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3 April 2016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


Black and blue. Fight night. The greatest gladiator match in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God versus man. Day versus night! Son of Krypton versus Bat of Gotham!

未上映先轟動的《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原是今年度最受人期待的超級英雄電影之一,最終卻獲得了兩極化的評語。雖然飽受專業影評的抨擊,卻無損它在首周末的高票房記錄。

作爲“DC Extended Universe”或DC擴展宇宙電影系列的第二部作品,《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的時間點設定在大都會之戰18個月以後,既是緊隨在《Man of Steel》之後的故事。這部續集最令人振奮的事情,莫過於DC漫畫中的兩大超級英雄Superman及Batman在電影世界中的首次合作;最讓人驚喜的是Wonder Woman的驚艷登場。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實際是爲了日後的“Justice League”所做的鋪陳。因此,它拉攏了DC漫畫中的三大超級英雄Superman、Batman及Wonder Woman,并以迅速的鏡頭和暗示性的對白介紹出即將登場的Flash、Aquaman、Cyborg、Suicide Squad等角色,各路英雄及反派齊聚一堂,很是熱鬧。戲外,Ben Affleck、Jesse Eisenberg、Jeremy Irons、Holly Hunter,以及客串演出的Jeffrey Dean Morgan及Lauren Cohan等著名演員的加入也爲這部電影增色不少。

《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依舊延續了黑暗、嚴肅與沉重的敘事手法,以及導演Zack Snyder獨樹一幟的美學風格。是的,強調冷色調的暗黑畫面、如油畫般復古唯美的視覺效果早已是導演個人的註冊商標。可是,爲了展現超人的力量和速度,Zack Snyder的招牌慢動作打鬥鏡頭則在DC電影系列中消失了,換來的是以漫畫迷的視角去盡力還原漫畫。因此,導演和編劇在創作中不遺餘力地加入了許多綫索:如Batman的幾段噩夢、夢境中的天啓星軍團、Wonder Woman的舊照、Lex Luthor收集的錄像影片、油畫、Robin的戰袍等等。對於非重視的漫畫迷來説,這些繁多的細節變成了凌亂的劇情安排而容易打斷思緒,以致前半段的鋪成變得冗長。另外,超人和蝙蝠俠之間的衝突或對峙的理由和動機亦欠缺説服力;Jesse Eisenberg的表演也有重複和過度用力之嫌。

Man is still good. We break things, tear them down, but we can rebuild. We can be better, we have to be.

雖然很多人說Zack Snyder的作品缺乏主題,但它們多少還是會帶出一些訊息。就表面來説,蝙蝠俠與超人的世紀之戰,是一場人類挑戰神者的決鬥,更是一場充滿著哲學思想的角力戰。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他們兩人最初懷抱著同樣的理念,卻以不同的方式實踐。極端的思想扭曲了蝙蝠俠的理念,促使他與超人的分歧愈來愈大,最終演變成對立的兩大勢力。

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準則去衡量其他人的行爲,而人類自我保護的方式基於我們對未知事物的恐懼。縱使對未知依舊存在畏懼,愈是險惡不公的黑暗世界,人類愈是渴望能有一位英雄能夠爲維護正義。曾經在道義與正義上掙扎的超人,選擇以犧牲自己性命來拯救了國家和人民,他秉持的理念最終也被世人接納和贊揚,最重要的是他也被蝙蝠俠肯定了。這個世界不存在絕對的善與惡,可是只要相信超人,正義的曙光必定會出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