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17 June 2016

Zootopia


Everyone comes to Zootopia, thinking they could be anything they want. But you can't. You can only be what you are. Sly fox. Dumb bunny.

去年,Disney及Pixar以個人的情緒為出發點,將複雜的人體科學理論改造成簡單、生動、創意的故事。今年,Disney及Pixar的最新力作《Zootopia》則把共同生活在一個社會的集體作為探討的課題或對象,進一步擴大了故事的格局以及故事背後的意義性。Pixar又再一次優越地完成了突破自我的挑戰。

Zootopia好比一個文明的世界。所有居住在這個烏托邦的哺乳動物,都由四足類進化成使用兩隻腳行走;被潛藏起來的獸性早已被進化的人性所取代,思維能力也跟人類沒有多大的區別。在這裡,肉食動物及草食動物可以和諧共處在同一個環境之中,並且融合了各色各樣的特色和文化,成為真正的文化大熔爐。

在動畫師的巧手打造之下,Zootopia變成一座既夢幻又熟悉的大城市。當火車由The Burrows一路穿梭至City Center時,沿途經過呈現不同風景的熱帶雨林、沙漠和苔原地帶,場景就像Katniss Everdeen赴往The Capitol般,但心情是完全相反的。Zootopia這座城市宛如烏托邦裡的紐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著無限可能和創意想法。動物主角們的每個動作都很可愛生動、擬人化;鏡頭之下,他們身上的每根毛髮和每個小動作都表現得如此細膩和逼真。

在現實世界的自然生態系統中,狐狸和兔子其實是生物鏈中的掠食者及被掠食者。唯在「Anyone can be anything」的國度,不同物種在食物鏈中的聯繫竟然產生了微妙的變化。然而,在訴求人人平等的文明世界,人們真的能夠被社會公平對待嗎?即使在Zootopia這個神奇的城市裡,不同物種依舊會被其他人套上刻板印象的標籤:如狡猾的狐狸、凶暴的狼、懶惰的豬等等。

《Zootopia》也不斷以反差極大的梗去揶揄人們對於事物的偏見與無知。譬如名字叫做「Flash」的樹櫴以及江湖老大「Mr Big」,又或是表裡不一的耳廓狐「Finnick」及小綿羊「Bellwether」。在真實的世界裡,人們總是習慣憑外表去判斷一個人的為人,或者直接將一個人定型(Stereotyping);接著再編織許多理由去加強自己的論點,並試圖去否認自己的主觀。最終,所謂的「公平社會」原來只是夢中幻境。

生活在集體的社會中,每一個個體在行為上都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聯繫。雖然我們都進化了,但是我們內心深處還是隱藏了原始的獸性。因此,我們要懂得如何壓制潛意識中的獸性,讓人性佔據主導的地位。只要懂得放下纏繞在心中的成見,就能擁有快樂的生活,藉此「Anyone can be anything」的想法才能真正地實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