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19 June 2016

Eddie The Eagle : 小人物大夢想的勵志故事


......A true Olympian was not just about a God-given skill set. It's about never giving up, no matter what. Knowing that doing your best is the only option even if it results in failure.

回溯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滑雪、滑冰、冰球等冰雪運動項目在歐美國家逐漸普及,進一步開拓更多的體育發展空間。1887年,挪威成立世界上第一個滑雪俱樂部;3年之後,加拿大也成立了世界首隻冰球協會;1892年,國際滑冰總會(International Skating Union)在荷蘭正式成立。1年以後,世界首届男子速度滑冰錦標賽於阿姆斯特丹舉行。在「現代奧林匹克之父」Pierre de Coubertin的建議下,世界歷史上第一届冬季奧運會於1924年在法國的Chamonix舉行。

身處在熱帶國家,很少有機會接觸到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對於它的認識和熱衷也從來不會比奧林匹克運動會多。然而,白皚皚的比賽場地卻爲冬奧會增加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綫。冬奧會每隔4年舉行一届,按實際舉行的次數計算屆數,期間1940年、1944年因二戰的戰事遍及歐洲及世界各地而被迫停辦。目前,冬運會的比賽項目包括冰球、速度滑冰(Speed Skating)、花樣滑冰、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冬季兩項(Biathlon)等等。

英國貴為體育運動大國,在許多國際性運動比賽的獎牌榜中總是名列前茅。在歷屆奧運會上斬獲最好成績的是1908年的倫敦奧運會,共奪得56金、50銀及39銅,名列第一。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英國名列第三,總共獲得56枚獎牌,當中有29枚金牌。在2014年的冬奧會上,英國名列第19名,共獲得4項獎牌。然而,英國自1929年以後就沒有任何一位跳台滑雪選手,更從來沒有跳台滑雪奧運隊,直至1988年的Calgary冬奧會。

跳台滑雪既是最宏偉,又是最危險的運動項目之一。相傳此項運動起源自挪威,是古時的統治者用來處罰犯人的刑罰之一,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跳雪的運動。由於滑道角度和起跳板揚起的角度都不相同,加上氣溫、風向、風力和血質等自然條件的考量,跳雪比賽從來沒有真正的世界紀錄。這種違反重力的運動,極需穩定的平衡感和無所畏懼的勇氣。

《Eddie The Eagle》改編自真人真事。故事靈感取材自英國跳台滑雪奧運選手Michael 'Eddie' Edwards。打從他小時候開始,就立志要成為一名奧運選手,並以此作為人生目標。像他這樣一個先天不足、帶著厚厚眼鏡、行為笨拙呆滯的小孩,從小就飽嘗被人瞧不起的滋味,甚至還被他人狠狠地嘲笑為不是奧運選手的材料。但Eddie從不看重別人唾棄的眼光,一直全心投入地學習各種不同的運動項目,譬如跳高、跨欄、舉槓鈴、擲鏈球、標槍等等。

經過了好幾次的挫敗以後,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和英國奧委會的強行阻力,毅然決定將跳台滑雪(Ski-Jumping)作為自己的人生職業。接著,他就帶著一份寵辱不驚的執著,及一個仍未深思熟慮的決心,展開了一段又瘋狂又驚險的新路程。儘管電影劇本為了增加戲劇效果和情節的流暢度,而大幅度地修改了Eddie的人生故事,可是單單聽到這樣的故事,您可能會無法相信這來自一段真實人生。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發生在Eddie身上的事情遠比電影來得更具傳奇色彩。

事實是Eddie最初以高山滑雪出身,並四度被英國奧委會拒之門外,還失去了贊助商的資金以致無法負擔高昂的開銷。為了實現自己的沖奧夢想,已經22歲的他臨時決定轉換跑道,加入開銷較小的冬運會項目——Ski-Jumping。在赴往歐洲訓練營的旅途中,身無分文的他只能在跟母親借來的車子裡睡覺;從垃圾堆裡尋找廚餘或剩食;需靠兼職打工如除草、餐廳侍應、廚師、保母來維持生計;為節省住宿費,還在訓練營附近的精神病院裡住過幾個月;甚至連比賽裝備都得靠其他國家的隊伍捐助。由於身上的裝備很不合身,他只能在靴子內套上6雙襪子,用繩子把頭盔栓在頸部。他那滑稽的造型、跳躍動作及總是墊底的成績被人取笑。

Hugh Jackman所飾演的Bronson Peary也是一位虛構的角色人物,以Eddie現實中的幾名教練作為參考。儘管這個角色帶著《Reel Steel》的形象和影子,Hugh Jackman的實力卻毋庸置疑。光是腳踩在雪地上正式登場的那一刻,便發揮了明星效應的光彩。除此之外,他那桀驁不遜又狂放不羈的表現,與之前演繹過的角色稍微有點不同,為電影增色不少。作為一個傳記電影,Bronson Peary這個角色十分吃重,卻又不會搶盡Eddie的風頭,並利用Peary的過去映照現在的Eddie,表達了故事背後的意義和價值觀,增強了豐富的敘事性和哲理性。

Eddie一直都是別人眼中的失敗者,或是是一隻不會飛的企鵝。他那種不顧後果的行為看起來有點不自量力,或該說是發了瘋的固執。對從小就開始接受訓練的奧運參賽選手來說,他對Ski-Jumping的態度似乎並不太認真。直到他不畏懼死亡、抱著放手一搏的心情,站上了冬奧會90米高的站台上......這才讓所有人看見了Eddie的決心。在全世界的注目下,他終於順利地完成了一次跳躍,就像經過許多磨練的幼鷹,終於展開翅膀飛翔,以飛鷹的姿態飛向人生最高峰。他成功地跳出了自己最輝煌的成績,並締造了英國在運動史上的紀錄。

The Jumping Paradox不僅僅是捉懂了Up、Back、Forward及Down的訣竅,而是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情。看重輸贏的人都是小人物,因為人生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想要站穩腳步,就要戰勝自己。只要堅持相信自己,懷抱著一顆永不言敗的決心,全力以赴地向著目標前進,即使是墊底的成績也已不枉此生。現實不是童話,奧委會提高了參賽資格的門檻,導致Eddie遺憾地無法再次沖奧,1988年的那一次飛翔只能成為了永恆的記憶。屢次挑戰失敗卻總能夠站起身的Eddie,他那不輕言放棄的決心,真正地體現了奧運的體育精神。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Olympic Games is not winning but taking part; the essential thing in life is not conquering but fighting wel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