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9 July 2017

Spider-Man: Homecoming


Spider-Man: Homecoming

If you're nothing without the suit, then you shouldn't have it.

2002年上映的《Spider-Man》在票房和評價上都獲得相當大的成功,全球累計票房達到8.21億美元,順勢成為當年的世界電影票房季軍,也衍生出兩部續集電影。2012年,電影公司決定重啓「蜘蛛俠」系列電影,推出了《The Amazing Spider-Man》,可惜評價皆差強人意,票房結果不如預期好,電影公司只好取消了所有續集的計畫。當Marvel電影宇宙系列電影一部接著一部上映,並且取得空前絕後的成功之時,Sony電影公司在局勢所迫下,終於決定與Marvel工作室攜手合作,讓Spider-Man加盟原本就應該屬於他的隊伍Avengers,率先在2016年上映的《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現身,令人驚喜不已。接著,Sony和Marvel繼續致力於製作全新系列的Spider-Man電影。

從最初的Tobey Maguire再到Andrew Russell Garfield,Spider-Man的棒子最終交到Tom Holland的手上。在這15年內大螢幕上共出現了3個版本的「Spider-Man」,可謂Marvel作品中重啓次數最頻繁的一個超級英雄電影。在兩部前作的鋪墊下,新導演Jon Watts顯然不想再次重複觀眾早已熟悉不過的老梗,因此新版「Spider-Man」中不會再出現Peter Parker被變異蜘蛛咬傷後獲得超級能力,以及Uncle Ben在一場搶劫案件中遭人殺害的故事情節。為了彌補Spider-Man之前在《Avengers》缺席的戲份、同時也讓新作能夠更快與其他系列電影的故事接軌,劇組巧妙地把故事起源先安排在《Avengers: Age of Ultron》的事件發生之後,接著再跳躍式的把新Spider-Man正式登場的時間點設定在「英雄內戰」結束之後。

重啓的《Spider-Man: Homecoming》為自己的風格重新定位,將這個平民超級英雄打造成了一個更貼近生活現實的英雄故事,先是像是一部校園青春電影,然後再逐漸轉變成少年在身理和心理上的成長故事。無論在年齡、外型和角色塑造上,Tom Holland扮演的新版Spider-Man很有說服力,似乎也更接近原著漫畫形象。他在整部電影中的演出表現很不俗,既成功演繹了一個面對青少年問題的少男,也詮釋出了一個少年蛻變成英雄的心理轉變。繼幾年前的《The Impossible》以後,Tom Holland又交出了另一個好成績,這個小演員可說是前途無量。只是指導過兩部小品電影的Jon Watts是幕後功臣,在某個程度上成功拍出了平凡人的不平凡故事。

《Spider-Man: Homecoming》或許並沒有為觀眾帶來太大的驚喜,可是就整體而言還是拍出了一部很用心的作品,故事發展流暢而且有邏輯性。更重要的是這部作品偏向忠實於漫畫原著的故事情節,還有隱藏了許多向原著漫畫和電影前作致敬的小細節,又在某些設定增添了新穎的想法設計來製造一點新鮮感。就如鋼鐵俠盔甲般的蜘蛛俠新戰衣;Spider-Man的初戀對象換成了Liz;Aunt May從一個老阿姨變成了一個辣嬸;反派角色Adrian Toomes也更趨向現實和人性化。這一次,Spider-Man回歸Avengers聯盟的決定,令蜘蛛俠的故事開啟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片頭,Peter Parker利用手機自拍自己參與英雄內戰的實況,也讓觀眾能夠以另一個角度去重溫這個戰役的「實況場面」,從而塑造出這個年輕蜘蛛俠的活潑和好動性格。這個個性是牽引整個故事發展的關鍵。

Iron Man的登場絕對是《Spider-Man: Homecoming》的最大賣點。他的存在既可以銜接「英雄內戰」與「蜘蛛俠」兩個故事之間的關係密切度,又可以為這部新版蜘蛛俠帶來票房效益,簡直是一舉兩得。招募Spider-Man加入戰鬥的Iron Man,順其自然地成為了前者的人生導師,而助理Happy則變成了另一位像是父親身分般的監護人。與此同時,Iron Man和Happy的出鏡篇幅在經過巧妙地安排下,對劇情發展產生了正面的推波助瀾,讓故事的中心一直落在Spider-Man的身上,不至於另此片淪為「Iron Man」番外篇。如果說Robert John Downey Jr.的客串性演出是一個驚喜,那麼Michael Keaton的加盟演出就是一個亮點。作為Spider-Man對抗的首個敵人,Vulture首次在大螢幕上登場。在第3次重啓的Spider-Man電影中選擇了Vulture作為這次的反派人物是很有意思的安排。

眾所周知,Michael Keaton最廣為人知的電影角色便是DC的超級英雄蝙蝠俠。2014年回歸好萊塢出演當年的最佳影片《Birdman》,他也憑此片在各大影展中獲獎無數,唯與奧斯卡獎擦肩而過。從「Batman」到「Birdman」,再到現在的「Vulture」,Michael Keaton似乎和有飛翼的電影角色扯上了很深一層的關係。《Birdman》真是他的最佳寫照,在戲內戲外的身分不斷重疊,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和話題性。Michael Keaton在此片的演出很到位、也很搶眼。草根出身的Adrian Toomes在社會邊緣掙扎生存之後依舊失去了一切,這樣的打擊導致他轉變為反派角色的理由,確實可以讓人理解和同情。這比上一次重啟版的超級反派Electro,更容易產生共鳴感。導演Jon Watts的初衷就是要將Adrian Toomes變身的Vulture塑造成一個不同於漫威電影宇宙裡的其他反派,一切從簡由人性出發,讓一群平凡的人成為超級反派,與平凡的超級英雄相互抗衡。

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定位和社會定位,在不同的階段都有各自需要承擔的責任,不應該是受迫於壓力或某種緣由而不得不這樣。「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由始至終都是貫徹這個超級英雄故事的中心思想。這句話不再只是Peter Parker對於Uncle Ben的承諾和內疚,反而已成為牢記在他心中的座右銘,鞭笞他成為一個願意承擔社會責任的平民英雄。心靈成長後的Spider-Man,已經從第一層次的「對別人負責」提升至第二個層次的「對自己負責」,願意接受和面對因為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負責,這樣才讓他擁有強大的力量。假如一個人需要依賴面具和戰衣才能戰鬥,那麼他或她未免太小看自己的能力了。因為在面對困境的時候,我們更可以發掘出潛伏在體內的力量,而人類所能承受的力量可以比想像中更強韌。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