銜接「英雄內戰」與「蜘蛛俠」兩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密切度,又可以為這部新版蜘蛛俠帶來票房效益,簡直是一舉兩得。招募Spider-Man加入戰鬥的Iron Man,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前者的人生導師,而助理Happy則變成了另一位像是父親身分般的監護人。與此同時,Iron Man和Happy的出鏡篇幅在經過巧妙地安排下,對劇情發展產生了正面的推波助瀾,讓故事的中心一直落在Spider-Man的身上,不至於另此片淪為「Iron Man」番外篇。如果說Robert John Downey Jr.的客串性演出是一個驚喜,那麼Michael Keaton的加盟演出就是一個亮點。作為Spider-Man對抗的首個敵人,Vulture首次在大螢幕上登場。在第3次重啓的Spider-Man電影中選擇了Vulture作為這次的反派人物是很有意思的安排。

眾所周知,Michael Keaton最廣為人知的電影角色便是DC的超級英雄蝙蝠俠。2014年回歸好萊塢出演當年的最佳影片《Birdman》,他也憑此片在各大影展中獲獎無數,唯與奧斯卡獎擦肩而過。從「Batman」到「Birdman」,再到現在的「Vulture」,Michael Keaton似乎和有飛翼的電影角色扯上了很深一層的關係。《Birdman》真是他的最佳寫照,在戲內戲外的身分不斷重疊,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和話題性。Michael Keaton在此片的演出很到位、也很搶眼。草根出身的Adrian Toomes在社會邊緣掙扎生存之後依舊失去了一切,這樣的打擊導致他轉變為反派角色的理由,確實可以讓人理解和同情。這比上一次重啟版的超級反派Electro,更容易產生共鳴感。導演Jon Watts的初衷就是要將Adrian Toomes變身的Vulture塑造成一個不同於漫威電影宇宙裡的其他反派,一切從簡由人性出發,讓一群平凡的人成為超級反派,與平凡的超級英雄相互抗衡。

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社會定位,在不同的階段都有各自需要承擔的責任,不應該是受迫於壓力或某種緣由而不得不這樣。「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由始至終都是貫徹這個超級英雄故事的中心思想。這句話不再只是Peter Parker對於Uncle Ben的承諾和內疚,反而已成為牢記在他心中的座右銘,鞭笞他成為一個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平民英雄。心靈成長後的Spider-Man,已經從第一層次的「對別人負責」提升至第二個層次的「對自己負責」,願意接受和面對因為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負責,這樣才讓他擁有強大的力量。假如一個人需要依賴面具和戰衣才能戰鬥,那麼他或她未免太小看自己的能力了。因為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我們更可以發掘出潛伏在體內的力量,而人類所能承受的力量可以比想像中更強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