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3 June 2016

Hail, Caesar!


Here at Capitol Pictures, as you know, an army of technicians, actors, and top notch artistic people are working hard to bring to the screen the story of the Christ. It's a swell story.

有別於一般好萊塢電影,柯恩兄弟的電影總有自己那一套風格和特色。他們的電影總在沉穩嚴肅和黑色幽默的路綫游走,並以匠心獨具的敘事手法、荒誕滑稽的人物形象、出其不意的蒙太奇情節,製造出貼上「The Coen Brothers」標籤的代表作品。當然,原本就喜歡的人會喜歡它們的全部,不喜歡的人卻會覺得它們興味索然。

無論在形式或是風格上,《Hail, Caesar!》與前作《Burn After Reading》都有相似之處。它們同樣是以一個簡單的故事作爲基礎,再以多線敘事的結構,展開多種調性搭配的故事元素,讓整個故事充滿多元化的繽紛幻想。前者的演員陣容同樣是群星薈萃,雲集了許多大牌如Josh Brolin、George Clooney、Ralph Fiennes、Scarlett Johansson、Tilda Swinton、Alden Ehrenreich、Channing Tatum、Frances McDormand及Jonah Hill。

《Hail, Caesar!》的故事背景發生於上世紀50年代,好萊塢仍處在繁榮的黃金時代。當時的Metro-Goldwyn-Mayer電影公司幾乎是一統天下。然而,柯恩兄弟的故事卻選擇以虛構的Capitol Pictures電影公司作爲場景,并借助Eddie Mannix的視角窺看好萊塢秘辛,也從哲學、宗教、政治的角度對這個造夢工廠進行了有趣的拆解。

就如Eddie Mannix坐在黑暗的戲院裏觀看毛片(Stock Footage)一樣,《Hail, Caesar!》的故事結看似零散,但是片中的每一個角色都都會出現相對應的劇情情節。多線敘事通常都會依賴一個核心角色,將形形色色的角色進行串聯、把複雜交錯的故事線連接起來,以便打開更廣闊的視角,令整個故事編織得更爲精彩。

出現在故事中的多個角色和電影亦以50年代的好萊塢真實人物作參考,包括Eddie Mannix本人、《Million Dollar Mermaid》的Esther Williams、《Anchors Aweigh》的Gene Kelly、導演George Cukor、八卦新聞專欄作家Hedda Hopper。就連《Hail, Caesar!》,也毫不避嫌地以1959年上映的史詩大片《Ben-Hur》作原型,還直接複製了電影的副標題——A Tale of the Christ,牽扯出戲中有戲的巧喻,真實和虛幻在影像世界裏相互反映。

《Hail, Caesar!》把喜劇、犯罪片、西部片、歌舞片、劇情片及歷史史詩片統統融合在一起,一方面是向50年代的經典致敬,另一方面卻是反諷了好萊塢娛樂圈的風光表面下所隱藏的污穢和黑暗。柯恩兄弟懷著複雜的心情,調侃了電影產業自我沈醉的虛假泡沫。當演員熟背如流地唸著對白稿,他那充滿激情的演說、充滿感情的眼神幾乎打動了棚裡棚外的所有人。唯到了關鍵時機,他竟然在神的面前遺忘了「信仰」。原來這一切都是把人矇騙的虛幻泡沫。

當一群被資本主義社會剝削的編劇們聚集在一個華麗的玻璃宅邸時,他們便開始分析資本社會主義的弊端、探討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精神,再誇誇其談地聊起政治、社會、歷史、地理及文化等等學術課題。「Would that it were so simple?」這群懷抱著崇高和遠大理想的「The Future」革命家,卻盲目地跟隨指令去執行綁架、勒索的計畫,可笑地把一起犯罪案視為正常的研討會。革命的思想雖然為這群無產階級提供了明確的信念和方向,卻無法將它實現為革命的武器。最終,資本主義還是戰勝了沒有付諸行動的空想主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Note: only a member of this blog may post a comment.