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4 March 2014

Philomena


Because human interest tends to be a euphemism for stories about vulnerable, weak-minded, ignorant people.

電影靈感源自真實事件,並以Martin Sixsmith的著作《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為藍本,所涵蓋的課題很廣泛,包涵了宗教、信仰、道德、親情等等元素。

老婦坐在沙發座上安靜地觀賞錄影帶。
熒幕裏的身影是早已消逝的生命;
電視熒幕上播放著的每一幕畫面,
都是她曾經錯過的一段人生,也是另一個男人曾經歷過的回憶。

母親花了半個世紀苦尋孩子;
新聞採訪員與老婦女尋找真相的旅途;
生離死別的同性戀愛情;
修道院暗地裏販賣孩童;
這原本可以是一個濫情感人的故事,
或是一個圍繞在道德與正義的劇本,
然而,它最終只以Philomena作爲主綫,去串聯所有的分支,
再以相對溫和的方式去敘述一個完整的故事。
Philomena這個人物角色正是閃耀著母性的光輝。

Philomena與Martin,原是存在於兩個世界的個體。
前者是擁有浪漫主義的虔誠教徒,後者是一個現實主義至上的無神論者。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觀點,便會產生不同的結果。
在共同探索真相的旅程以後,Martin對待Philomena的態度已完全改變。
在墓碑前,他把鄙視的態度收藏起來,然後將尊敬的眼光投射在面前的老婦身上。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縱使是同一個地方,在兜了一大圈以後,心境和感受卻會截然不同。

I forgive you because I don't want to remain angry.
Philomena最終也沒有譴責修女,而是在原本可以憤怒的一刻,仍然選擇了寬恕。
世人皆會犯錯,憤世嫉俗其實只會傷害自己;
唯有學習寬恕,才能讓自己活得快樂。這才是人性最美的光輝。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